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告别的遐想

标签:
晋鲁文化遗体告别人世遐想休闲杂谈 |
分类: 人生感悟 |
在过去的一年中曾参加过不少老朋友的遗体告别仪式,接触了不少昔日的老同事,得到不少信息,也引发了不少遐想。
*月*日,在**的遗体告别仪式后,听主办同志讲,随着物价的上涨,丧葬费也由过去的500元提高到5000元。这笔费用按逝者家属的意愿进行支配。如果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那么,租用场地,挂横幅,摆鲜花,租花圈以至覆盖国(党)旗等等都是明码标价,骨灰盒由家属自己挑选。总之,结余归己,超出部分由家属自付。另外,单位一次性付给一笔抚恤金,即按逝者生前工资条的前四项之和乘10,大约几万元吧。以上就是今生今世最后一笔“经济待遇”了!
*月*日,一位患病多年,年逾80的老同志去世了。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十分隆重,偌大的场地,里三层外三层的花圈,遗体周围的鲜花翠柏以及长长的吊唁队伍,简直像电视上的画面,其中还有不少军人。几本签到簿上密密麻麻地留下所有到场人的名字。我很不理解,就问旁边的老友。他说,你OUT了。按说他老人家很多人都不认识了,可是他儿子现任干部司的司长,儿媳是某部队医院的政委。僧面?佛面?投入?产出?所有这些,队伍中的新人个个都明白着呢!我顿时明白了这阴阳界上当下的“处世学问”,也意识到他们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世态炎凉。
*月*日,有位71岁的同事突然病逝。家属坚持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并且还租了一个大场地。单位在办公大楼里的LED屏幕上发了一条讣告,要求各部门派三人参加。跟这位逝者相识的老同志因居住分散,很多人都不得而知,没能前往。现场上稀稀落落地摆放了几个花圈,年轻人们松松散散地走了一圈,只有几个老人在遗体前深深地三鞠躬,个别的还掉了眼泪……。嗣后,家属还蛮有意见。我觉得像这种状况还是不举行更为妥当。——我们绝不能对年轻人说什么,人家的确不认识,没接触,何谈情感?倒是浪费了人家的工作时间,花费了国家的汽油,还增加了碳排放,污染了环境,岂不有罪?
现实中也确有有自知之明的老同志,曾记得*同志去世前就留下遗嘱:丧事从简。家里人送别了一下,遗体火化后跟单位主管部门说了一声,拿了最后一笔钱从此不再领取退休金。走得十分肃静!反倒引起众多的思念。
上述三种情况我最欣赏第三种!——对公、对私,对人、对己都很好!
说实话,看到昔日的老同事面无血色,静静地躺在花丛中,很不是滋味!今天躺在此地的是他,是她,也许明天就是你,就是我。自古以来,人人都求生,人人都怕死,但现实中,人人虽怕死,人人都得死。生是过程,死是结局。“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谁都有这么一天啊!
孩童时听说人是有来生的。不久前看到龙应台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因此,还是趁父母在世时多尽一份孝心的好。
至于人死后,已无知觉,儿女们也真应当豁达一些,不要去搞那些给别人看的形式。钱锺书先生曾说:“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还记得一位“老长征”在他的遗嘱里说:“我死后,把我的双眼眼角膜无偿捐献给国家,遗体作医学解剖。不发讣告、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不保留骨灰,一切从简。”
上述两位的这些话语真值得深思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