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联的起源、产生和发展(一)

(2009-07-05 14:48:00)
标签:

杂谈

 

第二讲   追溯渊源唐晋汉

         陈言发展宋明清

             ──对联的起源、产生和发展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之一,属于国粹。我们学习对联,必须对其发展历史有个粗略地了解。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的起源,联界尚无定论,也很难定论。究其原因,一是当代以前的中国文学史,从未涉及对联文体;二是诗文、方志、掌故等涉及对联的资料少得可怜,零散孤立,不足以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三是尚无联史专家对楹联发展史进行长期、深入、系统地研究,所持观点多为一家之言。据此情况,我们不妨将各种主要观点介绍出来,在尊重其立论的前提下,作出我们的判断。

    1、对联起源于偶文。对偶的应用,是人类使用语言、文字的自然产物。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在朴素的对称美学观念的影响下,无意识地创造了对称性的语言。文字产生以后,文人们将这些语言、思想记录下来,就产生了对称性的文句,即为偶文。

    上古时期的《吴越春秋》中载有一首《弹歌》(传为黄帝所作):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宍”,古“肉”字。歌辞的意思是,割断竹子,连接成弓,装上泥土,飞射禽兽,猎取肉食。歌辞两言一句,音节短促,节奏感很强,可能是制弹弓时所唱,也可能是用弹弓狩猎时所唱,非常古朴敦厚,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活。用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四个短句都是动宾结构,词性相当,虽然不是对联,但其对偶的修辞法与现在的律联是一致的。

    偶文在先秦的诗文中更为频繁地出现。如:《尚书》:“满招损,谦受益。”《周易·乾文言》:“水流湿,火就燥。”屈原《离骚·湘君》:“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礼记》:“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易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论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些对偶句,都是自然运用,未加任何雕琢,为对联的产生奠定了修辞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偶文逐渐发展为民谣、谚语、对联、骈文等形式,偶文是产生对联的直接母体。

    2、对联起源于桃符。此说的根据是,《宋史·蜀世家》有如下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梁章钜在《楹联丛话》卷一写道:“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檮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庭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谶,实后来楹帖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孟昶为蜀国开国国君孟知祥第三子,在位三十年。他为太子时,曾自题策勋府桃符“天重余庆,地接长春”,《洛中记异录》则记为“天隆余庆,圣祚长春”。这说明,此时的桃符已由画像改为书写文字,已形成春联(门联)的形式。另外,如将桃符上的四言句视为偶文,在沈约提出“四声八病”说五百年后的当时,声律是和谐的,但经孟昶改为五言句,两句之第四字(余、长)均为平声,按今律要求是失对的。这说明,由偶文向对联转化时,是存在矛盾的,或者说是不自然的,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衍化过程。

    “楹联始于桃符”这一论断,由于出自清代大学者纪晓岚之口,他的弟子梁章钜又大力宣扬和肯定,使得这一论点盛行几百年而不衰,时至今日,此论点仍处于统治地位。鄙人以为,此论点尚有可商榷之处:

    对联的本质特征是对仗,它的起源应该是讲求对偶的偶文,二者之间存在血脉关系,或者说存在遗传基因。桃符是一个习俗的产物和载体。上古时代,过年驱鬼用的是大桃人,后来,嫌做桃人太麻烦,才改用桃木板,即桃符,在桃符上面画上神像。从汉代起,又由画像逐步变为书写“祈福禳灾”、“逢凶化吉”之语,进而改为写对偶的诗句(即所谓绝句),或者对偶的联语,即对联。对联与桃符的关系,不是继承、遗传关系,而是文字与载体的关系。因此,说对联起源于桃符是概念的错位与混乱。正像桃符上曾画有神像或书有诗句,不能说美术、律诗起源于桃符一样。

    3、对联起源于骈文、律诗。立论者和支持者多为学者名家或联界权威。持相反观点,认为对联成全了骈文和律诗者,也有学者、教授。二者最关键的论据就是对联、骈文、律诗产生的时间谁先谁后。按文学史论,骈体文产生于魏晋,律诗产生于南北朝,这没有太多的疑问。关键是对联产生于何时,在两者之后?在两者之前?还是在两者中间?这个问题,今日没有统一的答案。所以,谁是谁非不要轻易肯定和否定,留待历史做结论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