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 ----《太公兵法》第
七 篇
• 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太公兵法》第
七 篇
• 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太公兵法》第
七 篇
• 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太公兵法》第
七 篇
• 误广地者荒,务广得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太公兵法》第
七 篇
•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太公兵法》第
七 篇
• 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故良饵之下有悬鱼,重赏之下有勇夫。----《太公兵法》第
七 篇
• 动为事机,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怀。----《太公兵法》第
七 篇
• 柔而能刚,则其国弥光;弱而能强,则其国弥章,一箪之醪,投之于河,令士众迎饮,三军为其死,战如风发,攻如河决。----《太公兵法》第
七 篇
• 虑若源泉,深不可测。将所以为威者,号令也;战所以全胜者,军正也;
士所以轻战者,用命也。故战如风发,勇如河决,众可望而不可当,可下而不可胜也。----《太公兵法》第
七 篇
• 使商人为前兵者,象白虎陈;使羽人为前兵者,象玄武陈;使征人为前兵者,象朱雀陈;使角人为前兵者,象青龙陈,亦曰旬始陈。所谓“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之事。----《太公兵法》第
七 篇
(闻枹鼓之音者,角也。见火光者,征也。闻金铁矛之音者,商也。闻人啸呼之音者,羽也。寂寞无声者,宫也。)
• 彼以直陈来者,我以方陈应之;方来,锐应之;锐来,曲应之;曲来,圆应之;圆来,直应之。直木,方金,锐火,曲水,圆土也。各以能克者应胜之。----《太公兵法》第
七 篇
------------------------------------------------------
• 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兴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太公兵法》第
六 篇
•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何如?’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机于神。”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太公兵法》第
六 篇
• 武王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太公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太公兵法》第
六 篇
•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太公兵法》第
六 篇
• 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太公兵法》第
六 篇
• 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太公兵法》第
六 篇
•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凡谋之道,周密为宝。----《太公兵法》第
六 篇
• 疑志不可以应敌。----《太公兵法》第
六 篇
• 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民悦者,赏之。----《太公兵法》第
六 篇
• 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势因于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陈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也,其状不定见也。倏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辩则危。”。----《太公兵法》第
六 篇
• 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大于不意,谋莫大于不识。----《太公兵法》第
六 篇
• 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圣人征于天地之动,孰知其纪,循阴阳之道而从其候,当天地盈缩,因以为常。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善战者,居之不挠 ,见胜则起,不胜则止。故曰:无恐惧,无犹豫。----《太公兵法》第
六 篇
• 两陈之间,出甲陈兵,纵卒乱行者,所以为变也。----《太公兵法》第
六 篇
• 智者从之而不失,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卒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夫将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见而视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横敌,对无立国。----《太公兵法》第
六 篇
•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未战先知敌人之强弱,预见胜负之征,为之奈何?’太公曰:‘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明将察之,其效在人。谨候敌人出入进退,察其动静,言语妖祥,士卒所告。----《太公兵法》第
六 篇
• 凡三军悦怿,士卒畏法,敬其将命;相喜以破敌,相陈以勇猛,相贤以威武。此强征也。----《太公兵法》第
六 篇
• 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太公兵法》第
六 篇
• 三军齐整,陈势以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三军无故,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征也。----《太公兵法》第
六 篇
• 行陈不固,旌旗乱而相绕,逆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温(湿之误)。此大败之征也。----《太公兵法》第
六 篇
• 凡攻城围邑,城之气色如死灰,城可屠;城之气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气出而西,城可降;城之气出而南,城不可拔;城之气出而东,城不可攻。城之出而复入,城主逃北。城之气出而覆我军之上,军必病。城之气出高而无所止,用兵长久。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辅。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太公兵法》第
六 篇
------------------------------
• 神农之教曰:“虽有石城千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无粟,弗能守也。”文王曰:“国君失民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与也?君有六守、三宝。六守者:仁、义、忠、信、勇、谋。三宝者:农、工、商。六守长则君安,三宝完则国昌。”
----《太公兵法》第 五 篇
• 文王曰:“国君失民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与也?君有六守、三宝。六守者:仁、义、忠、信、勇、谋。三宝者:农、工、商。六守长则君安,三宝完则国昌。”
----《太公兵法》第 五 篇
•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亲其将如父母,攻城则争先登,野战则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可乎?”太公曰:“作将,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张盖幔,出隘塞、过泥涂,将先下步。士卒皆定,将乃就舍;炊者皆饱,将乃敢食;军未举火,将不食。士非好死而乐伤,其将知饥寒、劳苦也。”----《太公兵法》第 五 篇
•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使如疾雷,不暇掩耳也。----《太公兵法》第 五 篇
• 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且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非时而生,是为妄成,故夏条可结,冬冰可释,时难得而易失也。----《太公兵法》第 五 篇
• 武王问太公:‘今民吏未安,贤者未定,何以安之?’太公曰:‘不须兵器,可以守国。耒耜是其弓弩,锄杷是其矛戟,簦笠是其兜鍪,镰斧是其攻具。----《太公兵法》第 五 篇
• 周初,武王问太公曰:“敌人先至,已据便地,形势又强,则如之何?”对曰:“当示怯弱,设伏佯走,自投死地。敌见之必疾速而赴,扰乱失次,必离故所,入我伏兵,齐起急击,前后冲其两旁。” ----《太公兵法》第 五 篇
• 凡兴师、动众、陈兵,天必见其云气,示之以安危,故胜败可逆知也。----《太公兵法》第 五 篇
• 武王问太公曰:“贫富岂有命乎?”太公曰:“为之不密,密而不富者,盗在其室。”武王曰:“何谓盗也?”公曰:“计之不熟,一盗也。收种不时,二盗也。取妇无能,三盗也。养女太多,四盗也。弃事就酒,五盗也。衣服过度,六盗也。封藏不谨,七盗也。井灶不利,八盗也。举息就礼,九盗也。无事然镫,十盗也。如取之,安得富哉?”武王曰:“善。”----《太公兵法》第 五 篇
• 凡武王平殷,还,问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贤者未定,何以安之?”太公曰:“无故无新,如天如地。得殷之财,与殷之民。共之,则商得其贾,农得其田也。一目视则不明,一耳听则不聪,一足步则不行。选贤自代,上下各得其所。”----《太公兵法》第 五 篇
• 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精神甚众,恐后复有试余者也。何以待之?”师尚父曰:“请树槐于王门内路之石,起面社,筑垣墙,祭以酒脯,食以牺牲,尊之曰社。客有非常,先与之语;客有益者入,无益者距。岁告以水旱,与其风雨泽流,悉行除民所苦。”----《太公兵法》第 五 篇
• 武王胜殷,召太公问曰:“今殷民不安其处,奈何使天下安乎?”太公曰:“夫民之所利,譬之如冬日之阳,夏日之阴。冬日之从阳,夏日之从阴,不召自来。故生民之道,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民有三几,不可数动,动之有凶。明赏则不足,不足则民怨生;明罚则民慑畏,民慑畏则变故出;明察则民扰,民扰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故明王之民不知所好,不知所恶,不知所从,不知所去。使民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静矣。乐哉!圣人与天下之人皆安乐也。”。----《太公兵法》第 五 篇
• 圣人守无穷之府,用无穷之财,而天下仰之,天下仰之,而天下治矣。神农之禁,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谨修地利,以成万物。无夺民之所利,而农顺其时矣。任贤使能,而官有材,而贤者归之矣。----《太公兵法》第 五 篇
• 赏在于成民之生,罚在于使人无罪,是以赏罚施民,而天下化矣。夫杀一人而三军不闻,杀一人而民不知,杀一人而千万人不恐,虽多杀之,其将不重。封一人而三军不悦,爵一人而万人不劝,赏一人而万人不欣,是为赏无功、责无能也。若此,则三军不为使,是失众之纪也。----《太公兵法》第 五
篇
------------------------------------------------------------
• 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太公兵法》第
四
篇
• 兵以仁举,则无不从。得之以仁分,则无不从悦。----《太公兵法》第
四
篇
• 人主举善,则天应之以德;恶,则天应之以刑。----《太公兵法》第
四
篇
• 将谋欲密,士卒欲一,攻敌欲疾。----《太公兵法》第
四
篇
• 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允当则归,知难而退。有德不可敌,逐寇如追逃。-------《太公兵法》第
四
篇
• 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为动。----《太公兵法》第
四
篇
---------------------------------------------------
• 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得时无失,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太公兵法》第
三
篇
• 文王曰:“吾闻之:无变古,无易常,无阴谋,无擅制,无更创。为此,则不祥。”太公曰:“夫天下,非常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国,非常一人之国也。莫常有之,惟有道者取之。古之王者,未使民,民化;未赏民,民劝。不知怒,不知喜,愉愉然其如赤子,此古善为政也。”----《太公兵法》第
三
篇
• 文王独坐,屏去左右,深念远虑,召太公望曰:“帝王(盖谓纣)猛暴无文,强梁好武,侵凌诸侯,苦劳天下,百姓之怨心生矣!其灾,予奚行而得免于无道乎?”太公曰:“因其所为,且兴其化。上知天道,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乃可以有国焉!”----《太公兵法》第
三
篇
• 大国不失其威,小国不失其卑,敌国不失其权;距险伐夷,并小夺乱,征强攻弱,而袭不正,武之经也。----《太公兵法》第
三
篇(必按古文解读)
• 大国不失其威,小国不失其卑,敌国不失其权;距险伐夷,并小夺乱,征强攻弱,而袭不正,武之经也。伐乱、伐疾、伐役,武之顺也。贤者辅之,乱者取之,作者劝之,急者沮之,恐者惧之,欲者趣之,武之用也。----《太公兵法》第
三
篇
• 饵敌以分,而照其储,以伐辅德,追时之权,武之尚也。----《太公兵法》第三
篇
• 春违其众,秋伐其穑,夏取其麦,冬寒其衣服。春秋欲舒,冬夏欲亟,武之时也。-------《太公兵法》第
三
篇
• 众胜寡,强胜弱,饱胜饥,肃胜怒,先胜后,疾胜迟,武之胜也。----《太公兵法》第
三
篇
• 爵位不谦,田宅不亏,各宁其亲,民服如化,武之抚也。百姓咸服,偃兵兴德,夷厥险阻,以毁其武,四方畏服,奄有天下,武之定也。----《太公兵法》第
三
篇
• 天有四殃,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移积聚,何以备之。----《太公兵法》第
三
篇
--------------------------------------------
• 敬胜怠则吉,义胜欲则昌。日慎一日,寿终无殃。----《太公兵法》第
二
篇
• 敬道自微而生,福自微而成。慎终与始,完如金城。----《太公兵法》第
二
篇
---------------------------------------------
• 令行禁止,王者之师也。----《太公兵法》第 一 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