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烈门
本图来自网络)
天心阁自古享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公园内有抗战纪念性建筑“崇烈亭”、“崇烈门”。崇烈门,是为了纪念在1928年“济南惨案”及在抗日时期长沙三次大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蒋介石、陈诚、张自忠带头捐款修建的。牌楼用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
崇烈门上的居中的一副对联为“气吞胡羯,勇卫山河”,“羯”为古代的一个族名,因信奉胡天教,所以称为“胡羯”,附属于匈奴,在这里是指的日寇。旁边的这一副用篆书写的是“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在这里的“忘”字读“王”声,为旧读,是忘记的意思。其上下联均出自中国经学典籍,上联出自《易经》:“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下联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上联的意思是:冒险而忘记生死,指的是为国赴难,奋不顾身;下联的意思是:理想胜过活着,是指理想至上,宁可捐躯。这副对联对抗战将士们勇于战斗,为保民族气节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从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日军三次举进犯长沙,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为主体的国军队采取“后退决战”的战略,奋力抵抗。三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长沙成为二战历史上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的英雄城市,成为国抗战相持阶段的主要正面战场之一。由于天心阁占据长沙城内制高点,三次会战都成为我军重要部防的主要阵地。英雄的长沙城以不败的身姿屹立于世人面前,而雄伟、壮观的古城墙,也就成为了长沙人民的骄傲。
崇烈门牌楼始建于1946年,它崇烈亭同时修建,为同一组建筑,但牌楼不幸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现在我们看到的牌楼是2006年参照旧照片按原貌重建的。

(崇烈亭)
从崇烈门拾级而上便到了崇烈亭。此亭前身为午炮亭、国耻纪念亭。清末民初,为统一全城时间,亭中置黄铜火炮一门,每日正午鸣炮三响以报时。1929年,为纪念济南“五三惨案”遇难同胞,拆除午炮,改建为国耻纪念亭,亭中有水泥绘制的国耻地图一帧,租割失地均涂有鲜明的彩色,以唤起民众爱国热情。该亭后毁于“文夕大火”。1946年,为纪念抗日战争“长沙会战”中阵亡的将士,当时的湖南省政府在国耻纪念亭的原址建十六柱斗拱、八角歇山顶亭一座,名曰“崇烈亭”,据说,亭额系蒋介石亲笔题写。

(警世钟)
长沙市政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天心阁公园内兴建了“文夕大火”警世钟。这座悲剧性雕塑强调的是“反映历史沧桑、留住城市记忆”。文夕大火警世钟由两个巨大的断壁残垣造型和一个巨大的钟组成,断壁残垣造型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梁柱,外壳为不平整的铸铜,其中一个悬挂警世钟,另一个断开在警世钟旁。钟重达2.8吨,高达2.7米,离地面距离为1.4米,是断壁残垣的点睛部分。2005年11月12日夜,警世钟首次撞响。钟声,让人想起那场不该发生的灾难给人们带来的切肤之痛;钟声,让人想到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奋发图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