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慕轩
杨慕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01
  • 关注人气:1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选粹:六、五律——河西行》

(2013-01-16 08:40:16)
标签:

《选粹》

慕云

河西行

夜引弓

羌笛曲

文化

分类: 诗苑选粹

河西行

诗/夜引弓(紫荆风致)

 

大漠孤城远,驱车过五凉。

边风卷尘黑,落日带沙黄。

烽燧连秦塞,碉楼倚汉墙。

休吹羌笛曲,碛里看胡扬。

 

 

    品评:乘车行驶在茫茫大漠,河西那些曾经先后建立过五个“凉国”政权的城市依旧是那样的孤立而偏远。每每极目远眺,常见疾风狂啸,无数的黄沙旋即卷为沙柱,刹那,或如黄龙腾起,或似怪兽奔突,天色为之黯淡,夕阳不觉染黄。在经历了千百年持续不断的风暴之后,即便是那些曾经逶迤延绵的亭塞、城垣、烽燧、驿站等边塞建筑,也早已面目全非,变成了一段段历史遗迹。然而,羌笛也无需再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了,看吧,那从前一到夜晚所有戍边士卒都只能一起回望着天上那轮明月的大漠,如今却顽强的星星点点地长起了胡杨。

    这是一首纪行诗,一九九六年五月九日至十三日,诗人一行乘汽车于兰州出发,经武威、张掖、酒泉至敦煌,再返回。诗人所游历的这一带即甘肃河西,为古丝绸之路的一段,沿途周、秦、汉及两晋遗迹随处可见。此诗便是对这次出游所见所感的真实记叙。首联下笔诗人不仅交代了事由,亦在点明河西一带边远辽阔的同时为收尾埋下伏笔,且顺势带出下联。颔联和颈联虽然都是“过五凉”所见之具体情景,但颈联已不仅仅只局限于眼前之状,而是进一步推进至历史风貌之中。尾联“碛里”终,首联“大漠”来,但尾联显然不仅只是照应了开头,而更是对颈联的拓展与提升。历史上,不论是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王之涣时代,还是在“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的李益时代,我们从古人诗中读到的大多都是戍卒长久不得还乡的怨忿之情,其格调虽有慷慨壮阔的一面,但总体来说还是偏于孤冷悲凉。而此作的诗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愈到结尾情绪愈是积极乐观,因为诗人看到昔日荒凉的河西地区,在和平发展的今天正逐渐蓬勃的建设开来,所以满怀豪情的用一句“碛里看胡扬”暗示着“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

    《河西行》虽然不及王之涣《出塞》与李益《从军北征》之悲凉雄壮,但在诗人精密构思、遒劲运笔之下,此作亦达到了用典精到、意象丰满、格调高昂、意境旷达之境界,再度显现出盛唐边塞诗雄浑之气象,在今日草根诗界诚为罕见之佳作!

 

 

 

【因为有孔子的存在,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终于得以保留下了三百零五篇。今天,很多人都认为古典诗词已经衰落,正趋死亡。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事实上,自唐宋之后,诗词就已经不再是文学的主流,但她却一直都在顽强的持续发展着,即便是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真正爱好古典诗词的朋友依然不在少数。“好诗在民间”,我虽不敢自比圣人,但却非常希望,能用事实告诉后人:即便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文学没落的时代,依然有很多新的古典诗词作品不逊古人!如果有哪位朋友认为自己读到的作品可以传世,欢迎向我推荐(当然也欢迎自荐,但如果是律、绝、词之类的作品,那么推荐者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的作品合乎格律的要求,其次请及时交代一下写作背景),我愿意以一个卑微者的身份慢慢收集,并为之认真写下鉴赏。相信这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希望能获得广大朋友们的支持!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