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心阁:明未俞仪诗《天心阁眺望》

(2009-11-26 09:39:26)
标签:

天心阁眺望

善化

俞仪

长沙

分类: 长沙记忆

天心阁:明未俞仪诗《天心阁眺望》

(从马路对面看天心阁)

天心阁:明未俞仪诗《天心阁眺望》

(天心阁主楼二楼陈列室 明未俞仪《天心阁眺望》)

 明代俞仪生前作有《天心阁眺望》与《九日与紫庭登高次韵》两首天心阁的诗,这是目前发现最早咏天心阁的诗,成为人们研究天心阁历史的宝贵资料。《天心阁眺望》:楼高浑似踏虚空,四面云山屏障同。指点潭州好风景,万家烟雨图画中。”(潭州即旧时长沙)。是一首完全的咏景诗,第一句描述了由于“楼高”而“浑似踏虚空”的登阁感受,最后以“万家烟雨画图中”之句,绘制了一幅令人遐想的长沙美景。《九日与紫庭登高次韵》:“危台天阁极天高,坐上星摘不劳。末必十洲都福地,由来九日聚诗豪。君耽兴酣余杓,我自归心折大刀。回首乡关正无柰,几回登眺笑题糕。”诗中“我自归心折大刀”与“回首乡关正无柰”两句,正是他所处时代与他自己矛盾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明末,社会大动荡,明王朝行将走向灭亡,而作为管理城市治安的地方官员俞仪,自知明王朝大势已去,他正处于“无柰”(柰通奈)的地步,当然产生识破时务、不愿继续卖命的想法:“归心折大刀”。
 俞仪生卒年约为1598—1643,字兼廙,号麓门,善化今长沙人,本城廩生。其祖父俞一鳞为明京带指挥使。后俞仪也任指挥一职,主要负责善化县城内分管千户的巡捕盗贼、囚犯,火禁管理与街道沟渠疏理等治安事宜。崇祯十六年(1643)七月,张献忠率大西军主力部队直指长沙,并派小部队深入长沙周边各洲县配合攻打长沙城。俞仪受命领军至浏阳“讨贼”,不幸“遇害”身亡。俞仪出生名门世家,幼承家教,刻苦力学,为县学生员,他酷爱古典文学,每考必优。他生性耿介,以孝闻乡,其父俞亮在广东寻找生计不幸病故,他扶着棺木徒步回到家乡。他无兄弟,父死后,家境渐贫,他便以授徒营生,孤贫奉母至八十余岁终,邻里妇孺皆为敬慕。凡遇亲戚朋友有难,他都竭力相助。俞仪家族几代世居本城,才人辈出。其子俞超在乡试中名列前五名,称经魁;其孙敬枝、东枝与理枝、荣枝一同考上本城庠生。俞仪的母亲彭氏(约1560—1641年),享年约81岁。先育有九女,最后在38岁时生下了俞仪。俞仪20岁左右时(约1618年)生有一子俞超。俞超育有四子,其二子俞东枝约生于1637年。清前期,俞东枝将其祖父俞仪的八首近体诗赠送善化县志刊出。至清后期,沅湘耆旧集又将俞仪的这八首诗录入其中
 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推翻明朝,定都北京。明、清是两个对立的政权,况且俞仪是为了维护明王朝统治而死的,为什么清政权会接受一个前政权官吏的诗词作品入其县志呢?这似乎有点令人不可思议。其实,这里面的确事出有因。俞仪是因为与张献忠的大西军作战而死,虽然是出于维护明政权的利益,但后来却获利清政权的赏识,称其为“指挥讨贼,至浏邑遇害”。
张献忠1606-1647为明末农民起义首领,虽于崇祯十一年(1638)。受明招抚,次年又再起反明。十七年(1644)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年号大顺。大顺三年(1646)末清兵南下,张献忠引兵抗战,在西充凤凰山中箭而死。原来,张献忠与清都是反明势力,并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张不愿归附于清,图谋争霸,但他敌不过强大的清军而被灭,故张理所当然被清称为贼。俞仪虽为明吏,在对抗张献忠这个问题上,却与清政权不谋而合,他被清视为英烈也属自然。这一点是俞仪被清政权追捧的主要原因。其次还有三点原因:一是俞仪出生名门。其祖父明时为京带指挥使,这一职务是维护地方治安,直接关系百姓生活,做得好,有口皆碑。清后期出版的沅湘耆旧集关于俞仪生平简介中,称其为“忠孝之裔”、“不愧指挥之后矣”,说明俞仪的祖父在当时当地很受人尊重。二是俞仪可谓忠孝两全。大凡封建统治者,皆大力倡导忠孝义理,俞仪以身殉职,为事业、为当权者尽忠。善化县志赞他“孤贫奉母”,其父“游粤卒”,他“徒步扶榇归里”,“以孝闻乡”、“孺慕不衰”,其孝心可嘉。三是俞仪品学出众。县志赞他“性耿介”,“遇族戚急难竭力营护”,“笃嗜古学,试辄优等,课生徒严整有法”。
 在古代,本土观念十分强烈,为官无论大小,都称之为守土,要为当地政权和百姓尽责。凡遇外来侵扰者,一概抵抗。历代外侵的军队入城,无不烧杀抢掠,殃及百姓。因此,古代地方政权,都要大力褒扬抗外精神。试想,明吏俞仪如不是为抗张献忠而死,他的诗肯怕是难以刊入清代县志的。 俞仪诗的传世,铭记了一段历史。丰富了长沙的历史文化。这既是他本人的幸运,也是当代长沙人的幸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