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治之情志病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压力日益增大,长期精神紧张不仅会造成负面情绪,很多人受到情志性疾病的困扰。什么是情志性疾病呢?比如长期睡眠障碍,或不能入睡,或睡眠间断、多梦、早醒,甚至通宵不寐;有些人,尤其是女性,会觉得咽中有异物感,咳之不出,又咽之不下;有些中年女性有时会突然情绪易于激动难以自控,
心中烦乱,
无故悲伤欲哭,呵欠频作,或语无伦次;还有一些年轻的白领,精神压力增加、紧张时,会觉得腹痛肠鸣,即刻腹泻发作;由于青少年学习竞争压力大、家庭生活环境不和谐,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变迁、社会适应性降低,他们中有些会患上抑郁症。以上列举的就是一些常见的情志性疾病。
中医认为,情志病是指因七情而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一种疾病,包括癫狂、百合病、脏躁、郁证、不寐、梅核气等。如不及治疗,往往可以引发其他疾病。为什么情志性疾病与肝关系密切呢?这是因为人的精神活动与肝密切相关。“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灵敏;疏泄不及,则表现为精神抑郁、多愁善虑、沉闷欲哭、嗳气太息、胸胁胀闷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兴奋状态,如烦燥易怒、头晕胀痛、失眠多梦等。
“百病皆生于气”,要治疗情志性疾病,病人必须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心情平和。《理瀹骈文》也讲:“情欲之感,非药能愈;七情之病,当以情治。”
对有情志性疾病人的来说,养肝要靠情来养。要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每天保持愉快的心情,相信自己能够克服疾病,对自己要有信心。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与人沟通,相互包容。学会自我调节,当遇到不良情绪是要及时宣泄出来,不要憋在心里。
肝在五色中属青,绿色有稳定人情绪的作用。可以去郊游,或者公园里散步,可以在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花草树木的同时,使大脑、身心得到休息放松,生活在健康、阳光之中。
情志养肝法
《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告诫我们勿贪求无厌,要有豁达的心境,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要舒畅,遇事要冷静,不要生闷气,多与人交流,切忌自寻烦恼。可以通过谈心、听音乐、看娱乐节目、外出游玩等方式转移不良情绪。
当积郁日久,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或痛哭一场,或大喊几声,这样久积的郁闷一下子发泄出来,过后便会心情舒畅,疾病也可会减轻或消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打太极拳、下棋、钓鱼、唱歌等等,根据自己的喜好,陶冶性情,对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好处。
如果靠自己难以冲出思想困境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医生的辩证施治,通过疏肝理气的治法以纠正肝气郁结,使肝气条达。
起居养肝法
顺应自然养生,是中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防病保健准则。《灵枢·本神篇》中说:“智者之养生液,必顺四时而适寒温,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而适寒温,保持人体阴阳气血的平和,使病邪无从所入。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来安排作息时间,春夏晚睡早起,秋冬早睡晚起,使体内的阴阳之气与自然阴阳的消长相适应。
要保证生活起居有规律,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道理就在于让肝藏血的功能很好地发挥,以养肝。如果有条件,尽量培养午休的习惯。条件不具备的话,也要想办法平卧15分钟,以使气血充分地回流到肝脏,然后再分配给大脑。
运动养肝法
中医认为春属木,春天阳气生发、万物萌生,与肝相应,春季更适宜养肝。要求注意维护肝的阳气,根据自己身体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比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舞太极剑、跳舞、打球、放风筝等。这里重点说一下放风筝,随着风筝的升空走路、追逐,促进四肢活动、气血通畅、筋脉舒缓自如,改善血液循环,达到强身健体、运动养生的目的。而且放风筝可以使人忘记烦恼与压力,使气血调和、心旷神怡,对精神养生也有好处。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经常进行运动,不但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使人体筋骨强劲,脏腑功能健旺,还能调养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抗病康复能力。
应当注意,运动要做到劳逸结合,尤其是老年人,运动不要太过,做到“形劳而不倦”,而且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食疗养肝法
天人相应,饮食调理应随着四季气候变化而变更。四季饮食调养,依据四时五味的相宜选择食物。
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新陈代谢也日渐旺盛,饮食宜选用辛、甘、微温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饮食保持八分饱,如孙思邈那样做到“饱中饥,饥中饱”,要多食富含维生素B
的食物和绿色蔬菜。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饮食过量,缺少维生素B 是引起春困的重要原因。可多食大葱、大枣、山药、菠菜、芥蓝等。
夏季虽酷暑难耐,也不要饮冷,喝水要一口一口的喝,不能狂饮。要多喝水,有利于养肝和代谢废物的排出。要注意不吃油腻、烧烤、难以消化的食物。要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玉米、牛奶、海带、甘薯等。
秋季气候由热渐渐转寒,人体的生理活动活跃转为内敛收藏。由于气候干燥,机体阴津易亏,肺金当秋而旺,肺金克肝木,导致秋天肝气多虚。此时养肝宜注意养阴,兼顾补益肝气与祛除夏暑之余湿。宜少食辛燥之品,多食芝麻、蜂蜜、百合等濡润之品。
冬季寒冷,精气匿藏,寒气袭人,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随意养生应该在“秋冬养阴”的基础上,敛阴护阳,饮食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要。应该多吃动物性食品和豆类,比如羊肉、猪肝、韭菜等温补之品以护阳气。饮食有节,就是说吃饭要有规律,定时定量。《饮膳正要》提出:“日食以三餐为宜,早餐好,中餐饱,晚餐少”。并且要合理膳食,营养平衡,既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饥饱失度。
谨和五味,药物有四气五味之分,食物也有寒热酸甜之别,人的体质又有虚实寒热之异。因此中医非常注重饮食的性味对健康的影响。四气是指药物或食物的寒、热、温、凉的不同特性。五味是指药物或食物的辛、甘、酸、苦、咸的不同味道。五味过极,会对相应的脏腑长生危害,因此做到五味调和,适时适量,切忌饮食偏嗜。“肝性喜酸”,平常可食用一些酸味食物,如山楂、山萸肉、枸杞子等具有保肝敛肝之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