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化城北去18公里处,有一颗镶嵌在大纵湖与蜈蚣湖之间的璀璨明珠,它就是名播苏北里下河地区的古镇中堡庄。
古镇四周湖、荡、沼、泊星罗棋布,碧波千顷、风光旖旎的蜈蚣湖和大纵湖,一前一后地呵护和滋润着古镇。这里地势低洼,水涝频繁,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堡人除了用高筑庄台、夯实房基的办法之外,还在四周筑以土圩(墙)阻挡洪水。古时,围有土墙的城镇或村庄称“堡”。故中堡由此而得名。
这是现代人的科学解释。而在当地乃至兴化、盐城一带,至今仍流传着一则关于孝顺儿子“宗保子”看石狮眼睛是否发红来判断大水来临的传奇故事。
相传古时候,大纵湖原为一座繁华的东晋城池,因突然地陷而被水淹没。在这古城里,有一个年轻小伙叫宗保子,家里贫困,上有70多岁的老母,生活的担子全落在他身上。宗保子靠起早贪黑做豆腐叫卖度日,回家时都要经过一座祠堂做书房(私熟,旧时学堂)的门前。这祠堂的门两边有一对石狮子,石狮子旁边有一个烧饼摊子。每天,他总要来这买几只烧饼带给母亲,自己一个也舍不得吃。他孝顺母亲的精神感动了天庭,天上的玉皇大帝派一位神仙下凡,化着一白发白须、布衣澜衫的老者专在石狮子前,只等宗保子经过,便指点一番。
这天,宗保子挑着豆腐担子走到石狮子旁边依旧又买了些烧饼带回家,那老者见状就将他叫住,把他的豆腐全买了下来,并对他说:“宗保子,你是个很孝顺的人,这里不久要发洪水了,要每天都到这个石狮子面前看看,看看石狮子的眼睛红不红,如果红的话,洪水将要到来,你就赶快驮你妈妈去逃命,这城池要被水淹掉的,”那老者说完便转身不见了。宗保子虽感到这事蹊跷奇怪,但他认为那老人家是位忠厚的长者,说话不假。于是,他每天挑着豆腐担子路过石狮子跟前,都要看看石狮子的眼睛红不红。
这事,后被在书房读书的一些学生看见了,问宗保子为什么在石狮子面前看得发呆,宗保子就实话实说了。学生们听后哈哈大笑起来“石狮子的眼睛会红吗?”“你是异想天开”宗保子知道学生在嘲笑他,就挑着担子回家了。第二天,有个顽皮的学生想忽悠一下宗保子,就偷出先生的朱砂笔,走到石狮子跟前,将石狮的眼睛涂红,看看宗保子看见了会怎么办。宗保子同往常一样,走到石狮子面前,看一看石狮子的眼睛,这一看,他大吃一惊,石狮子的眼睛红了,便放下担子,飞跑到家,背起母亲就跑。果然,天地一声巨响,刮风下雨,电闪雷鸣,只见后面的河水哗哗汹涌而来,不一会儿功夫,河水就成了滔天的洪水。宗保子背着母亲跑呀,跑呀,风狂雨大,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妈妈叫他放下来歇歇,宗保子也是不肯,后终没了力气只得将妈妈放下来,想歇歇脚喘口气再跑。说也奇怪,宗保子把妈刚一放下,风停雨止。此时,一条大鲤鱼从他母子俩头上跳过,再一看,东晋城不见了,只见他母子脚下留有一个大泥土墩子,这墩子前面也变成了湖。看着前后白茫茫的湖水、满湖的鱼虾跳跃,母子就落脚在这个土墩子上,靠捕鱼捉虾生活。从此,东晋城就变成了大纵湖,而宗保子落脚的地方,日后便成“宗保庄”。
这传说无人考证,但特殊的地形地貌却流传出一首民谣:“有女不嫁宗保庄,后头有湖前有荡,沉不沉、滂不滂{Pang},大浪掀上后檐墙,出门无船难动步,隔湖望娘难见娘”。庄上的人听起来总觉得有点不顺耳,于是又将村庄易名为“中堡庄”,今大纵湖东南岸的中堡镇便是。
有案可稽的是,中堡也确实是一座人文积淀很深的古镇。明永乐年间,兴化人高谷在入阁前曾到中堡的东皋、夏李两处设馆授徒,足迹踏遍中堡街巷。清“扬州八怪”代表人物李鱓则在中堡有祖产水田上千亩,并在镇上建有祖宅;还寓居这里画雁题诗云:“春风燕子来,为去已多时。教我画芦雁,落笔思迟迟”。郑板桥也曾寓居此,对中堡两湖秀丽景色和丰饶的水产资源发出“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的由衷赞叹!
清雍正年间,同是“扬州八怪”之一的另一位书画家,淮安人边寿民
因仰慕中堡优美的自然环境而流寓中庄,并在湖荡边构筑“苇间书屋”,借以写生作画,如《芦雁诗》中写道:“瑟瑟黄芦响,嘹嘹向雁鸣。老夫住芦屋,对草写秋声。”
传说归传说,神奇而美丽,却亦为古镇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和迷人的风采。
http://s9/mw690/001JXkr3zy7cQ0pQhzWe8&690
http://s7/mw690/001JXkr3zy7cQ0pVcJE06&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