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mw690/5f15c482gx6Bl06nhJub0&690
中国教育史上的今天是值得纪念的,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理念,引领着教育的导向……如今,无论是教育家们还是普通家长们,静心细细体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会有许多感慨和收获!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
从定义上说,生活即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感悟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体现了“三个性”:一是一致性。即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教育要为生活服务,教育要与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与生活结合的教育才是向上的、完整的教育。二是开放性。既教育要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三是终生性。生活教育伴随一生,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http://s3/mw690/5f15c482gx6BlkH9kLE82&690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他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反对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的力量,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需要的、人民满意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放到社会里去办学,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如同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
感悟“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同样体现了“三个性”:一是广泛性。即主张教育的公平和普及;二是针对性。要根据国家需要、社会需要、人民需要来抓教育、办学校;三是创造性。无论从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来说,“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
“社会即学校”与“生活即教育”是紧密相联的,两者是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相互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http://s1/mw690/5f15c482gx6BlkF6Dh660&690
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下,要倡导学生“六个大解放”:1、解放头脑,使孩子能想;2、解放双手,使孩子能干;3、解放眼睛,使孩子能看;4、解放嘴巴,使孩子能谈;5、解放空间,使孩子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6、解放时间,不把孩子的功课表填满,要给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孩子自己想要学的学问,干一点孩子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现如今,不少学校和家庭只希望孩子们一头扎进书堆中,两耳不闻天下事,对孩子进行“死灌死背死考”,这样很容易让孩子成了笼中之鸟,即使打开笼门,他们也没有胆量和能力展翅翱翔……比如目前有些校园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校园人格”,其主要表现为:自私、冷酷、残忍、孤僻、自我过分膨胀、自尊过于强烈、挫折承受力极低等等。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是长期的封闭式的教育,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当接触社会后会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产生心理上的错位和变态。
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思考觉悟,教育是现实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可能孤立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之外。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于大众,让每个人在生活中自由呼吸……
http://s8/mw690/5f15c482gx6BlkGZkj5e7&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