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练好武清李派太极五星捶之我见——郑昭明

(2014-07-16 16:37:54)
标签:

股票

 
 
 
1#
 
       李瑞东先师根据一生所学,学而后化所创编的武清李派太极拳体系,其所包含的内容很多,诸如桩功,器械,拳架,单操,双操,单练,双练等等。但虽多却不乱,李瑞东先师是以太极为最高深的拳术体系思想毋庸置疑。所以,在其所创编和承传的太极拳架的体系当中又以天盘拳,地盘拳(江南太极八法奇门拳),人盘拳(太极五星捶)为主修的脉络。如果说其他的拳架或是为了练身法,或是为了练腿功,或是练手法,或是练松柔。那么它们的习练却都是为了学习和练好太极五星捶而服务的。因为,太极五星捶是一个整体性要求很严格,很细腻的功夫架。没有好的基本功,周身上下不具备基本的要求,则是学不了太极五星捶的,即使学也是根基不稳,拔苗助长的。以我的传承所得毫不为过的说:“只有把五星捶练好了,才能提及学习八法奇门拳。五星捶练的是含而不发的蓄劲,奇门拳练的是离奇闪转的发劲。要想发的好就要蓄的好。如果想蓄而不能蓄到腰腿之上,那么也就没有后续好的发放。所以,五星捶又是为奇门拳服务的。”因此,太极五星捶在习练者的整个过程中扮演着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下面,我就四十年的浅薄体悟,谈一谈如何练好武清李派太极五星捶。因太极五星捶在最初之时是由王兰亭,司新三,李瑞东,李宾甫,龙潭和尚五位武术大家所编创的五路拳架,所以,俗称“五路子”。及后,李瑞东先师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悟而逐渐演化成四节。而每一节当中习练的侧重点不一而同。如第一节以练腰为目的;第二节以练掌法为目的;第三节以练腿法为目的;第四节以练身法为目的。这是与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很大的一个不同之处。从中可见,李瑞东先师改编思路和目的性很是清晰明确。
       我所学练的太极五星捶是从我的爷爷郑炳章先生处学来的。是李瑞东先师的三子李季英先师所传。起势是从并步直立开始。规矩要领严格遵守定势八法的要求。即:提顶吊裆,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裹裆护肫。于易理取象无极之混沌不分,孕育万有之势。待静极思动,心气发生。随之,左脚向左侧轻轻分开与右腿齐齐松胯屈膝成马步桩。同时,两手运动“五诀”之“分诀”(两眼余光行“顾盼”二诀兼而呼应之),两臂自然可掌坐腕缠自身体两侧徐徐划圆棚起,意点须在小臂尺骨近腕处。只要是在松掤的基础上,就会自然具备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劲路可感的效果。待两掌运行到体前与两眉齐高(绝不可以超过两眉)之处,再顺势运动“五诀”之“拨,掠”二诀,两臂即可顺向缠绕,此时,犹如抱着一圆球似的,扶着球体的外沿渐渐合到一处,演成“道教手”(左掌心向上,横置于体前。右掌心向左方,竖置于左掌的后上方。此时,则是运动“五诀”之“棚,擎”二诀)后,由印堂沿任脉落至胸腹之间。此又是取象于“一画初开,太极肇发”之势。仍是不与易理相悖。而后于此式将止未止之际,腰腹之间一松一沉一转。此乃遵循“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腰为主宰”之习练口诀是也。两手借此气机,顺势的一上一下,指天画地。上不过眉,下不过腹。而再运动手之“五诀”逆向缠绕,旋肩裹背,脚下捻拧,腰胯左转,两手掌心相对,呈抱球状。此为太极势成。在太极五星捶里名为“怀抱七星”。七星者,人体上下七大关节也。七大关节合成整体,是外三合的进一步细化。抱者为环,为圆也。意谓七大关节必须要做到抱整成圆,抱圆成整。
       上述之起势与其他李派太极拳传承的五星捶练法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而身形,步法,手法的不同,所锻炼出的效果也不会相同。但需要阐明的是,打法不同并无高低深浅之分。恰恰却因为如此,更加证明我们武清李派太极拳的九种架子的练法是存在的。而且,这种存在是以有所区别的身形步法来体现的。并非是一趟架子开展练和紧凑练的关系那么简单。但是,学习武清李派太极五星捶“由开展而渐至紧凑”在习练的次序又是丝毫没有错的。这就犹如建筑高楼大厦必须有好的地基一样。而好的地基是为了建筑绝佳的高楼大厦。因此,这个过程就体现于“松、软、慢;缠、绕、裹;捻、拧、定”的习练要领当中。松、软、慢即为开展之习练范畴。初学者必由开展入手。因开展能理顺后天外形之乖戾,调节内里之躁浮。正所谓:打破藩篱,重开天地。这一步的重要性在“太极初练所忌”中有着如下阐述:“夫初练者,受教之始,宜端趋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属,眼不顾手,手不顾脚,此谓之‘瞎练’。尤以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盖用猛力者,是欲显其力。殊不知力与气达,而气与身通,岂有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处处尚自夺力、而反能显力者乎?故为‘痴练’。如要避免上述二病,惟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致肩松、身沉、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之其力。力顺利之,则气自流通,气流通,则力自沉重。由是本着所学拳术,时时练习,务期纯熟,则眼到手到脚到,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缠、绕、裹则是趋于团圆紧凑之习练范畴。它是必须要建立在之前的松、软、慢练的基础上的。是对拳式的深入细化。缠为肢体之自转,靠手之五诀的运行顺序而体现。绕为自转的肢体以腰为中轴进行的变化转动。裹为处处合住而不散。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内与外能两两于运动中仍然相合,即为裹。通过缠,绕,裹的习练,就犹如从四面八方用绳捆粽子般的向内包匝。如此,身形拳架即趋紧凑,团圆矣。从松、软、慢到缠、绕、裹的习练过程,正是拳谱中所说的:“由开展渐至紧凑”的具体实施。这个过程非人为刻意的放大或缩小拳架。而是在身法八要正确的前提下,通过松、软、慢练,将内气渐渐沉于丹田而稳定之。方可使得呼吸往来徐徐悠长矣。如此,动作拳式始能渐渐达到停匀。匀是内在的气息稳定和细长的体现。气息不稳及短促,则动静开合必也是有缺陷处,有凹凸处,有断续处。太极五星捶练的是内里,内功。外部是内部质量的显现,同时,又是服务内部的一个条件。
        譬如,式式都要能挂上腰,变换之时都必须通过腰来衔接。从王宗岳先师在《十三势行功歌》当中反复提到习练的两个要点:意和腰,就能够粗略看出太极练的重点是什么。即,周身松柔,不用拙力。以意做为内气运行轨迹的导向,以腰为上下,前后,左右圆转的贯串。内在的意气贯串是以外在的腰的衔接得以实现的。故《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有“气若车轮,腰如车轴”的说法。能如此,则不会出现“在气则滞”的弊端。并且,太极五星捶极为重视上中下三盘的合一性。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只有这样,才能运动如行云流水般的生生不息。这种三盘习练效果的体现在五星捶当中即来自“头顶五星,手有五诀,脚有五步,身有五方,口有五音”的细腻搭配。这较之其他太极拳流派又是一大不同之处。习练五星捶若锻炼不到这些内容,则不得究竟矣!
       练习稍久,式子各般要领熟习后自会渐生轻灵活泼之感受。此中道理诚如“李派太极拳谱”之“练习太极拳注意要点”所说:“拳术以灵巧为贵。固不仅太极拳然也。外家拳亦莫不如是。惟外家拳法专务拙力。欲达灵巧之目的实非易事。盖拙力乃从勉强而生。今姑不论。若太极拳于自然之中而求其灵巧之一道。斯乃能灵巧者,亦须熟习而得之。谚云:熟能生巧。太极拳即本此意。太极拳之优劣以功夫深浅为断。盖初学之人以生疏故,决不能完全得到自然之妙。功夫渐深,则渐合自然。而于各势之虚实变化逐渐领悟,此虚实变化即灵巧所寄。但能了然于虚实变化则灵巧自见。”从中可知,太极拳的轻灵活泼非是蹦蹿跳跃,而是功架完全成熟之后,而能逐渐体悟到阴阳虚实在一圆之中的变化尺度。此即王宗岳先师在《太极拳论》当中所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也。也是拳谱里所说的:“轻灵活泼求懂劲”矣。懂劲就是心身的运动知觉掌握了虚实变化的灵变尺度。即“无过不及”是也。
由上可见拳架子的熟习是多么的必要和重要。因我们所学所练之太极五星捶意在锻炼含蓄。是将平日里涣散的精神意识敛入身中,懒散的手脚不合抟于有序,疏散的气息浮浅调节悠长。这些必然是用力气所不能实现的。故有“用意不用力”,“蓄力不发力”之要求。因为,是借外边之形合理的动静开合而为了练内。所以,拳谱中说:“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都是为了着重阐明意在整个习练当中的莫大作用。“练习太极拳注意要点”论述“用意”也是如下说道:“凡练习太极拳之时,以自然为主。不尚用力,而尚用意。用气则滞,用力则笨。故以沉气松力为要。沉气则呼吸调和,力松则发展其先天之力,而排除后天之力。先天之力为故有之力。行时纯任自然,不用过分之力与气。全凭意为进退。惟其能用意,故能使力蓄于内而不外露。气沉于丹田,而不停滞于胸。惟其不用过分之力与气,故习之即久,积蓄之气力愈大,乃能运用自如,毫无困难与勉强意之。”
       综而诉之,习练武清李派太极五星捶绝非简单的身体运动。而是内外结合,心身相应的修心炼命之功。而若想将此拳练出实际的效果。则不能“瞎练”,“痴练”。而欲避此病,则首要非将此拳习练原理和方法把玩的通透不可。此诚如《易经.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理法通透清晰之后,则心内自然豁明开通。心中所明,行之于身,则我之生命必会受益多多。乃能符合张三丰祖师“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的良苦用心,深远目的。李瑞东先师对此也在“单练四要”中说的很是清楚:“夫本理以造势,即势以运气,借气以生机,行机以达理。四者本一贯之道。其不可混言乎。然道可混言。而练有专规:不练势则势不稳。不练气则气不接,不练机则机不灵,不练理则理不纯。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不练势而徒练气则气不贯;不练气而遽练机则机不活;不练机而遽练理则理不圆。学者宜深思之。”

 
 (1.08 MB, 下载次数: 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