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书海润人生王成宗(长沙)

标签:
文化 |
王成宗 (长沙)
我爱读书,也喜欢买书。不论走到哪里,看见书店总要走进去看一看,发现感兴趣的书,就掏钱买下,不管口袋里有无下餐饭费。现在,笔者长沙住宅书房和故乡仓库,存放近万册书籍和各种杂志。
“'古稀'之人了,还买书干什么?”
党组织号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读书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宝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就个人知识的狭隘性和实践的局限性来说,无论青年、壮年、还是老年,读书都要长期坚持。如今是信息时代,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掌握新知识,才能不会被社会淘汰。特别是热爱写作的人,读书才积累知识,开阔眼界。没有足够知识积累和宽阔眼界,就谈不上写作创新。
2007年出版的《先行情缘》一书,其中有一专栏《古今时尚文化篇》。我写了桥文化、门文化、扇文化、竹文化、石文化、年文化、孝文化、碑碣文化、服饰文化、短信文化等17篇长文。内容上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历史,下涉及到现实生活。曾有人评论说:专栏系列篇“文化底蕴深厚而广泛。”当年,如若我不读文化相关书籍,没有文化知识积累,不写大量文化笔记,这批文章是写不出来的。
古贤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从古流传至今的格言,都表明读书积累知识与长期坚持写作的密切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写文章必须重视“积学的储宝。”
有人说某某有写作天赋,此话不能当真。如果说一个人有天赋,那是他在长期坚持读书中,不断积累知识,不断实践的结果。
那一年,笔者参加了《中国铁路文艺》杂志,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的“创作座谈会”。会后,集体游览了安庆市桐城古迹“六尺巷”。满清康熙王朝时,桐城人张英是朝廷重臣,他收到家人一封书信,说是邻居建屋占了自家三尺地基。张英挥笔回信写了一首诗:“家书一封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了三尺地基,邻居受到感动,也让出了三尺。从此“六尺巷”的故事流传至今。清朝重臣张英因为读书多,才有如此的宽容胸怀和人品修养。
读书,是自己提升修养的重要途径。读书多而有修养的人,就会处处谦虚谨慎,事事客观公正。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无一不是读书修心的典范。笔者曾专程游览过湘军领袖、清朝晚期重臣曾国藩故居,宅旁一座三层围院藏书楼,藏书30万册。其子孙也热爱读书,均成为当年社会名流。毛泽东之所以从韶山农民儿子,成为建党、建军、建国的伟大领袖。就是因为他从小爱读书。无论是在长征途中,还是战争期间,他都抽空读书。新中国成立后,他72次乘坐铁路专列,每次都要携带几箱书阅读。直到1976年9月逝世前,自己眼睛看不见了,还请工作人员给他念读书、报倾听。
书籍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读书是一种精神追求。有哲人说过,桃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唯有读书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才是自己心灵的永久归宿。
常听人讲成熟。其实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不在于年龄、职位、财富,而是在不断读书中,提升自己的社会公德素质和人品修养水平。
多年的阅读实践使我深深感到:顺利时读书,可使人头脑清醒;失意时读书,可使人重整旗鼓;年轻时读书,可明奋斗之道;年老了读书,可懂人生之理。
读书
在我的记忆中,读书的日子总是快乐的。白天,在明亮的窗台前;夜间,在寂静的台灯旁,沉浸在温馨的书香中,感受世界的美丽,品味人生的真谛。
洞察历史,丰富自己。
读历史名著《三国演义》,诸葛亮、曹操、刘备、周瑜、关羽……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上演了《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等一幕幕战争故事,体现了古代英雄人物的聪明才智。《西游记》中孙悟空,在西天取经途中斩妖除魔的神勇智慧;沙僧为人的老实厚道;八戒一生的贪吃恋女,一个个形象刻骨铭心。《红楼梦》里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以及她同贾宝玉凄美的爱情故事……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记载了上至黄帝时期的传说,下到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还有《汉书》、《资治通鉴》等等古籍,在这些文字的长河里,纵横历史,展示人物,大开眼界。
增加智慧,快乐成长。
书籍记载了古今历代人们的智慧和经验。勤读书,多读书,各种智慧和信念注入自己的脑海,入神忘苦,升华灵魂,快乐和成就人生。
我是一个农民儿子,原只有中专文化。由于从青年开始喜欢读书,在部队成为中队墙报“主编”和报刊通讯员。到铁路工作后,从基层宣干到分局新闻报道组长,到铁路局秘书。以后又调北京《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全靠读书自学成“柴”的,一股热情始终在胸中燃烧。调入原铁道部报社第二年,自我感到胸中“墨水”太少,经组织批准,过了“而立之年”,才在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夜大〕读书4年。时光悠悠,岁月匆匆,几十年间好读书,乐此不疲,在读书中不断增加智慧,丰富自己,至今已出版《情系三湘》等书10集,共约530万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也是我快乐的源泉。
充实自己,快乐笔耕。
古人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千古流芳的唐诗、宋词,不仅是我国诗词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还是多代历史的记载,是贤哲思想的凝结,是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是后世诗词创作的范本。那一首首诗词,清新自然或沉郁顿挫,凄清婉转或荡气回肠,千百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语言火花。在品读中,我感受到李白泛舟游青山的浪漫,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读词充实了自己,近些年来,笔者先后撰写了10多篇欣赏唐诗、宋词的文章,抒发了心中感想,快乐无比。读书,就如满桌佳肴加一杯醇酒,在其滋润中自己心灵变得沉醉温馨;写作,如同一笔财富,使自己的岁月在聚存的过程中,愈益沉稳丰厚。
退休10多年来,我在书籍这座精神养老驿站流连忘返,读书不仅使我没有浮躁心态,还增添了我的写作热情。《高层领导随访记》、《风雨人生感悟集》、《景秀山河旅游记》《文章标题艺术谈》4本书正在写作之中。平时每写成一篇文章,心里就特别快乐。若一周没写出一篇文章,就感到虚度了时光。自己年龄越大,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古训,越感到真切,越体会深刻。
(2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