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锱铢斋编号读书笔记之三

(2010-09-06 14:30:27)
标签:

读书

札记

评论

散文

随笔

   ⑴《中国灾荒辞典》。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目录就有21页,选收词目1267条。“地震”、“山洪”、“火灾”等自不必说,“嗷嗷待哺”、“米珠薪桂”也在列;预防、应对灾难的有:“居安思危”、“扶危济困”、“生产自救”等各项措施;“孤独”、“孤苦”也在这部辞典里出现,让人感到了一种温暖。“喜雨”这个条目更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不得不承认,自然有时真是不可预知。天命或许难违,人事却应尽力。

   ⑵《明儒学案•自序》:“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是以古之君子宁凿五丁之间道,不假邯郸之野马,故其途亦不得不殊。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于一途,使美厥灵根者化为焦芽绝港?夫先儒之语录,人人不同,只是印我之心体变动不居。若执定成局,终是受用不得。此无他,修德而后可讲学,今讲学而不修德,又何怪其举一而废百乎!”

      修德而后进学,本是常识,现在已属难得。“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真名言也!后之学者识此,可不勉欤?

   ⑶《读书法》。马一浮在这篇文章中认为,最为穷理之碍的,是以成见读书。“孔子删后之书,决无不可信者,群经以此类推,为其以义理为主也。”孔子的读书方法正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作者对依据新出土文物来推论古制的方法进行了质疑,认为“守目录校雠之学而以通博自炫者,不可以语于蓄德也。”

     “然则读书之道,毕竟如何始得?”马一浮认为:“约而言之,亦有四门: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杂,三曰密而不烦,四曰专而不固。局与杂为相违之失,烦与固为相似之失。执一而废他者局也,多歧而无统者杂也,语小而近琐者烦也,滞迹而遗本者固也。通则曲畅旁通而无门户之见,精则幽微洞彻而无肤廓之言,密则条理谨严而无疏略之病,专则宗趣明确而无泛滥之失。不局不杂知类也,不烦不固知要也,类者辨其流别,博之事也;要者综其旨归,约之事也。读书之道尽于此矣。”

      旁通古今中西之学的马一浮,最后选择“六艺”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根本,令人深思。其读书治学之方法,亦值得借鉴。

   ⑷《资治通鉴》笔墨简省,写人状物形神俱到,叙述从容跌宕,无《史记》之沉郁,而有《汉书》之典则。卷二百四十一载有李师道为刘悟所败事,张弛有力,波澜起伏。当李师道与二子被执,“师道犹有幸生之意,其子弘方仰曰:‘事已至此,速死为幸!’”读此忽忆孔融之子覆巢之喻,少年行止,令人唏嘘。

   ⑸ 兴趣。《论语•庸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又《近思录》卷三:“欲知得与不得,于心气上验之。思虑有得,中心悦豫沛然有裕者,实得也;思虑有得,心气劳耗者,实未得也,强揣度耳。尝有人言:“比因学道,思虑心虚。”曰:“人之血气,固有虚实。疾病之来,圣贤所不免。然未闻自古圣贤因学而致心疾者。”

      梁启超1922年在天津讲演时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但我不仅从成功里感到趣味,就是在失败里也感到趣味。” 梁实秋在《学问与趣味》中认为,学问中的趣味,“是指年长之后自动作学问之时而言,在年轻时候为学问打根底之际恐怕不能过分重视趣味。学问没有根底,趣味也很难滋生。”

      适合做学问的人,自然可以找到切入点,勤而有味地进入那片天地。

   ⑹ 比较梁代萧子显的《南齐书》与唐代姚思廉撰述的《梁书》。先读两段文字:

     《梁书》卷十八、列传第十二记载有冯道根:“道根性谨厚,木讷少言,为将能检御部曲,所过村陌,将士不敢虏掠。每所征伐,终不言功,诸将喧哗竞争,道根默然而已。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明主自鉴功之多少,吾将何事。’高祖尝指道根示尚书令沈约曰:‘此人口不论勋。’约曰:‘此陛下之大树将军也。’”

     《南齐书》卷二十六、列传第七记载有王敬则:“敬则名位虽达,不以富贵自遇,危拱傍遑,略不尝坐,接士庶皆吴语,而殷勤周悉。初为散骑使虏,于北馆种杨柳,后员外郎虞长耀北使还,敬则问:‘我昔种杨柳树,今若大小?’长耀曰:‘虏中以为甘棠。’敬则笑而不答……敬则虽不大识书,而性甚警黠,临州郡,令省事读辞,下教判决,皆不失理。”

      冯、王二人均为股肱之臣,皆粗读书,然性有谨厚、警黠之分,对此,史书均已表述。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以往的研究者也已注意到《南齐书》工于文辞,《梁书》则质实允当。而在我看来,姚思廉作为一个史书撰述者,同样被当日的盛唐气韵所熏染,形诸文字,自有一种宏大包容的气度;而史载“风神洒落,雍容闲雅,简通宾客,不畏鬼神”的萧子显,其祖父即是齐高帝萧道成,此时的天下虽还姓萧,但已不是自家的那一脉了,所以下笔自然有顾虑,表现在《南齐书》的撰写上,就是历史家的目光与臣子的眼神的碰撞,其中的重叠与衍射,形成了如此斑斓的光影。好看的是姚思廉的,耐看的还属萧子显的。

    ⑺ 朗读者。听焦晃读《将进酒》、《蜀道难》,真是雄浑阔达、俱怀逸兴,仿佛置身欢宴之中,慷慨激越,又好像在峻岭之侧,只可仰观那难以飞度的险境;听李默然读鲁迅的《雪》、《自题小像》,感到那凝重中自有一股警醒的力量;听陈淳读《乌篷船》、《苦雨》,看知堂的涩味、苦味、韵味怎样由他娓娓道出;听曹灿读《长恨歌》、《琵琶行》,那蕴藉凄婉的声音,越听越觉得感人;听张家声读梁实秋的《中年》,这百感交集的人生况味,如此复杂难寻;听陈铎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使你仿佛置身在雨中的台北街头,来一起感受历史与人生相遇的情景。

     好的朗诵,能使你以后每当想起这些经典之作,都回响起这些难忘的声音。当我们自己再读时,就可以和他们的声音形成灵魂的交响。

   ⑻ 饶宗颐的《〈文心雕龙〉探原》。这篇文章看得让人手舞足蹈。学术性的文字竟可以如此灵动,那些把学问做得越来越僵化的人们,岂不愧哉!

   ⑼ 沉静。《呻吟语》卷一之二《存心》尝谓:“沉静非缄默之谓也。意渊涵而态闲正,此谓真沉静。虽终日言语,或千军万马中相攻击,或稠人广众中应繁剧,不害其为沉静,神定故也。一有飞扬动扰之意,虽端坐终日,寂无一语,而色貌自浮;或意虽不飞扬动扰,而昏昏欲睡,皆不得谓沉静。真沉静底自是惺忪包一段全副精神在里。”

     如此沉静者,举世几人?

   ⑽ 苏轼的《定风波》传诵已久,他的弟子黄庭坚亦有一首《定风波》:“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东坡萧然独醒,生气弥漫;山谷与世颉颃,更觉亲切。

   ⑾ 顾随。作为周汝昌、叶嘉莹、欧阳中石、史树青、郭豫衡、吴小如等的老师,其深湛的学问与深入浅出的教学给了他们莫大的启发。《驼庵文话》由叶嘉莹的1942年至1947年的课堂笔记整理而成。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人间词话》,均是有破有立、不掩饰、不夸饰的大家之作。即以此文第二节的两段为例:“沈约《宋书》最可代表六朝作风。人皆谓六朝文章浮华,而沈约《宋书》虽不失六朝风格,然无浮华之病。∥无论是弄文学还是艺术,皆须从六朝翻一个身,韵才长,格才高。”

     现当代若有传世文论,不可少此篇。

   ⑿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两个年轻人的诗。程千帆的《重来》:“倘若我卷土重来,∕在再度的春风里;∕你定不吝惜这句:∕‘一直等你,这些年。’∥软领竟漆满灰尘,∕领带如缢死之蛇,∕缠着熟识的颈子。∥逆旅的独身汉子,∕永是无母的孤儿:∕他不会整洁衣裳。∥一切的都已改变,∕青发也换上疏星。∕带回来过去,惟有∕让人喘气的双臂。”

     这首诗看起来直白粗疏,却深情款款。程千帆与沈祖芬伉俪情深,却要忍着两地挂念之苦,其中的无奈谁能理会,默默的相思谁又可解?

     试读沈祖芬的《你来》:“你来,在清晨里悄悄地来,∕趁太阳还没有照上楼台;∕你经过草地时不要踌躇,∕小心碰掉一颗亮的露珠。∕让一切的人都没有睡起,∕我一个人在晓星下等你;∕轻轻地告诉你昨夜的梦,∕梦里有一阵落花,一阵风。∥你来,在黄昏里缓缓地来,∕趁晚霞还在山峰上徘徊;∕你经过树林中不要留恋,∕随着归鸦来到我的门前;∕太阳落了也不要用灯笼,∕我们正需要那一点朦胧。∕这时你该为我吟一首诗,∕但莫说离别,也莫说相思。∥你来,在静夜里轻轻地来,∕趁月亮还没有躲进云彩;∕你经过黑径里不要害怕,∕河边叫的不是鬼,是青蛙;∕我们灭了灯,有的是星星,∕没有人,不用怕谁来偷听;∕这时你正好为我拿起琴弦,∕低低弹出一段凄楚的缠绵。”

     怎样的爱情,才能这般生动?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失望萦绕恋人们的心?要求的并不多,可总是无法兑现基本的承诺。但只要有了默契,不用言语,也可明白天地间所有的节目都不过是瞬时的演出,即使只有一刻的相恋,也不再担心寂寞的流年。你要相信,只要是真心换来的,都会永恒。

   ⒀ 八十年前的杂志。由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读起来依然常新。手头有一本据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1931年版影印的《小说月报》第十二卷1—3号。这里也有广告,但不觉得贪财。对待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均持着包容、对话的态度。比如其封面上,既有汉魏石刻画像,亦有近世的版画,杂志所附插图也各具风姿,同是法国画家,既有Degas的《洗衣人》,表现着民众的劳苦;亦有Besnard的《欢乐之岛》,表达着对人们对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

    这本杂志对人性的关注,对于诸多艺术门类的兼容,就像蔡元培校长当年在小旅馆门口的长凳上坐下,等着陈独秀午睡醒来一样,那样的理解与尊重多么令人感动!

   ⒁ 俞平伯著有一部《唐宋词选释》,独到之眼光,使人惊诧;率性之情态,令人捧腹。

   ⒂ 由汪剑钊翻译的《波普拉夫斯基诗选》。其中有一首写于1925年的名为《诗》的诗:“中国的黄昏无限地静谧。∕它就像一首诗嘟哝着诗行。∕它若有如无地轻轻触碰你,∕像兔子的小爪触摸旅人。∥世界一片迷蒙,雾茫茫的水呀,∕它再度在小巷之上飘荡,∕在湿漉漉的石头上丝绸似地闪烁,∕像牛奶一样永远溜走。∥我不相信你,不相信自己,可我知道,∕我明白,我和你都不可靠,∕仿佛从高空随身携带着灵魂,∕在冰雪覆盖的河面上爬行。∥当朦胧的诗行逐渐一团团升起,∕黄昏是多么无限地令人感动,∕可是,仿佛披在肩膀上的大衣,∕致命的安谧已经赶上了你。”

     读着这首诗,不禁想起艾青写于1937年12月28日夜间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波普拉夫斯基被誉为俄罗斯侨民诗歌的第一人,1925年时,已移居巴黎,在这里结识了帕斯捷尔纳克、什克洛夫斯基等具有先锋倾向的诗人。当时的中国纷争不断,《诗》里所说的“致命的静谧”应是国民亟待唤醒的精神。其中的“兔子的小爪”让人想起西方诗歌中出现的猫的神秘轻盈的爪子,“小巷”与“湿漉漉的石头”是戴望舒诗歌中着意描摹过的,戴亦曾在法国学习、生活过,而“丝绸”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东方文明的一种赞美、疑虑和惋惜,深沉宛转,直达心扉。

   ⒃ 美与实用。德拉克罗瓦是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坚持浪漫主义的色彩大师,最服膺音乐。但这是一种“画的音乐”,“是由一定的色彩安排,明和暗的转换”来达到的,这种音乐能激起人们心中一种非常特殊的感情,“触动着人们心灵中最隐秘的弦,激起那种文学作品表现得很不鲜明、以至个人按个人自己的体会去理解的感情;绘画则真地把我们带到这些感情的世界中去,好像法力无边的魔法师,把我们吸引到自己的翅膀上,腾空升起。”德拉克罗瓦重视的是直觉和想象力,对那许过分追求细节的表现手法是不屑的。“第一眼就吸引观众注意的绘画,是多么幸运啊!”“题材和性格,这是可以模仿的;但是只有充满灵感的人,才能在自己充满灵感的作品中表现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对美同实用的关系,德拉克罗瓦有这样的分析:“康德把美同实用区别开来,他完全不想否定道德价值,他只想说明,赞美应该是完全无私的,而使恶行成为不可能的感情,高于一切纠正恶行的企图。∥古代神话几乎不包含教诲的和教训的实例。现代人一定要把自己的观念,搞成含有道德观念的实用的东西,这不是由于他们比古人好,而只是由于,他们想象力不够丰富;他们只会把实际生活的习惯,搬到文学中去,总是竭力追求某种目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本身,丝毫不会使人想起以劝善为结局的虚构。生活是由最富于诗意的形象创造成的:它对我们精神上的影响,不是由于惩罚罪行,或者奖赏美德,而是由于在我们心中激起对罪行的义愤,和对美德的赞美的感情。”

    这样来理解美与实用之间的关联,或许更合适。

   ⒄ 一个认真的作家,总是值得敬重的。作品让人们感到无奈,或许只是作家探索中绕不过去的一程;文字中浮现的喧嚣,可能只是无处释放的烦恼;当你落笔成字,那一刻请相信总是倾向于形而上的。要逞能或做坏事,尽可以去找更直接的途径,犯不着在这里斟酌。依然用心用力于文字的人们,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不会等太久!

   ⒅《20世纪法国哲学》。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学者加里•古廷,他认为法国文化基本上仍然是文学性的。作者亦引用了柏格森所说的“在法国思想界,‘无论有多么深刻、微妙、不能用日常语言表达的东西,都不存在哲学思想’”果然如此吗?存疑。

   ⒆ 孟德斯鸠评价蒙田的随笔时说:“在大多数作品中,我看到了写书的人;在本书中,我看到了思想的人。”蒙田写过一篇文章:《古人的节俭》,不足四百字,而其从容、凝练的风格在在可见。

   ⒇ 勤奋。莫扎特两岁的时候就巡回演出,遍学各地的音乐;陈寅恪用功甚勤,眼睛已经用到了不能承受的地步;钱钟书的笔记有五大麻袋,都说记忆力惊人,你可知那背后的艰辛!朱东润曾言:“用最艰苦的方法追求知识,从最坚决的方向认识人生。”就是练字也有这种精神:以十五年为周期。先以十五年学篆、然后用十五年学隶书,将根基打牢后,再学草、真、行,各用十年,总计六十年始成。

     什么是天才?天天用功之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未打开的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