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的教育思想闪耀着智慧之光

(2014-09-24 13:59:04)
标签:

纪念孔子诞辰

儒学

为政以德

温故而知新

教育

http://s11/bmiddle/001JXyxAgy6MiO3USy6ca&690
今天,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文化的奠基者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职业教师和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继承三代学校教育,并进行创造性改革,对人类教育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都值得后人继承借鉴、运用发展……

一、在教育作用上他提出把教育作为安邦兴国的重要因素。

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和“庶富教”思想,肯定了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把教育作为“安邦兴国”的重要因素。他从正面阐发了如何在正常的情况下富国教民的问题。他认识到国家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庶、富、教,这三者中,教育最重要。只有通过实施有效的社会教化,才能进一步规范社会秩序,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孔子认为治国治民的三要素为:“足食”、“足兵”、“民信”。当发生特殊情况,三者不能保全时,则要先“去兵”,二者不能保全时,则“去食”。他告诫为政者,无论发生多么严重的情况,取信于民是万万不能忘记的。在孔子看来,为政之关键在取信于民,而取信于民的主要途径则是依靠良好的教育。

二、在教育对象上他主张让每个人都享有教育的平等权利。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思想,首开教育的平等权利和机遇,不分种族、家族、出身和富贵贫贱,都给予教育。就是主张让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打破了“成均之学”为公卿、大夫子弟受教育的限制,使教育普及化、平民化,为出身贫贱家庭子弟的受教育,大开了方便之门。

他的“有教无类”思想,基于其“泛爱众,而亲人”的观念和大爱精神,也是基于他对人性的体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即人生下来的本性是相近的,并不因贫富贵贱和家族、种族、国家的不同而不同。既然人的本性相近无别,就应该人人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而不只贵族子弟才享有这种权利,因为他们从人的本性上说并没有比贫贱者高贵和优越,所以贫贱者同样享有受教育权利,则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孔子对于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平民,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在教育发展史上实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在教育内容上他提出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孔子的教育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等三大部分。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的结构,以及社会的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应该说是初步完整化了。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孔子对这三个方面并不是等量齐观的,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道德和道德教育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孔子所倡导的道德教育,从培养君子型理想人格的总体目标出发,其内容主要是以核心的教育。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爱人、忠恕、孝悌、中庸、立志、礼、义、恭、宽、信、敏、惠等许多具体规范和要素在内的完整体系。孔子能如此全面、系统地提出一整套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规范,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四、在教的问题上他强调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自已就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在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上,首先提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态度,一方面要求教师自强不息,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对本人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辞辛劳;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对学生无隐无私,并主张在仁德和正义面前师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观点。其次,孔子十分重视启发教育,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向弄通而未明,向说而说不出来,急欲解开知识疑团之际,教师才点拨或讲解。该理论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孔子还强调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做到有针对性。

五、在学的问题上他主张虚心学习温故而知新.

孔子在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一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学生,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二是“不耻下问”。即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不要觉得不好意思。三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告之学与思要结合。四是“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虽然其中也有糟柏,但更多的是精华 ,充满了智慧之光,对现今的教育改革和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http://s13/mw690/5f15c482gx6D2JoCqjWec&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