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泾河畔三郎庙

标签:
高邮横泾三郎庙里下河文化 |
分类: 策马周边 |
自兴化西门工农桥,沿横泾河西去二十多里有个名叫“三郎庙”的地方,即今高邮横泾镇政府驻地,以前,一直有兴化直达这里的帮船和轮船。相传《水浒》中孙二娘曾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开店,聚义梁山好汉……
横泾河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河道,它西起运河脚下的高邮马棚乡,流经该市龙虬、司徒,东至横泾三郎庙,入兴化地界;绵延至兴化城,再徐徐往东台入黄海。这条河虽不声名显赫,却也是条人文积淀丰厚的历史长河;与这河北边的官垛荡、菜花荡、洋汊荡一起,是享有“八百里芦花荡”之称的水泽之乡,成兴化、高邮两地交界;当下兴化徐马荒仅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小块。据说:这条河域发生的大多故事亦成文学家施耐庵写《水浒》的脚本。
“三郎庙”古名“四野庄”,那时庄因地名:一转净是芦柴荡,野田心里一庄子;向北一直连接到水泊梁山。传说宋时,母夜叉孙二娘为避官府,隐身此地开了爿黑店,卖人肉包子营生,凡过往客商来此投宿,胖者磨成肉馅,瘦者丢钱保命,直到武松识破蒙汗药,一场恶斗,制服孙二娘同奔梁山聚义。后,不知过了多少年,孙二娘留下的一副磨人肉的磨子,被一女江洋大盗段二娘偷去开了黑店,其手段凶残胜过孙二娘。
有歌谣流传:四野庄上段三娘,杀人越货女魔王,劝君绕道三千里,千万莫进四野庄。有天,三个赴汴梁赶考的武举结伴路过四野庄,时天已察黑,便投宿段家客店。他仨途中相识后情投意合成结拜兄弟,大郎名焦大、老二名张励、三郎名陈仙。段三娘见有客投宿,心中暗喜,忙吩咐店小二张罗接待。晚饭时,三郎陈仙心细,发现肉包馅里有头发和指甲,就暗示大郎、二郎多加小心。睡前,他仨又被店小二殷勤领进了装有铁门还上锁的房间,这一来他仨明白遭遇了黑店,岂敢入睡,得赶紧商议逃生大计。至夜半,准备停当,三郎率先一个弹跳箭步往上,冲破屋顶;大郎、二郎紧随其后跳将出来。三兄弟夺路而去,被早等候下手的段三娘发现并带一伙店小二持械紧追;三人与段三娘及其手下一番打斗后,终于逃出庄。遂日夜兼程,到京应试皆中榜,三郎陈仙中武状元,被招为驸马郎。后经皇上恩准,让他仨率精悍人马,南下清剿四野庄黑店。段三娘得悉,夹起两扇磨盘,慌忙往西南方逃去一路且战且退,终因一臂松劲,丢下一扇直径四尺八寸、厚六寸的石磨底盘沉没于河底,仓皇而去。三郎一路追杀,冲锋在前,女魔段三娘毙命前放出有毒暗箭,射杀三郎陈仙。
为追念三郎,皇上钦赐重金,着地方官府在四野庄建庙九十九间半,赐名“三郎庙”;庙里专设“三郎殿”以祭,题联:四野钟鸣,风送钟声传四野;三郎鼓响,擂敲鼓韵念三郎。
从此,当地百姓常念三郎弟兄为保一方安宁的功绩,逢年过节均进庙祭拜;连过往船民也停舟登岸敬香;一下子,四野庄随着三郎庙的名声变大而黯然失色。很快,庄因庙名,四野庄的名子被人淡忘。
此庙,后虽历尽风雨沧桑,但香火尚盛,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年毁于兵燹。1941年被日寇在此放了把大火;后国民党军又盘踞这里,直到1948年被我军收复。目前镇上的沿河小街向东走至尽头,面河而立的“三郎庙战斗纪念地”的石碑处便是三郎庙故地;碑文记载着1948年7月18日在这里发生的解放军攻克国民党军三郎庙据点的激烈战斗。战后,庙宇断墙残垣很快被翻了身当家的人拆除,因为庙里和尚也助纣为虐,站到了国军反动派那边。1949年,三郎庙庄名又因河改名为横泾乡,但人们习惯上仍称当地叫“三郎庙”。正所谓:徒有虚名,问横泾,三郎庙宇今何在?流传故事,湮芦荡,四野村庄早更新。
今人所见到的三郎庙宇,殿阁巍焕,钟鼓梵呗之声不绝于耳;虽为近年按原样易地重建,但毕竟是有根基的。当下安于勤耕细作的老农固然不多,可村民们祈求国泰民安的风尚依旧蔚然;横泾河里游弋的农船已渐行渐远,但岸边倔强的苦楝树和曲里拐弯的老榆树也仍然是风景;还有经常变换的集市、庙会的摊头、狭窄的农三轮等景致;新农村新形势,此庙又一次因庄更名为“三郎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