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学习的经验和教训
(2009-10-27 23:25:09)
标签:
考研校园语文学习作文天分文化 |
分类: 教学 |
我的语文学习的经验和教训
08级教育硕EQ
对于语文学习我一直都很自信。其实究其原因也无非是天分和习惯两个因素。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看书,那时几分几毛的小人书是我的最爱,新华书店是我喜欢去的地方之一,我总是会被那些崭新的,封面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的画面所吸引,几乎是每一本都要认真地浏览一遍,然后掂量一下自己口袋里的零花钱,每次都想着下次来一定要把没有买的都买回去看。记得我看中过一套两本的《哪吒闹海》的连环画,眼馋得不得了,非要缠着我大堂哥给我买,后来他终于答应了,我欣喜若狂,所以至今还记得。到现在我还很好地保存着我那几百本的小人书,虽然很久不再翻看,但它们是我的珍宝。再大一些,我对作文书开始感兴趣,有集结成书的作文选,更有月刊,小学的时候我记得有《作文》月刊,它的封面很淡雅,简洁,“作文”两个字非常醒目,我是从语文老师那里知道有这样一种杂志的。大约是在小学五年级,我的语文天分开始慢慢展露,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写一篇看图作文,至今还记得是几个小朋友在放学的路上听到草丛中有小鸟叫声,原来是树上掉下来的,然后带回家给小鸟养伤最后放归的情节,当时我写了很多页数,现在想来肯定是想象力丰富,表达生动,因为语文老师不但表扬了我,还当堂读了我的作文。我想这与我五年级前所接触的东西有很大关系,我的父亲很在意我的学习,他买了很多诸如《小学生文库》等之类的书给我,内容很丰富,有专门讲语法的,修辞的,如何作文和写日记的,标点符号的用法等等,但并没有压制我一定要看,其实我并没有看得很完整,我更偏爱看月刊和小杂志,其实这个习惯一直伴随我到现在,也许我天生没有十分的耐性,看不了很长篇的东西。但耳濡目染,再加上我好奇喜欢模仿,虽然很所事几乎不能有始有终,但我都尝试过,比如我三年级开始自己写日记,后来坚持大约一年的样子,到了初中,我还剪报,大约坚持了两年,这些都没有谁来强迫我,都是我自己好奇,看到书上或者是谁这样做了,所以我也要来做做看,因此都是充满乐趣的。时间长了就厌了,现在想想这些都该算有点天分和环境的原因的。
自从五年级第一次作文一炮打响后,我迎来了语文学习的一个高潮,那年,我参加全镇的小学生听书读写比赛,结果是我是全镇第一名。我不知道当时有多少学校和学生参加,当时也没有要争什么名次更没有复习什么的。再后来又到区里参加听说读写比赛,得了第三名,再后来去市里也得了第三名。但这些经历并没有给我的升学带来什么,甚至是我小学升初中,语文成绩还很一般,有时候就是这样,很多都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
到了初中,我更喜欢看各种杂志了,除了《作文》外,我现在能记得有《故事大王》《故事会》《故事林》《山西民间文学》《上海故事》《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中学生阅读》《作文通讯》《山海经》《故事家》等等,再后来《半月谈》也看了,电影方面的《大众电影》《大众电视》,我初二喜欢上了集邮,于是就买《集邮》杂志来看,那时对《读者》《青年文摘》也开始有了兴趣,还有《演讲与口才》也是我喜欢的。我至今还保留着这些杂志,是他们陪伴我度过了很多年,像老朋友一样,怎么能随便扔掉呢?在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发生过一件事,当时学校班级里流行把不用的书或者卡片纸拿来折成“元宝”(一种纸牌)在地上拍来拍去,能把对方的纸牌从正面拍到方面,那纸牌就归你所有了。于是我也把自己不用的书和卡片纸撕下来折成“元宝”,这个行为很快被我父亲发现,他严厉批评了我,从那以后,我再没有撕过书,就算是旧的课本和有价值的练习作业本我都一直保存着。也许我能保存很多我买的小人书,课外书得益于那次教训。
我几乎从来没有对语文学习产生过疲劳和厌烦的感觉,倒是觉得它轻松无比,所以我说兴趣和习惯很重要,天分是我对数学兴趣不是很大,当然我数理化学得也不错。在初中时,我还迷上了老师备课上课用的参考书,于是那个阶段,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能得到老师的教学参考书,于是我跑遍所有的书店,但收获不大,偶有所得,真可以用两眼放光来形容,绝对达到爱不释手的地步,然后把参考书上重要的内容一一记在课本上,比如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常识,关于课文的中心思想,关于分段和段意,还有段中的修辞手法,关键句子的理解等等,全部记在书上。看到被自己填满的空白,心里有种满足的感觉。当然,有时候是买不到参考书的,于是就去蹭老师的参考书看,老师一般不会给学生看参考书,于是我就偷偷地趁老师不在的时候去看老师的参考书,那心情真得像做贼一样,惴惴不安,生怕被抓到。上课的时候,老师的提问都尽在我的掌握之中,我总是能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回答老师的问题,还一边做着本课的练习题,同时把练习题中新鲜的咨询抄写在书上,因此我的课文总是被写的划得密密麻麻,每每看到这些,我都有成就感。更有甚者,我还能在课堂上提前自学下一课内容。现在想想,我初中时语文学习的效率还是很高的,结果自然是不差,我几乎每次大考,语文单科成绩都是年级第一或者第二,那时我没有说要去超过谁就是觉得拿到语文试卷有种兴奋感觉,觉得很简单,觉得要找到被挑战和检阅的感觉。所以对于考第几名,谁比我高,我现在几乎都没有什么印象。但很神奇的是,我在初中阶段却从来没有做过语文课代表。倒是外语,历史课代表是做过的。另外,我的作文还是经常会被老师当做范文来读给同学们听,初中时我还参加过英语小报制作比赛,地理知识竞赛,作文竞赛,始终记得我的当堂竞赛作文被高高贴在报墙上的情景。
在初中阶段,我还有一个好的习惯就是我非常喜欢出声或者是大声朗读,记得那时,几乎是每天早上,尤其是大考前的一段时间,我早上起来,睡眼还很迷蒙,就抱着书本去楼上走廊坐下来朗读或者背诵,直到读得头脑清醒,爸爸妈妈做好了早饭,要叫我下来洗脸刷牙吃饭才结束,大约有30分钟左右的样子,然后到了学校也有晨读课,一三五语文,二四外语,我也是很享受大声朗读的感觉,有时还会在晨读课上和同学互相背诵和提问。
这一切的累积终于使我很顺利考取省重点中学,从此我开始了住校生活,高一刚入学,我就被班主任选为语文课代表,后来我才知道是根据入学成绩来选课代表的,换句话说,面对从全市五区考进来的同学,我的语文成绩也毫不逊色,至今我觉得那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高中时,我并不顺利,由于住校学习,吃食堂等,一段时间让我很不适应,但生活的磨练,反而让我对语文更加情有独钟,后来在高二,我毅然选择了文科班,我觉得在高中阶段,我开始真正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开始用心去思考自己的未来和当时所遇到的种种,那时,我喜欢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在一篇“故乡”的作文中,我把自己边听钢琴曲边骑单车漫游在城西公路上的一段感受写进了作文,得到了语文老师的青睐,再一次被当堂朗读,我还记得学习曹禺《雷雨》片段时的激情,学习莫泊桑《项链》时的激动,学习郭沫若《屈原》时的感动。这让我想起初三时我学习的《孔乙己》《林黛玉进贾府》等经典名篇,我突然觉得能感受到那么多丰富的人物和人生,真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是文字带给我的,甚至在高二时,我几乎开始写自己的自传了,很清晰记得那时我根本不需要打草稿,提笔就写,而是真得是滔滔不绝,可惜没有写完。让我对高中生活记忆犹新的是学校有一个很大的阅览室,只在每周五下午放学后才可以去长时间看杂志,我每次几乎是踩着铃声飞奔到阅览室的,似乎生怕好看得杂志被同学先借去。那时,我除了还继续看我初中时看得杂志外,我还看《电影故事》和关于高中生的月刊,高中时,我学会了记读书笔记,把自己在杂志月刊中习得的好词好句号段都分类记录下来,然后在早读课上大声品读,往往非常自我陶醉,那时,我开始记一些关于写作方面的话,还有对生活一些有感悟的句子,可以说,我能顺利度过高中三年,那些笔记在潜移默化中,多多少少也帮助了我很多。换句话说,到了高中时,语文更多地渗透到我的生活,我开始从文字中去寻找同感去寻找感悟,去寻找克服面对生活困惑的慰藉。当然博览杂志对于我来说还是一种享受。
说到月刊,我不得不提及华南师范大学主编的《语文月刊》,我大约是从高二开始接触它的,虽然我有几年没有再看过它,但我至今也还保留着我高中时代甚至是我大学时代还订阅过一年的期刊。当时,我太喜欢它了,它里面有丰富的语文知识还有高考模拟题,尤其是它的封面,每一期都充满诗情画意,可以说,是它陪伴我度过大半的高中时光,高三时,我个人认为我的才思达到了高中三年的顶峰,随便什么作文题,都有话好写,好说,记得一篇写江南的散文,虽然那时我从没有到过南京以南的地方,被老师当堂朗读,很多同学都对我刮目相看,虽然大家同在一个班,但几乎都只关注自己的学习,所以那次作文后,大家都像新发现认识我一样,让我拥有了很多好朋友。
再后来,我以全市语文高考单科成绩第二的优势,被上海一所大学的中文系录取。
如果说以上是我的经验,那我的教训也是有的。其实也正如我前所说,一个人的天分,环境和习惯很重要。但我没有十分的耐心,我很少重复看同一本书或者杂志,我很少完整看过一部长篇小说,除非要有作业要完成才会认真研读几遍,还有有时我只靠着自己较好的记忆力来学习语文,而对于理性的分析少了很多,这个在我初中时表现较明显。《语文学习》杂志的封面有句话说: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生活的外延,我觉得很有道理。语文,说到底就是生活,阅读伴随我语文学习的全过程,阅读有时是种生活方式,生活中遇到的不平和波折也可以在语言文字中找到抚慰和力量。语文有时已经融入到我的生活之中了。我个人的个性,习惯,天分,秉性,经历和背景,其实都或多或少反映在我的语文学习中,或者是折射出我的现在。所以很难说我的经验和教训适合其他人,因为语文和生活经历是一体的,因而又是独特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