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新浪首页、博客首页、草根名博同时推荐此文】
http://s5/mw690/001JXyxAgy6RbHWyTJi44&690
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与其它节日有所不同,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从文化内涵分析它体现了阴阳和谐的二重性,所以清明文化主要是让人们更多地去“自省”和净化。
静下心来,感受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情怀和清明,不禁好奇地问?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因带有“清明”二字,是不是和清明节有关?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民俗生活的景象,也是北宋时期经济繁荣的重要见证。它是一幅用高度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升平时期的繁荣景象,作品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时所作,图系绢本,淡着色,画幅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中画有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惟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业,饶有无穷回味。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那它到底和“清明节”有关吗?后人也是众说纷纭:
说法一:认为“清明”是”清明节“。依据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李氏在日记中表示,他所见《清明上河图》上,有宋徽宗题诗,诗中“如在上河春”句,点明了图所描绘的是春天景象。将图的内容归纳为“描绘了汴京城郊人们在清明时节所进行的扫墓、踏青、探亲等种种活动“。
说法二:认为“清明”指“清明坊”。有专家学者认为,如果是清明节,怎会有儿童光着上身在街头玩耍?怎有人手持扇子,打赤膊?许多小摊上摆的怎是切好的西瓜?此外,画中的石磙子、服饰等,更像是画的秋景。故“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因为当时北宋的汴京城共划分为一百三十六坊,而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清明坊”一带的民俗民风。
说法三:认为“清明”意“政治清明”。画家张择端本身就是为宫廷画家,而这幅画是专门为宋徽宗而作,因此,“清明”
更多的是“政治清明”之意。从《清明上河图》全图的内容看,可分三个段落,首先是汴京郊外的景物,薄雾疏林,杨柳新绿,菜园阡陌,茅檐低伏,商队旅人,穿梭往来。中段描绘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大河上下,货船往返,拱桥飞虹,行人如织,道路之中,商贩云集。后段是市区街景的写真,城楼高耸,酒肆茶坊,店铺稠密,车水马龙,各行各业,生意兴隆。仔细品味,图中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个个神形兼备,极富情趣。故有学者认为,“清明”非指清明节这一天,而是作为称颂政治清明、太平盛世的寓意。
虽然说法不一,但不仅没影响后人对《清明上河图》的喜爱,而且更加关注其独具的艺术价值及史料价值,甚至可以把《清明上河图》推测归纳为:讲述的是由清明节开卷到秋收时节汴河岸边“清明坊”地域的繁荣画卷,并巧妙的借用首部的“清明节”来寓意北宋“政治清明”带来的繁华盛世。
据齐藤谦《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三国演义》的1191人、《红楼梦》的975人、《水浒传》的787人,都要多得多,它发展了久已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更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堪称价值连城的国宝和历代人雅俗共赏的巨作。
一幅好的作品,一定来自生活,立足时代,启迪思想,流传百世。正如习近平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如何让这个体系根植在年轻一代心中,它必须有抓手,必须是可感、可触、可依的“活物”。所以,一方面如何让年轻一代从这些“活物”中更形象地了解历史、理解中国、感受家园;另一方面要激发当代人的创作热情和责任,创作出反映新时代的好作品。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期盼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来进一步丰厚我们的文化,激励大众的精神。
清明节赏名画,思古人,忆历史,惜生活。祝愿万物清洁明净,政治廉洁清明 、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富裕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