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也。“惊蛰”在传统上为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也即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45度至360度的一段时间,今年3月6日为“惊蛰”开始,至3月20日结束,大约十五天。“惊蛰”是指春雷初响,惊醒蛰伏中的昆虫。这时节已经进入仲春,桃花红、李花白、鸟儿高飞的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惊蛰”时我国平均气温能达16—18度。
一 惊蛰的特点:
“惊蛰”,是二十
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在古代有句谚语:“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听到雷声是正常的。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的天气已开始转暖,并渐有春雷的出现,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出土活动。雨水渐多,是春播的有利时机。
春天,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较迟,民间称之为“春困”,这是因为人体的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春回大地,天气渐暖,人体皮肤的血管和毛孔也逐渐迟缓舒张,循环系统供应增多,汗腺也分泌增多,由于人体内血液的总流量是相对稳定的,供应外周的血量增多,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所以出现“春困”,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北方阴寒未尽,冷空气较强,气候变化大,所以为了抵御渐失的寒气,人们又提出“春捂”。这在惊蛰期间尤为突出。
二 惊蛰的养生:
“惊蛰”节气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饮食的调养。《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志生。”这就是说,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快、身体健康。对于北方气温较低,早晚温差大的地区要注意保暖。春季应肝,如养生不当,可以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春天属肝病高发季节,也要注意养肝、保肝,防止春季传染病的流行。
饮食调养既要根据节气变化,又要考虑每个人的体质情况而定。“春夏养阳”为主要原则,也就是适当多吃能温补阳气的食物。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春天应肝,肝气旺可伤脾,故惊蛰季节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养脾。“惊蛰”季节要多食大枣、锅巴、山药等。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多食蔬菜,以韭菜、菠菜、荠菜为宜。此季节养肝,“以脏补脏,鸡为先”,鸡肝味甘而温,补血养肝,可与大米同煮成粥服食。
总之,“惊蛰”期间早晚温差大,注意保暖,锻炼以晨起散步为宜,饮食以养肝补脾为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