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湖水》教学案例分析
(2015-03-21 15:44:55)
标签:
情感小洁湖水山石句子 |
分类: 教学设计 |
《清澈的湖水》教学案例分析
崇文小学教育集团
【设计理念】
《清澈的湖水》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既有时代感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类似这样的故事,在学生的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学生读起来很有亲切感,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的主要思路就是依据新课改精神,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指导,通过“自读自悟”来理解课文内容,结合文章图文并茂的特点,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熏陶;通过自我感悟,升华主题,并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达到“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生活化”。
对于二年级的同学来说,这篇文章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说我经历了一些很困难的取舍过程,开始总是想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比较完整的感受到小洁的美好心灵,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但是最终,我还是觉得没有什么比学生扎扎实实的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到语文之美更重要的任务了。所以,我最后确立了“简简单单学语文”的指导思想,课件力求为帮助学生感悟课文而设计,教学过程尽量围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展开,遵循语文的真实,让学生学得踏实学得有效果。
【教学实录及案例分析】
一、破题初读文,提纲挈其领
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27课。
生:清澈的湖水。
师:一边想象着湖光山色,一边想象着绿树倒影,再把课题读一读。
生:清澈的湖水。
师:再读的喜悦一点,亲切一点。
生:清澈的湖水。
【案例分析:三读课题,第一次读准字音;第二次读出画面感;第三次读出内心的感受,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师:非常好,生字认熟了吗?我们来开火车读好吗?
火车开到这里来,读对了跟读两次。
师:(出示生字新词课件:两侧、卷起、欣赏、石龟、镜子、映出、变幻、表演、香蕉皮、跨步、攥、扔)
生:(先领读,再齐读。)
师:声音真洪亮,字音很准确。
师:在这些生字中,有两个“提手旁”的字,一个是笔画最多的“攥”字,大家看老师写这个字(板书“攥”);一个是“扔”字,来,我们一起写这个“扔”字。
生:(空书“扔”)
师:你能做做这两个动作吗?
生:(学生做动作)请大家攥得再紧一点!
师:课文中谁攥着什么?又是谁扔了什么?你能告诉老师吗?试着讲一讲课文中的故事。
生:课文讲小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划船,小洁刚想把面包纸丢进湖水里,看到湖里美丽的景色,小洁就把面包纸紧紧地攥在手里。(教师指板书“攥”字)
师:讲完了吗?谁接着讲下去?
生:有一个小孩把香蕉皮扔向小鱼,湖水的美景就不见了。(教师指板书“扔”字)
师:谁抓住“攥”和“扔”,完整地讲讲这个故事?
生:小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划船,小洁刚想把面包纸丢进湖水里,却被湖里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小洁就把面包纸紧紧地攥在手里。可这时,有一个小孩把香蕉皮扔向小鱼,湖水的美景就不见了。
(教师板书:小洁
【案例分析:复习生字词语,重点在为学生阅读课文扫除读音障碍。但要抓住文章中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动词,一个是“攥”,一个是“扔”。不但引导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而且为深入阅读课文找到了突破口。】
二、言语对峙中,研读入肌理
【案例分析:“攥”和“扔”,在文本中是一对对峙的词语。以下数学,紧紧扣住这一对矛盾展开,进入文本肌理去阅读、去想象、去体悟。】
师:(老师带头,全班学生鼓掌)你真能干,把课文的故事讲得这么清楚,这么完整。大家听明白了吗?为什么小洁要紧紧地攥着面包纸?
生:因为小洁被湖里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所以紧紧地攥着面包纸不丢。
师:湖里的景色到底有多美,令小洁紧紧地攥着面包纸不丢?请大家再细心地读读课文,用漂亮的波浪线把文中写美景的句子画出来。(课件出示自读学习提示)
生:(一边读,一边画)
【案例分析:从一个“攥”字切入文本,开口虽小,但开掘颇深。这为深入研究性阅读选择了一条“曲径通幽”的道路。】
师:湖里的景色到底有多美,令小洁紧紧地攥着面包纸不丢呢?小朋友,谁来读读你画出来的句子?
生:(读)一只游船在湖面上行驶,船头两侧卷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波纹。(课件出示句子)
师:浪花唱出欢乐的歌,美不美?
生:美!
师:让那白色的浪花,长长的波纹藏在你的脑海中,我们想象着画面来读一读。(生读句子)
生:(读)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课件出示句子)
师:在作者的眼中,这些山石有的像青蛙,有的像雄鹰,还有的像石兔、石龟。在小朋友的眼中,这些山石会像什么呢?(课件出示山石图,及提示:山石像---------------------。)
生:这些山石有的像正在奔跑的野马,有的像在天空飞翔的小鸟,有的像顽皮的小猴。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还用了“有的……有的……”来说,了不起!
生:这边的山石像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那边的山石像正在开会的老师。
师:你的想象多有趣呀!还活学活用,用了“这边……那边……”的句式。
生:这里的山石像骆驼,那里的山石像牛羊。
生:这里的山石像游船,那里的山石像汽车。
生:这里的山石很多,像河马,像恐龙,像乌龟,像小鸟,像大象,个个都很奇特。
师:你这个“奇特”一词用得太好了。
师:画出来的句子还有吗?
生:(读)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师:(课件出示这个句子)湖水像一面神奇的大镜子,多美呀!自己读一读这个句子,看看你能从这个大镜子里面看到什么。
生:(自读后)我看到了,湖水里有蓝天。
师:你能抓住这个句子的意思来体会,好!什么样的蓝天?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生:无边无际的蓝天很美很美。
师:那你能把美的蓝天读出来吗?(生读句子)
生:我看到了洁白的云朵像我爱吃的棉花糖一样。
师:那你能把这么美的景色读给大家听吗?(生读句子)
生:我还看到了变幻的山峦。
(课件出示:山峦图,解释“变幻的山峦”——船在划动,山石又是奇形怪状,这样就形成了变幻的山峦。)
正是这奇特的山石构成了变幻的山峦!来,我们一边想象着这些变幻的山石,一边朗读这个句子。(指“湖水像一面镜子”这个句子)
【案例分析:抓住学生回答中的言语形式进行生成性训练,把学生不自觉的言语表达行为变成自觉地行为,在情感熏陶和言语训练中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令人叹为观止。】
生:(朗读)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读的轻盈、飘逸)
师:除了山石,你还能在湖里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草,看到了花朵。
师:如果你把小草是什么样的,花朵是什么样的说清楚,就更好了。想想,该怎么说?
生:在湖水里,我看到了绿绿的小草,看到了红红的花朵。
师:很好,这样就生动多了。谁还能说得更美一些?
生:在湖水里,我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看到了红的、白的、紫的花朵,还看到了高高的树木。
师:非常好!你的想象很细腻,很美!来,我们想象着湖水里的花草树木再读这个句子。(指“湖水像一面镜子”这个句子。)
生:(朗读)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师:在水平如镜的湖水里,小朋友们看到这么多静的东西,你还看到那些动的事物?
生:我看到了鱼。
师:瞧,小鱼来啦!(课件出示句子)
生读:“呦,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一条银白色的小鱼跃出水面,又在浪花中消失,好像在给游人表演呢!”
师:“跃”是什么意思?用手做做小鱼跃出水面的句子。
生:(做动作)
师采访小鱼:请问小鱼,你跃出水面,做什么呀?
生:我在看美丽的山石。
师:你开心吗?
生:开心。
师:那就带着开心的心情读读这个句子吧!(生读句子)
生:我在给游人表演呢。
师:请问你跃出水面给游人表演什么心情?
生:很兴奋。
师:那就带着兴奋的心情读读这个句子吧!(生读句子)
生:小鱼在做游戏。
师:多么调皮可爱的小鱼,你能读出来吗?(生读句子)
【案例分析:抓住“湖水像一面镜子”一句,引导学生前延后联,文内文外相互联系地读,在想象、朗读中欣赏像镜子一样的湖水,品味像镜子一样的湖水,使美丽的景象在学生胸中浮现、荡漾,整个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师:(播放“湖光山色,游鱼嬉戏”的录像,并伴着优美的音乐,教师动情地解说)这清澈的湖水真是一面神奇、美丽的镜子呀!蓝天、白云、变幻的山峦,山石、树木、花草,以及游人都倒映在清澈的湖水里,还有那活泼可爱的小鱼,构成了一幅多么优美的事物,美美地把这两段话读一读。
生:(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呦,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一条银白色的小鱼跃出水面,又在浪花中消失,好像在给游人表演呢!”
师:清澈的湖水多美!难怪小洁被吸引住了,要把面包纸紧紧地攥在手里。(指板书中的”攥”字)她攥住了什么呀?
生:面包纸。
师:是的,她攥住了面包纸。但,仅仅是面包纸吗?
生:小洁攥住了清澈的湖水。
生:小洁攥住了美丽的风景。
生:小洁攥住了小鱼的快乐。
生:小洁攥住了一份好心情。(学生不由自主地鼓掌)
师:可是,另一个动作——“扔”,却让这美好的一切发生了变化。请读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看看那个小孩扔走了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
师:那个小孩扔走了什么?来,大家说说。
生:那个小孩扔走了小鱼.
生:那个小孩扔走了美丽的风景。
生:那个小孩扔走了湖水的清澈。
师:水平如镜的湖面出现了皱纹,好像一下子变丑了,多难看啊!
生:那个小孩扔走了美好的品质。
生:那个小孩扔走了开心。
生:那个小孩扔走了快乐。
生:那个小孩扔走了幸福。
【案例分析:在教学中,这个”攥“和扔”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而成了诗一样的字眼。学生的理解超出了一般文本阅读的层次,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诗一样的意趣。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滋润,得到了哺育。】
师:是呀,那个小孩扔走了多么美好的东西。同样是两个简单的动作,一个“攥”一个“扔”,却带来不同的结果。船靠岸看,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她——
生:(读)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
师:故事读到这儿,课文似乎没有讲完,你能接着往下讲吗?(课件出示泡泡:我会接着往下讲故事。)
生:小洁看到一个果箱,走过去,把面包纸扔进了果皮箱。
师:多懂事的孩子呀!
生:小洁去找那个扔香蕉皮的孩子,教育他,要爱护环境。
师:不但自己爱护环境,还教育别人爱护环境,好!
生:小洁找了一个竹竿把香蕉皮捞了起来,扔进果皮箱里。
师:为了让湖水更清澈,这种做法真了不起!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像你们所想象的那样,在我们的生活里就有——
生:(读课题)清澈的湖水!
【案例分析:续编故事,丰盈文本。回扣题目,浑然天成。】
三、回纳切入点,发现悟其神
师:(指板书)小朋友们抓住“攥”、“扔”两个字把课文读完了,也读懂了,读透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个字——
生:攥、扔。
师:对于小洁的“攥”和小男孩的“扔”,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生:我喜欢小洁,因为她没有随手扔掉面包纸,保护了环境。
生:我也喜欢小洁,因为她是个爱护环境的好孩子。(板书:保护环境)
师:生活中存在很多像小男孩一样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课件出示图片)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
生:我想对那些随手乱扔垃圾的人说:“你们不应该破坏环境。”
生:我想对那些随手乱扔垃圾的人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生:地球是我们大家的,我们要一起保护她。
【案例分析:教学到此,紧紧抓住“攥”和“扔”不放,通过比较,让教学再次生辉,主题得以升华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此完美地统一了起来。】
四、指导书写生字“眼、睛、纸、船”
1、出示生字,生读,正音。
2、扩词。
3、生观察占格并汇报发现。
4、师范写,生书空。
5、生在书上描红,临写。
(学习委员提示写字姿势:头要正,肩要平,脚着地。手离笔尖一寸远,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子一拳头。)
6、展评生字。
【案例分析:二年级的写字任务是教学中的重头戏,所以要保证孩子足够的写字时间,并且时时关注孩子们的写字姿势,及时展评以让孩子得到有效的提升。】
五、作业布置
1、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寻找身边破坏环境的现象,及时予以劝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制作保护环境的标语牌。
【案例分析:作业一关注了语文的积累背诵,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课后题中有所体现。作业二把语文从课内学习延伸到了课外,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理念。】
【教后反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