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说、讽喻批判说、双重说
——白居易《长恨歌》的赏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全诗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爱情故事。写景和抒情于一炉,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时而通过人物对景物的感受来表现其内心微妙复杂的感情,跌宕回环,层层渲染的艺术手法,把一个人间生死形魄离合的爱情故事写得真挚动人,缠绵悱恻,而成为千古绝唱。然而对于此诗的主题历来却争论不休。
一、爱情说
《长恨歌》主要描写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的爱情。全诗以“情”为中心,描绘了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的动人场景,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其绵绵“长恨”的古老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成为了人们的美好理想追求。
唐玄宗、杨贵妃的生离死别是爱情的悲剧,而他们是这个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受害者。作为帝王的李隆基却无法保护自己心爱的妃子,使其魂断马嵬坡。“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是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无限思念。面对着此情此景,物是人非的哀愁不禁漫上心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对唐玄宗、杨贵妃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爱情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
全诗以“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把那种“人皆有之”的清潮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本用于笔端。诗人依照史实想象而成的帝纪间的爱情为素材,但有不拘囿于史实,取得审美意义上的成功。诗人以“长恨”表现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使读者掩卷之余甚至会忽略造成这一爱情悲剧的根源,而完全将审美意识集中于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缠绵悱恻,难舍难分的感情渲染。以至于王质夫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①
二、讽喻批判说
《长恨歌》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来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题目中的“恨”字足可以说吗一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便是对该诗中所述的事加以概括。“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则是议论警策,有春秋笔法的写法。诗人同情的不是“婉转娥眉马前死”,一妃之死何足道哉,何必为之呜呼不平呢?那“尸骸遍野”“骨暴沙砾”的将士们,“精魂何依”呢?
那个昏君唐玄宗却根本没想到,即使想到,也是一点都不动心。因为他唯一感到痛心并为之沾襟的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连大军生死、国家兴亡都不过问,只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访”,只念念不忘“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是亡妃。如此君王,何许人也,还用诗人多说吗?全诗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便戛然而止,含有余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三、双重主题
《长恨歌》不仅含有讽刺之味还包含了诗人对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同情。诗歌前半部分就明显带有批判的意味,而后半部分则更多的是在表达诗人对他们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真挚爱情的歌颂和惋惜。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刺与同情的交织,即为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败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合而不是机械叠加。
诗的开篇便直言不讳,“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的诗句便让一个荒淫好色的封建君王形象跃然纸上。“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又刻画出唐玄宗得到杨贵妃后是如何地沉迷美色而荒废国家社稷。“姐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描写了“一人得势,鸡犬升天”②的杨家权势情形,“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从侧面写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幸之至。诸如此类的例子足以看出白居易借此诗来讽刺君王。
诗人具体的描写安史之乱发生的前后,唐玄宗的仓皇出逃,杨贵妃的“宛转蛾眉马前死”以及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悲伤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寂然内心。杨贵妃之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它透视了各色人对杨贵妃的态度——痛恨与怜悯。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末尾,写出了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这里诗人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下地,到后来在海上虚无飘渺的仙山上找到“绰约多仙子”中“雪肤花貌参差是”的“太真”即杨贵妃,让她以“天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出现,殷勤迎接汉家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照应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想念。“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句句款款深情,表达了诗人对这段世人皆谤的爱情悲剧寄予了同情。
诗人既带着讽刺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唐玄宗、杨贵妃爱情闹剧的看法,又带着同情的意味去讲述他们爱情悲剧。这也是此诗得以千古流传的缘故。
结语:
无论此诗的主题是爱情说,讽刺说还是爱情兼讽刺,它婉转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千百年来的读者,使得他们为这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所折服。
参考文献:
①陈鸿《长恨歌传》
②王充《论衡·道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