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的两个塔

标签:
品味泰州文化杂谈 |
分类: 策马周边 |
我客居的这个城市,人文底蕴亦较深厚;州建南唐,文昌北宋;2000多年的建城史,自古以来“儒风之盛,素冠淮南”被誉为祥泰之州。适逢盛世各项发展提速,日新月异。一座座地标式的建筑拔地而起,一件件风姿绰约的古韵重现再造;既传承了历史文明,恰也印证了所谓:盛世修庙之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泰州新近又增添了一座七级浮图,在老城东南的凤城河畔,耸起了高约56米,塔身七层的文峰塔,翘角有铃,声声入耳,向当下再现了昔日塔影倒立河中,笔颖落凤池的胜景。
据说,此文峰塔将被打造成泰州新的地标。之前,泰州青年南路上的电视塔,一直是泰州近二十几年来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象征。
这两座标志性建筑,虽然同名曰为塔,但其本质却相差万儿八千。复建的文峰塔与在建中的千年古刹南山律寺互为依托,共铸禅修之林。
南山寺果愿法师介绍,文峰塔建成后,从伊斯兰卡请回的释迦摩尼舍利子和全世界108位高僧大德手印均将存放塔内地宫,成镇塔之宝。
据史料记载,南山寺东南旧有古文峰塔,也叫南山寺塔。明正统四年,泰州知州黄性在南山寺塔东开凿凤池(又名泮池)。夕阳西下,南山寺塔倒影入凤池,形似笔,这样构成了“凤池笔颖”景观。建国后,按当时农业生产需要,原有河道拓展,凤池消失。后在南山寺庙址建泰州水泥制品厂;新地级泰州市成立后,利用原有城河贯通了旧航道以及扩大到市区后的农村生产河,据“凤池”之意,取名:凤城河。
基于这样的文脉相传,泰州重建了文峰塔。据推测,最早是宋泰州名臣、天章阁待制周孟阳所建。至明嘉靖时,文峰塔遗址尚存,明万历四十八年在旧址处重建,倾圮后,崇祯五年,天竺僧人方志又主持重建。清末建塔起因是“光绪十三年夜毁于火”,按旧塔形制复建,新塔于“光绪二十九年岁暮告成”。1968年因工厂发展需要,文峰塔被拆除。
此次重建,意在通过再生宗教历史文化景观,体现文峰塔的原真、古朴,将这里打造成“海陵圣境”。尽管凤池不再,但仍有河水徜徉,建成后的文峰塔倒影于凤城河中,同样会再现“凤池笔颖”的景观。
而横跨在泰州市青年南路上的电视塔,距今年头也不短了;因其造型别致,宛如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直插云霄。
这座集微波传输、通讯联络和旋转观光等功能于一塔的泰州电视塔,总标高218米,塔底部跨径41米,横跨车水马龙的市区干道;1993年9月动工新建,次年主体竣工,1996年2月完工交付运行。由中国塔桅结构权威上海同济大学设计,青岛东方铁塔公司承接安装,是国内第一座跨路的大型钢结构塔。如此,该塔便成泰州值得骄傲的标志性景观。
自从她建成以来,一直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图文,传播着信息,增强了当地人对外界的了解和交流,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早期,泰州市民家里的电视机也只能收几个台,那时电视转播塔也不高,在老扬州地区广电系统里建塔不算早,只是差转一下电视信号,但中央一套则是必须转播的,至于省台及外地台有时也差转不过来。后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文化精神的需要,经省厅同意,当地重新建电视塔并动员百姓自发地集资。在集资成风的年代里,虽只每户多收了100元,但大家还是愿意掏这个钱的,因为新塔的建成大大改变了收视效果;在网络、手机智能化未来之前,电视画面成当时泰州人了解外界的主要媒体窗口之一。
时隔二十多年,该塔在现在的泰州仍还是一个标志,横跨青年路居中直上,气势犹存。走在这路上,给人最大感觉的就是电视塔,虽戏说其貌似埃菲尔铁塔,可说真的,是远远比不上埃菲尔的;但走到这儿的人,一般都会驻足仰视。
在这里可以看到,它与同样地处泰州城南,中间只隔条海陵南路的文峰塔,互为倚角;西有电视塔倚靠,东与文峰塔相望,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一东一西,两座不同时代、完全不同意义、采用不同结构的标志性高塔,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泰州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面貌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