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墨子名言》

(2014-06-07 11:21:35)
标签:

墨子

墨家学派

名人名言

墨翟

圣人

分类: 名人名言

     《墨子名言》

    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名翟(dí),汉族,我国战国初期宋国国都(今河南商http://s6/mw690/001JYkIlzy6PZTDpTYF15&690丘)或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墨子创立的墨家学说,并有著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 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墨子卷六节用上第二十》

  •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

    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
    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墨子卷六节用上第二十》

  • 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
    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
    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
    何以知其然?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阯,北降幽都,
    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
    俯仰周旋威仪之礼,圣王弗为
                          --《墨子卷六节用中第二十一》

 

  • 厚葬久丧,其非圣王之道也。
                          --《墨子卷六节葬下第二十五》 

 

  • (儒者)繁饰礼乐以淫人,

            久丧伪哀以谩亲,
            立命缓贫而高浩居,

            倍本弃事而安怠傲,
            贪于饮食

            惰于作务,陷于饥寒,危于冻馁,无以违之。
                          --《墨子卷九非儒下第三十九》

 

  • 孔某之齐见景公,景公说,欲封之以尼谿,以告晏子。

     晏子曰:“不可!夫儒,

               浩居自顺者也,不可以教下。

                   好乐淫人,不可使亲治。

                   立命怠事,不可使守职。

                     宗丧遂哀,不可使慈民。

                     机服勉容,不可使导众。

                       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

                           弦歌鼓舞以聚徒,

                         繁登降示仪

                         务趋翔观众

                           博学不可使议世

                           劳思不可以补民

                           累寿不

                           当年不

                           积财不

                         饰邪术以营世君

                         为声乐以淫遇民

                           道不可以期世

                          学不可以导众

       今君封之,以利齐俗,非所以导国先众。”

       公曰:“善。”                                      

                          --《墨子卷九非儒下第三十九》

 

  • 遵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之意不可不顺也
    顺天之意者,义之法也。 
                          --《墨子卷七天志中第二十七》 

 

  • 民有三患,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巨钟、鸣鼓、琴瑟、竽笙而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我以为未必然也。  
                          --《墨子卷八非乐上第三十二》

 

  • 周成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武王。
      武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成汤。
      成汤之治天下也,不若尧舜。
        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
    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 
                          --《墨子卷一三辩第七》

 

  • 仁之事者,必务求天下之天下之
    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
    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墨子卷八非乐上第三十二》

 

  •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卷四兼爱中第十五》

 

  •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墨子卷四兼爱中第十五》

 

  • 告子谓子墨子曰:“我治国为政。”子墨子曰:

  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

   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
                          --《墨子卷十二公孟第四十八》 

 

  •    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
         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
         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
         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
       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是以仁者非之。
                           --《墨子卷四兼爱中第十五》

 

  • 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

    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

                           --《墨翟卷一亲士第一》

 

  • 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分议者延延,而支苟者詻々,焉可以长生保国

                           --《墨子卷一亲士第一》

 

  • 良弓难,然可以及高入深

    良马难,然可以任重致远

    良才难,然可以致君见尊

                           --《墨子卷一亲士第一》 

 

  • 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

    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

                           --《墨子卷一亲士第一》

 

  • 比干之殪,其也;孟贲之杀,其也;

    西施之沈,其也;吴起之裂,其也。

    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

                            --《墨子卷一亲士第一》 

 

 

  •  《夏书》曰“禹七年水”,
     《殷书》曰“汤五年旱”,
      此其离凶饿甚矣。
      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
      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
                           --《墨子卷一七患第五》

 

  •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
    民无仰君无养民无食不可事
    不可不务也,

      不可不力也,

      不可不节也。
    五谷尽收则五味尽御于主,不尽收则不尽御。
    一谷不收谓之,二谷不收谓之
    三谷不收谓之,四谷不收谓之,五谷不收谓之
    岁馑,则仕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
    旱,则损五分之二。凶,则损五分之三。
    馈,则损五分之四。,则尽无禄禀食而已矣。
                            --《墨子卷一七患第五》

 

  • 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
    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
                            --《墨子卷一七患第五》

 

  • 食者,圣人之所宝也。故《周书》曰:
   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
     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
                             --《墨子卷一七患第五》

 

  •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
    郭不备,不可以自守

    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
                            --《墨子卷一七患第五》

 

  •  曰:以其极赏,以赐无功,
         虚其府库,以备车马衣裘奇怪。
         苦其役徒,以治宫室观乐。
         死又厚为棺椁,多为衣裘。
         生时治台榭,死又修坟墓。
         民苦于外,府库单于内
         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
         故国离寇敌则伤,民见凶饥则亡,
         此皆备不具之罪也。
                             --《墨子卷一七患第五》

 

   •  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
      然而皆于百里之君者,何也?
      富贵也。

       国之重也。
                             --《墨子卷一七患第五》

 

  •  七患者何?
     城郭沟池,而治宫室,一患也。
     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
    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
     民力尽于无用,待客,三患也。
     仕者持禄,游者爱佼
     君修法讨臣,臣慑而不敢拂,四患也。
    以为圣智而不问事
     以为安强而无守备,
     四邻谋之不知戒,五患也。
    不忠,所不信,六患也。
     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之。
    赐不,诛罚不,七患也。
     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
    七患守城敌至国倾
     七患之所国必

                             --《墨子卷一七患第五》

 

   • 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     

                             --《墨子卷一辞过第六》

 

   • 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
     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
                             --《墨子卷一辞过第六》 

 

  • 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
    是以其民淫僻而难治,其君奢侈而难谏也。
    夫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国无乱,不可得也。

    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衣服
                              --《墨子卷一辞过第六》

 

  • 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
    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墨子卷一辞过第六》

 

  •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富则见,生则见,死则见。    

                   

                              --《墨子卷一修身第二》

 

  • 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墨子卷一修身第二》

 

  • 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

                              --《墨子卷一修身第二》

 

  •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卷一修身第二》 

 

  • 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

                              --《墨子卷一修身第二》

 

  • 不修其后必惰。

                              --《墨子卷一修身第二》

 

  • 君子虽有陈,而为本焉;

        虽有礼,而为本焉;

        虽有学,而为本焉。

                              --《墨子卷一修身第二》 

 

  • 本不安者,无务丰末

      者不,无务来远

      亲戚不附,无务外交;

      事无终始,无务多业;

      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墨子卷一修身第二》

 

  • 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

       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墨子卷一修身第二》

 

  • 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

    多力伐功,虽劳必不图

                              --《墨子卷一修身第二》

 

  • 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

                              --《墨子卷一修身第二》

 

  •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

    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墨子卷七天志上第二十六》

 

  • 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此顺天意而得也,
    昔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此反天意而得者也。
                              --《墨子卷七天志上第二十六》

 

  • 人者此为焉,利人者此为焉。
                              --《墨子卷七天志上第二十六》

 

  • 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
    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然则天欲其生而恶其死,欲其富而恶其贫,
    欲其治而恶其乱。
    此我所以知欲义而恶不义也。
                              --《墨子卷七天志上第二十六 》

 

  • 染于许由、伯阳,染于皋陶、伯益,
    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
    此四王者所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
    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墨子卷一所染第三》

 

  •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
    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
    越句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墨子卷一所染第三》

 

  • 凡君之所以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
    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
    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

                              --《墨子卷一所染第三》

 

  • 法不仁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

                              --《墨子卷一法仪第四》

 

  •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

                              --《墨子卷一法仪第四》

 

  • 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

                              --《墨子卷一法仪第四》

 

  • 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 

                              --《墨子卷一法仪第四》

 

  • 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墨子卷一法仪第四》

 

  • 曰:“杀不辜者,得不祥焉。夫奚说人为其相杀而天与祸乎?是以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

                              --《墨子卷一法仪第四》

 

  • 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
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

                              --《墨子卷一法仪第四》

 

  • 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墨子卷二尚贤上第八》

 

  • 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
    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墨子卷二尚贤中第九》

 

  • 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

    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
                              --《墨子卷二尚贤中第九》

 

  • 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
                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
                              --《墨子卷二尚贤中第九》

 

  • 《周颂》道之曰:“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
    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坼不崩。
    若日之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
    则此言圣人之德章明博大,埴固以修久也。
                               --《墨子卷二尚贤中第九》

 

  • 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

    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伊挚,有莘氏女之私臣,亲为庖人。
    汤得之,举以为己相,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傅说,被褐带索,庸筑乎傅岩。
    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此何故始贱卒而贵,始贫卒而富?
    则王公大人明乎以尚贤使能为政。
    是以民无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
    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者。
                               --《墨子卷二尚贤中第九》

 

  • 故古圣王以审以尚贤使能为政,而取法于天。
    虽天亦不辩贫富贵贱,远迩亲疏,
    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墨子卷二尚贤中第九》

 

  • 富贵为暴以得其罚者,谁也?
    曰: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是也。
    是故天鬼罚之,使身死而为刑戮,子孙离散,室家丧灭,绝无后嗣。
    万民从而非之曰“暴王”,至今不已。则此富贵为暴而以得其罚者也。
                                --《墨子卷二尚贤中第九》

 

  • 然则富贵为贤以得其赏者,谁也?
    曰:若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是也。
    所以得其赏,何也?曰:其为政乎天下也,兼而爱之,
    从而利之,又率天下之万民,以尚尊天事鬼、爱利万民。
                                --《墨子卷二尚贤中第九》

 

  • 天下之王公大人,皆欲其国家之富也,人民之众也,刑法之治也。
    然而不识以尚贤为政其国家百姓,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
                                --《墨子卷二尚贤下第十》

 

  • 天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
    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
                                --《墨子卷二尚贤下第十》

 

  • 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  
                                --《墨子卷二尚贤下第十》

 

  • 以赏不当贤,罚不当暴。其所赏者,已无故矣。
    其所罚者,亦无罪。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体,沮以为善。
    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劳来也,腐臭馀财而不相分资也,隐慝良道而不相教诲也。
    若此,则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
                                --《墨子卷二尚贤下第十》

 

  • 知者之事,必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辟之。
    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得下之情,则是明于民之善非也。
    若苟明于民之善非也,则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也。
    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
                                --《墨子卷三尚同下第十三》

 

 • 天子,诸侯之君,民之正长,既已定矣,
   天子为发政施教曰:“凡闻见善者,必以告其上。
   闻见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亦是之。
   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已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
   尚同乎其上,而毋有下比之心。上得则赏之,万民闻则誉之。

                                --《墨子卷三尚同中第十二》

 

  • 天子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天下必治矣。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墨子卷三尚同下第十三》

 

  • 凡乡之万民,皆上同乎国君,而不敢下比。国君之所是,必亦是之。
    国君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
    去而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国君,固国之贤者也。
    举国人以法国君,夫国何说而不治哉?
    察国君之所以治国而国治者,何故之以也?
    曰:唯以其能一同其国之义,是以国治。
                                 --《墨子卷三尚同中第十二》 

 

  • 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千里之外有贤人焉,其乡里之人皆未之均闻见也,圣王得而赏之。千里之内有暴人焉,其乡里未之均闻见也,圣王得而罚之。故唯毋以圣王为聪耳明目与?岂一视而通见千里之外哉?一听而通闻千里之外哉?圣王不往而视也,不就而听也,然而使天下之为寇乱盗贼者周流天下无所重足者,何也?其以尚同为政善也。
                                 --《墨子卷三尚同下第十三》 

 

  • 当尚同之为说也,尚用之天子,可以治天下矣。
    中用之诸侯,可而治其国矣。小用之家君,可而治其家矣。
                                 --《墨子卷三尚同下第十三》

 

  • 昔者尧之举舜也,汤之举伊尹也,武丁之举傅说也,岂以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哉?惟法其言,用其谋,行其道,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是故推而上之。              

                                 --《墨子卷二尚贤下第十》

 

  • 曰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
                                --《墨子卷三尚同下第十三》

 

  • 大用之治天下不窕,小用之治一国一家而不横者,若道之谓也。

                                --《墨子卷三尚同下第十三》  

 

  •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墨子卷四兼爱上第十四》

 

  •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有, 犹有盗贼乎?
       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墨子卷四兼爱上第十四》

 

  •    若使人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
       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墨子卷四兼爱上第十四》

 

  •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 兄之不慈弟,
       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
       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墨子卷四兼爱上第十四》

 

  •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
                                 --《墨子卷四兼爱上第十四》

 

  •    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
                 家主相爱,则不相篡。
                 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
                 君臣相爱,则惠忠。
                 父子相爱,则慈孝。
                 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
                 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墨子卷四兼爱中第十五 》

 

 •  先王之所书《大雅》之所道,曰:“无言而不仇,无德而不报。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卷四兼爱下第十六》

 

 •  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万民衣食之所以足也。
    故君子莫若审兼而务行之。
    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
    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
    故君子莫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
    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
                                 --《墨子卷四兼爱下第十六》

 

 •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墨子卷五非攻上第十七》

 

 •  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墨子卷五非攻中第十八》

 

 •  古之知者之为天下度也,必顺虑其义而后为之行。是以动则不疑,速通成。    得其所欲,而顺天、鬼、百姓之利,则知者之道也。
                                 --《墨子卷五非攻下第十九》

 

  • 昔者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遂得光誉令问于天下。夫岂可以为命哉?故以为其力也。

                                --《墨子卷九非命下第三十七》

 

  • 今惟毋在乎士君子说乐而听之,即必不能竭股肱之力,亶其思虑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仓廪府库,是故仓廪府库不实。今惟毋在乎农夫说乐而听之,即必不能蚤出暮入,耕稼树蓺,多聚叔粟,是故叔粟不足。今惟毋在乎妇人说乐而听之,即不必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綑布縿,是故布縿不兴。曰:孰为大人之听治、而废国家之从事?曰乐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墨子卷八非乐上第三十二》

 

  • 子墨子为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墨子卷十三鲁问第四十九》

 

   • 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
    然义政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曰: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
    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
    此必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
    三利无所不利,故举天下美名加之,谓之圣王。
                                --《墨子卷七天志上第二十六》

 

  • 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篡小家,
    强者劫弱,贵者傲贱,多诈欺愚。
    此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
    三不利无所利,故举天下恶名加之,谓之暴王。
                               --《墨子卷七天志上第二十六》

 

  • 子墨子曰:义不从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知者出。
    何以知义之不从愚且贱者出,而必自贵且知者出也?
    曰:义者,善政也。
                               --《墨子卷七天志中第二十七》

 

  • 何以知义之为言政也?
    曰: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是以知义之为善政也。
                              --《墨子卷七天志中第二十七》

 

  • 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墨子卷七天志中第二十七》

 

  • 吾言杀一不辜者,必有一不祥。
    杀不辜者谁也?则人也。
    予之不祥者谁也?则天也。
    若以天为不爱天下之百姓,则何故以人与人相杀,
    而天予之不祥?此我所以知天之爱天下之百姓也。
                              --《墨子卷七天志上第二十六》

 

  • 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有矣。
    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亦有矣。
                              --《墨子卷七天志中第二十七》

 

  • 夫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谁也?
    曰:若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是也。
    尧、舜、禹、汤、文、武焉所从事?
    曰:从事兼,不从事别。兼者,处大国不攻小国,
    处大家不乱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寡,诈不谋愚,
    贵不傲贱。观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
                              --《墨子卷七天志中第二十七》

 

  • 夫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谁也?
    曰: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是也。
    桀、纣、幽、厉焉所从事?
    曰:从事别,不从事兼。
    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
    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
    观其事,上不利乎天,中不利乎鬼,下不利乎人,
    三不利无所利,是谓天贼。
    聚敛天下之丑名而加之焉,曰:此非仁也,非义也。
    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也。
                               --《墨子卷七天志中第二十七》

 

  • 观其行,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
    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
    观其言谈,顺天之意,谓之善言谈。
    反天之意,谓之不善言谈。
    观其刑政,顺天之意,谓之善刑政。
    反天之意,谓之不善刑政。
    故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
    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
                               --《墨子卷七天志中第二十七》

 

  •    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
    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
                               --《墨子卷七天志中第二十七》

 

  • 何以知义之为正也?
    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  
    然而正者,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
    是故庶人不得次己而为正,有士正之。
                               --《墨子卷七天志下第二十八》

 

  • 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
    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
    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世而不卷,
    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
                               --《墨子卷六节用中第二十一》

 

  • 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墨子卷六节用中第二十一》

 

  • 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弢而死。当是之时,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为君者以教其臣,为父者以讠敬其子,曰:“戒之!慎之!凡杀不辜者,其得不祥,鬼神之诛,若此之憯遫也!”
                                --《墨子卷八明鬼下第三十一》

 

  • 昔者文王封于岐周,绝长继短,方地百里,与其百姓兼相爱,交相利,则,是以近者安其政,远者归其德。----百姓亲之,贤士归之。未殁其世而王天下,政诸侯。乡者言曰:义人在上,天下必治,上帝、山川、鬼神必有干主,万民被其大利。
                                --《墨子卷九非命上第三十五》

 

  • 坚白,不相外也。(--的要点是----)

    诽,明恶也。

    誉,明美也。

    说,所以明也。

    言,口之利也。

    且,言然也。

    信,言合于意也。

    辩,争彼也。

    辩胜,当也。 

    举,拟实也。

    言,出举也。

    谓,移、举、加。

    名,达、类、私。 

    令,不为所作也。

    知,材也。

    君,臣、萌,通约也。

    法,所若而民。

    撄,相得也。   

    似,有以相撄,有不相撄也。  

    次,无间而不撄撄也。

    赏,上报下之功也。

    罪,犯禁也。

    罚,上报下之罪也。

    力,刑之所以奋也。 

    法同则观其同。
   法异则观其宜。

    欲权利,且恶权害。

    虑,求也。

    治,求得也。

    库,益也。

    厚,有所大也。 

    盈,莫不有也。 

    尽,莫不然也。

    功,利民也。

    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

    诺,不一利用。

    仁,体爱也。
    义,利也。
    礼,敬也。 

    勇,志之所以敢也。 

    忠,以为利而强低也。

    孝,利亲也。

    行,为也。 

    平,知无欲恶也。

    利,所得而喜也。
    害,所得而恶也。

    合,宜、必。   

    生,刑与知处也。    

    梦,卧而以为然也。
    攸不可,两不可也。

    穷,或有前不容尺也。
   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

    知,接也。
    卧,知无知也。

    闻,耳之聪也。

    使,谓、故。

    始,当时也。

    廉,作非也。
   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 

    化,征易也。
   损,偏去也。

    动,或从也。

    见,体、尽。

    闻,传、亲。

    知,闻、说、亲。 

    异,二、不体、不合、不类。
   同,异而俱于之一也。
   同异交得,放有无。  

    为,穷知而亻县于欲也。 

    为,存、亡、易、荡、治、化。
   同,重、体、合、类。

    服执誽巧转,则求其故。

    故,所得而后成也。

    有间,中也。

    间,不及旁也。

    止,因以别道

    久,弥异时也。
   宇,弥异所也。  

    平,同高也。

    中,同长也。

    同,长以相尽也。
    圜,一中同长也。
   端,体之无序而前也。

    大益,儇,<禾具>秪。

    已,成、亡。
                             --《墨子卷十经上第四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