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儿时坐在奶奶腿上唱儿歌讲故事的情景早已融入我们的童年记忆,在没有电视的年代几乎每个人都能讲上几段。但是您知不知道中国的民间故事第一村在哪里?又为什么能被称为“民间故事第一村”呢?
http://s5/middle/5f1566d6t8d60159eee84&690
7月30日,记者带着疑问来到了河北藁城市耿村,刚进入村庄,一个大型牌坊便映入眼帘,赧然几个大字“中国民间故事第一村”。
在耿村“民间故事厅”耿村民间故事演讲协会会长靳春利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http://s7/middle/5f1566d6t8d6017ac3e06&690
“故事王国”属耿村
河北省藁城市耿村距离省会石家庄
四十五公里,是个仅有一千二百余人的小村子。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村落,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故事王国”,是世界上“故事家”最为集中的地方。靳春利会长告诉记者:“在耿村,上至年纪最大的82岁的老人,下到10岁的孩童,人人都会讲故事。”
自1987年以来,靳春利会长惊奇地发现,耿村故事包容万象,上自开天辟神话、风物传说,各朝各代的人物和史实传说,下至民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的新生活、新人物,涵盖二十多个省区市、一百七十多个县市,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历史的长链,几乎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历代野史。
这里有一家三代都会讲故事的,还有许多故事夫妻、故事父子、故事兄弟、故事母女。他就开始寻找会讲故事的艺术家,并把耿村故事的品牌打出去,其中也是困难重重,有来自家人、邻里、同村人的不理解,但是他一直坚持,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在,他已经发现了故事讲述者230余人,33个中型民间故事讲述家和22个大型民间故事讲述家。其中67人已被确定为民间故事讲述家,其中已故者十二人,健在者五十五人,他们当中年纪最大者八十六岁,最小者二十三岁,而且确定了五家为故事家庭。现年七十九岁高龄的靳正新因其作品最多(八百零七个故事)而荣获“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称号。
http://s9/middle/5f1566d6t8d601e55bd38&690
靳春利告诉记者,耿村古为中山国地,明太祖朱元璋义父耿再辰在这里同元军战败自刎,死后封王葬此,派本县靳氏七人前来看坟守墓,渐渐形成村落,至今已有六百年历史。初称看坟庄,后嫌不雅,改为耿村。故耿村无耿姓,而以靳姓居多。
后至康熙时期,繁盛一时,素有“一京二卫三耿村”的荣耀。四面八方的商客带来了各种各样生活用品,同时还带来了他们的故事、歌谣。耿村人外出经商、游历、当兵,也带回了天南地北的故事和传统。由此,经商、讲故事成为这个文化居落的两大古风。
故事王国里的故事王
在耿村众多故事家中,靳景祥老人是年纪最大的故事家,也是村中唯一现在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7月30日记者在靳会长的带领下来到了靳景祥的家中,刚一到他家,发现他在自家的门厅乘凉。看到记者的到来,他热情接待。我们在门厅跟老人聊了起来,他告诉记者,“自己现在会讲四五百个故事,之所以能讲这么多的故事,主要是由于在他小时候,村里没有收音机、电视等娱乐工具,闲来无事的时候大家就聚到村里的空地听大人们讲故事,那时候的听故事的村民也很多,去晚了就会没有地方,并且经常去听,他自己坐的石头都磨得光滑了。村里的人都会讲故事,这种口头传播起了主要的作用。”
http://s16/middle/5f1566d6t8d60228c98bf&690
靳景祥讲故事有自己的风格,他用词文雅、有讲述技巧、会抖包袱、台风好、创作能力强、会揣摩听众心理、综合素质高。而且,他讲述的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形象鲜明、行云流水、引人入胜。现场记者还邀请靳景祥“讲个故事”。他想了一下,便说:“就讲个现代故事<夫妻捎书>吧!”故事大意是,有一对夫妻,丈夫叫良满仓,妻子叫杨晓玉,他俩都不识字,而且丈夫在外打工,妻子在家照看,夫妻俩主要通过捎画来通知对方,捎信的人不解,想试探一下,最后被揭穿,这个故事主要表现了夫妻之间的默契与智慧。靳景祥在讲这个“夫妻捎书”故事的时候,很注重故事内容的细节,讲的栩栩如生,仿佛自己亲身经历了似的。而且,他自己的表情也很生动,手上还有动作,尤其在说道精彩的时候,脖子上还会显露出青筋,他还会用眼神与听者交流,充分体现一种互动的精神。
靳景祥善说大故事,大小故事划分标准是,以1个小时上下为界。代表作是《花灯疑案》、《错中错》、《藁城宫面的由来》。靳景祥自豪:“脑筋好使,背故事快。” 其实,讲故事是有技巧的,靳景祥有着自己的理论:“听书听赞”,“说女好说,说男不好说,说丑好说,说俊不好说”,“咬字不真,好像钝剑伤人”。
小小耿村名扬海外
耿村民间故事涉及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
宗教学
、哲学和文学等各个方面,艺术地叙述了部分中华文明发展史,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耿村民间故事村的发现,是民间文学的一个奇观。
耿村虽小,现在已蜚声国内外,并且已经成为
河北省
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耿村及耿村民间故事名扬海外,则要追溯到1989年6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第九届国际口头文学年会上,中国民协副主席贾芝特别介绍了耿村普查情况及耿村故事家群,并为来自8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放映了耿村讲故事的录像,耿村民间故事引起很多的轰动,外国学者纷纷要求到中国耿村进行考察。1990年1月,全国首个村级民间故事家演讲协会——耿村民间故事家演讲协会成立。1991年5月,中国耿村故事家群及作品和民俗活动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把耿村普查成就、研究成果和耿村故事家群集中展示了出来,开创了耿村对外文化交流的先河。1992年8月,德国《东亚文学读本》选登耿村靳正新、孙胜台等4人的故事。1995年,耿村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故事之乡”。
http://s15/middle/5f1566d6t8d6026c91aee&690
1997年至2002年,美国故事协会、美国国际人民交流协会、美国女娲故事讲述团等团体曾3次组织120余人到耿村进行民间文化交流。2006年9月,美国女娲故事家代表团一行41人再次来到耿村。2006年,耿村故事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7年召开了耿氏宗亲联合会,8省市的宗亲汇聚耿村。而且,耿村的故事还参加了“夕阳红”栏目,走进了央视的演播大厅。其他媒体,包括人民日报、扬子晚报、燕赵都市报、燕赵晚报等都对耿村进行过采访。2007年至2009年,河北大学、河北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都组织过学生到耿村进行社会调查活动。
2010年5月,美国圣约翰大学的6名学生在耿村实际考察一星期,“听民间故事,吃农家饭”,充分体会与了解耿村的民俗文化。而且,为了使故事更好的流传下去,耿村将口头故事整理成了文字书稿。目前,已记录、整理出耿村民间故事各种文字资料6000余万字,先后编印内部科研卷本《耿村民间故事集》5部,公开出版故事家专集和研究性著作10部,计955万字。2006年初,石家庄市文联和藁城市文联根据耿村故事,联合编纂了《耿村一千零一夜》,全书共6部,约200万字,收入耿村110余人讲述的神话、传说、故事作品1100余篇,其中既有传统的民间口头故事,又有当代人物的笑话和新幻想故事。http://s7/middle/5f1566d6t8d6029089c46&690
今天,耿村故事已成为石市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品牌。靳春利会长告诉记者,今后的故事村的发展主要依靠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开展“耿村民俗文化一日游”,做到“回归自然,原生态;走进农家,听故事,吃农家饭”。开发民俗手工艺品,进一步的保护与发展“耿村故事”的非物质文化,让非物质文化变为有形的文化,以利于更好的传承下去。还可以利用电视片、网络等多种宣传手段,让耿村故事变得更成熟、精彩,以更好地发挥故事对人们的教育作用,进一步克服语言障碍,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走出耿村时天要下起了雨,连日的闷热也将结束,但愿耿村的故事和名副其实的中国故事第一村的名称,也能够注入雨后的凉爽,让故事村在轻松与和谐中发扬光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