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标签:
杂谈 |
分类: 经天纬地—教学篇 |
《第2课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授课人:王振宏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4.具有在地形图上查找所需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地图册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教学进程
(讲述)由图片可知,地球表面的陆地,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各种各样的地形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样的地图上认识、辨别它们呢?
(板书课题)第2课
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古代的地形图,我们来看看我们古代人民是如何来绘制当时的地形图.
[教师活动]点击课件,展示图片:古地形图
(过渡)今天,人们又是如何绘制地形图,在地图上表示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呢?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板书)
1.示意图(板书)
(课件展示)课本第24页图2.10"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让学生观察对凌云山和张镇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凌云山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说明提问)凌云山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824米,这叫做凌云山的海拔高度.那么,张镇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学生读图回答)
(提问)站在张镇上看凌云山的高度又是多少?
(课件展示)鼠标点击凌云山相对于张镇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
(说明提问)凌云山相对于张镇的520米的垂直距离,就是凌云山相对于张镇的相对高度.那么,图中824米、304米表示的是海拔,52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如何表述(学生讨论,板书小结)
2.概念(板书)
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计算[学生活动]
(课件展示)说出A地和B地的海拔及相对高度各是多少?
(过渡)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刚才我们所见到的五种地形形态,你能分辨它们吗
4.五种基本地形(板书)
[学生活动]点击鼠标,学生抢答地形类型;阅读第24页课本文字,完成下表
地形类型 |
海拔高低 |
地表起伏特征 |
举例 |
山地 |
较高(>500米) |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
喜马拉雅山 |
高原 |
较高(>500米) |
坦荡,起伏不大 |
青藏高原 |
平原 |
很低(<200米) |
平坦广阔 |
东北高原 |
丘陵 |
较低(<500米) |
相对高度不大,坡度和缓 |
江南丘陵 |
盆地 |
无一定标准 |
四周高,中间低 |
刚果盆地 |
(设问过渡)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二、等高线地形图(板书)
1.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板书)
(课件演示,教师讲解)在地形的不同高度处作三个切面;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地形的不同高度处形成了不同的切口;这些不同的切口是一些封闭的曲线;把这些封闭的曲线放在纸上就是等高线.
(引导板书)通过课件演示和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得出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等深线的概念。
2.概念(板书)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
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伏的地图
等深线:把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
[学生活动]让学生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并对照山体地形思考: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的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
(讨论归纳)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系稀疏,坡度缓。
(过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通过等高线的数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山地的高低,疏密的状况,可以辨别山地坡度的陡缓。但是,山地的形态是各种各样的,如山峰、山谷、陡崖等,它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的呢?应该如何辨认它们呢?
3.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板书)
(课件展示)“不同地表形态的等高线示意图”,让学生观察不同部分的名称位置已以及表示它们的等高线的特点,即辨别其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分析归纳)在学生交流后,教师给予评价,并一边点击闪动各个部位,一边分析,一边归纳.
山峰: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数值最大的地方,等高线呈封闭的曲线,数值内大外小.
山脊:山岭的顶部,呈线状延伸,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山脊之间低洼的部分,也呈线状延伸.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下的部分,类似马鞍,因此得名.由一对等高线组成的中间部分.
陡崖:近于垂直的山坡,又称峭壁.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4.闯关训练
练习一
练习二
(三)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复述要点,强调海拔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两个重点.
(四)活动与探究
观察并制作等高线地形模(课后制作).
(五)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第2课 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1.
2.
3.
4.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2.概念
3.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4.闯关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