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教育如何让人民更满意——学十八大报告体会之三

(2012-11-12 21:19:52)
标签:

人民满意的教育

有用之材

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

立德树人

http://www.chinadaily.com.cn/language_tips/campus/attachement/jpg/site1/20110225/0023ae98988b0ed177a008.jpg

   “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的今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问题。

    面对社会教育需求的多元变化,人们对教育的现状还有许多不满和期待,一些问题和障碍都需要解决和克服,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应该是与人民的期待和发展需求高度一致的。

      如何使教育让人民更满意,用报告中的一句最感动我的语言来说明,那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时,教育也就让人民满意了,不知这样的理解能否被认同。

  因此,关健是怎样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最重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教育公平;第二方面是教育理念。

http://epaper.syd.com.cn/sywb/res/1/20090307/471236381330876.jpg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包括: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起点公平);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过程公平);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结果公平)。简单讲是解决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成才的问题。

      现在我国教育公平比较明显的问题是城乡之间、贫富地区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相差悬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比较困难,接受教育的质量不高……所以,促进教育公平,才能使教育让大多数人满意。

  针对现实问题,抓紧改革之处:一是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二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学校之间硬件和软件间的差距,特别是义务教育应取消学校重点与非重点之分;三是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四是保障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等等。

http://file3.igrow.cn/file5/0/006/289/0006289574.jpg

  教育理念,简单理解是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和观念,是对教育在实践中的意义认识。即解决怎样从思想上去认识孩子的成才问题和怎样让每个孩子更好地找到成才之路?

    需要树立的理念是:

  用以人为本理念去重视教育。把重视教育、重视孩子与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结合起来,更注重开发和挖掘每个孩子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每个学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服务学生,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法,并在教育中充分实践和真正提高孩子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用立德树人目标去明确任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学知识重分数上,立德放在树人前面,说明做人的道德品德比学业成绩更为重要,这与当前我国人才评价标准中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是相配套的。人才从小培养,目标前后一致,这更加有利于畅通成才之路。  

    用实施素质教育去培养创新。 近来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大,但为何实施艰难?一是缺少真切的素质教育实际操作模式,这本身需要创新;二是人们在思想上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成敌,其实我认为素质教育同样需要用考试的形式去检验学习,只不过现在把这个考试过程和结果放得太大,或者说用怎样的方法和标准来实施考试,来检验学生,能更好地成就孩子们的成才之路,这更需要创新;三是在探究和实施素质教育中如何因材施教,实现共性教育与个性张扬的结合,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

    教育问题就是民生问题。人民满意的教育也非一个层面可以承载,内容广泛,问题复杂,包括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引导与扶持、有系统有步骤地促进学前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也包括加强教育立法、充实教育投入、规范教育管理、提升教育质量、营造和谐合理的教育生态等,但所有内容中都需要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和科学的教育理念。 

 http://img.diytrade.com/cdimg/778961/6657098/0/1274766733.jpg

( 说明: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