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龙太乙十三式

(2014-01-16 16:46:44)

[转载]九宫八卦桩——金蟾行功·太乙青龙十三式  

2013-03-29 15:11:05 分类: 武当太乙功修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转载]九宫八卦桩——金蟾行功·太乙青龙十三式

标签:
转载
分类: 武当铁松


原文地址:九宫八卦桩——金蟾行功·太乙青龙十三式作者:循经太极拳培训中
九宫八卦桩——金蟾行功·太乙青龙十三式
  
  吴宝昌
  
  “窃查太极拳之源流考,虽然是言人人殊,而世说流传,咸尊张三丰为创始人。但顾氏考据,则断定为有明之陈王庭。其拳经总歌首两句则曰:‘放纵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宜。’但太极拳的真髓,则是掤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字要求,而必须出自松轻慢的缠绕裹,捻拧定六字精神。  
  陈式总歌曰:‘屈伸’、‘缠绕’,虽稍似太极,而放纵诸靠,则意有妥。况其总歌中,分明指出‘红炮锤’三字,恐非即是太极拳创始之总歌也。 
  今人凡属学太极拳者,无不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依皈,其创始人果属谁何,又何争焉。 
  余尝默识揣摩,其曰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果何谓耶?又曰金木水火土,抑何谓耶?然后知盖有取于八卦之变易不居。更有取于五行之生克制化而已。 
  1950年,余识马君天行于天津,而后得其太极拳手抄谱,吾师张振之见之,不忍释手,而后谓曰:‘这才是咱们司师爷的东西。才是我们的东西。’一语道破矣。 
  初,余十九岁,即从师兄刘剑青学武清金刚八式,而误以为是太极拳矣。其后,于1930年,靳君文斌从湖南‘国考’后,途经沈阳遂得过从。遂开始学王宗岳教外别传——金蟾行功·青龙太乙十三式。是入门也。 
  积余数十年之经验,深感得到此拳十意的好处。然余独爱其八卦九宫桩的基本功。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故愿公之同好,共登寿域,非徒技艺之末也欤。如果九宫桩体认到了自己的身上后,而愿进一步探索金蟾行功十三式的奥秘时,我愿毫不保留地贡献全豹。续成拙著也。”
  八卦九宫桩图解
  
  第一式 坤卦桩(名二郎担山)
  起式一:如图两足平开与肩宽,两膝微屈,含胸拔背,虚顶上领,目平视。两手食指,沿两腿裤缝下插,沉到膝盖平,双手由两侧向当中靠拢,意如摸鱼。待两手将近靠拢,即将鱼虚行抓住,不令逃逸。这时的思想中,在双拳虚抱上举时,如举九鼎然,重似千斤。
  起式二:如图接起式一,待起式一即举鼎式上举到顶上的时侯,在思想中,把虚拢着的双拳,向左右变作双掌,即将一物撕开,同时沉肩坠肘,将撕开物用双掌平撑到左右的两堵墙上,身体顿觉有如空悬意。即为定式。
  如图:接起式二。桩功,原为练静力,而不是只练静,而必须是在静力中寓动力。静为太极拳之体,动为太极拳之用。体用之分,只在自己意念中动静引导不同,初非动或静为合一体耳。
  如曰:“金蟾真谛在呼吸”,即金蟾行功的八卦九宫桩,以至于青龙太乙十三式,与一般的呼吸任自然的太极拳练法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
  一呼一吸,即是一动一静。一呼的动力为用为伸为张,一吸的静力为体为缩为屈,一呼一吸不断,一动一静则互为其根。故九宫桩及太乙十三式的一招一式,彻始彻终在一呼一吸的动力与静力之中行进,没有丝毫的间断。由开式起,直到收式止,能够连贯相接一气呵成也。
  至于一个定式后,即始终保持这个姿势,后一呼一吸当中,认真体认屈、伸与张、缩的精神,必须能够把静力和动力的整体力发挥出来。不能强调练太极拳不用力,遂使发放的时候也无力,更不知道局部力和整体力的区别也。
  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即一气也。此气吸之于脐,呼吸往来于口。在没能掌握脐部呼吸之前,可令呼吸往来于口。一旦脐部自能呼吸,亦必使之往来于口,始终不改变也。
  至于每一个桩架能支多长时间,则视个人的体力有所不同,可以呼吸计数,决定长短。必使上一桩架向下一桩架转移的时候,呼吸一定要接续下去,不可中断。故能站几个架,呼吸就接续几个架,能够全站九个桩,也必一气呵成也。而一再强调一气呵成者,实因金蟾行功的九宫桩和太乙十三式,都是由一气呵成这条红线贯彻始终也。善学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歌诀曰:
  二郎担山坤为地,万物土生非梦呓。含胸吸脐是天地,一气方知浑元力。
  所以这类歌诀,不外乎阴阳五行或服气吐纳的精神和实践的概括,而应由我们后来人撷取其精华是了。
  如果从阴阳五行的学说来看,二郎担山则属列为坤为地,取万物土中生之意。站桩第一步,必须脚踏实地站在这块土地上,从思想上接受万物土中生的概念。在站桩中掌握含胸吸脐这个天机,那麽每个人的固有的本能,即浑元力本能,就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一个循环到一个较高的阶段。因为它是从意念中产生的东西,说明它是生生不已的,所以说学无止境。从功夫上来说,也是能人背后有能人也。
  
  第二式 离卦桩(推倒君山)
  如图:接前式。双掌变向外托,掌心向外,如托球的内部圆弧?劲不断,处处有阻力,有推不动拉不动的千斤重感。掌中始终如触物然。运至双掌到将未接处停止。为定式。
  千万要记住,在上一个式将转下一个式的时候,即下一个式接上一个式时候,不只是架势上的变化,而是用脐部呼吸这一根红线,把上下两颗珍珠穿接成一串,和架式上转变相辅相成也。不可须臾离也。
  如此,则在运动中要看呼吸的衔接转换。在静止(定式)中要看呼吸的往来屈伸。伸则其大无外,屈则其小无内。至于呼吸衔接转换,乃如天衣无缝,往来于口,绵绵自如也。然非用功之久,则不能一旦贯通焉。
  歌诀曰:
  推倒君山离中虚,坎离相交意为栓。虚虚实实因敌变,动静原来是一般。
  推倒君山,从卦象上说,属于离中虚,火心中空也。站桩功,必须全身松开,不用拙力。在意念上,外松而内紧,此二争力之由来也。
  在人的身中,离主心火,坎为肾水,坎水上升,心火下降,呼吸在脐相交,遂成水火既济之卦。其关键则在意为栓耳。日复一日,则周身感到浑元一气的膨胀,斯有意到即气到,气到则力到,无坚不摧的化境是已。
  
  第三式 乾卦桩(肩担日月)
  如图,接前式,双掌上挑如将物翻在掌后,同时变换在掌心上,在左右掌心上如托起日月然的精神感觉,为定式。
  如上所述,即九宫桩这三个定式和以后的五个定式,全属静式,都必须于静中求动。桩的形式是绝对的,桩的精神是相对的。故呼吸的往来互为其根。伸则其大无外,何坚不摧;屈则其小无内,他力不入也,无物可受。
  乌龙摆尾,则是翻转过来,在动中找出真静来,即所谓动静的相辅相成也。
  歌诀曰:
  肩担日月乾为天,两膀轻松气腾然。气贴背时神贯顶,上下一线是真诠。
  此歌诀词意显然,无须强加解释,只要自己在站桩时,两掌如平托日月然,有重意的感觉,而两膀反而轻松,一气由自己的尾闾上腾,贴附于背,则神气贯顶的气和神感,同时出现矣。凡此皆属内在,不能外求也。
  
  第四式 坎卦桩(怀中抱球)
  如图:接前式。肩担日月的双掌向胸前环抱,而两膀反而有向回拉的千斤阻力,故在磨擦中前进,好容易才扣到胸前,为定式。
  此时,顿觉怀抱乾坤,肩担日月,丝从脐抽,呼吸往来于口(不能往来于口,可暂自由呼吸),收敛入骨,气贴于背,斯乃神贯顶矣。
  千万要记住:金蟾真谛在呼吸。一呼为伸、为张,则其大无外,有无坚不摧之意;一吸为屈、为缩、为紧,有不接收外力之妙。呼吸如阴阳无始,伸缩似动静无端,无丝毫的断续也。每一个定式都是由静起动,衔接下一个定式都是由动入静,互为其根也。
  
  第五式 震卦桩(两掌托天)
  如图:接前式怀中抱球的双掌,将中指稳住,用二指即食指横接一起,掌心向上翻,举过眉头,两目注视横接的二指,心神安静,为定式。
  此时,劲起于足根,从之于膝,主宰于腰,呼吸往来于口,吸之于脐。由双掌心上托,自然含胸拔背,形成内外一致、上下一气也。然后一个定式如此,式式衔接也如此,不令中断耳。一定要在往来屈伸之中,张缩松紧之际,讨消息是已。让呼吸往来于口这个一气,切实连接不断也。
  
  第六式 巽卦桩(双手下垂)
  如图:接前式,两掌托天。把横接二指的双掌向左右撕开,在意念中向左右探按,随着弧形,手心逐渐上转,觉着掌心如托重大一球,为定式。目视前方,随时可把重球平掷出去,用意不用拙力,切记切记。
  歌诀曰:
  双掌下垂巽为风,平视无心气如龙。风雷一到掩耳慢,风吹雷震万物生。
  巽卦主风,风与雷相应,万物始萌动,则浑元一气在桩功的静中培育,而浑元的整体力则在桩功的动中发生。所谓静为太极的体,动为太极的用,静是常存,动是时变,而互为其根者也。
  
  第七式 兑卦桩(吊蟾悬功)
  如图:接前式双手下垂,把两掌向内转,延至两大腿的裆挟两侧。掌变内钩,沿小腹两旁,钩提向上。大指内缠,四指虚拢。折向耻骨两旁,大指划贴腹部两旁提升,两肘平撑至胸前,两手钩手弓腕。把大指和食指捏七星诀,有如把自己全身整个地吊起来。为定式。目上视双钩,气贴于背而神即贯顶矣。
  歌诀曰:
  吊蟾悬功兑上缺,铁化钢劲力始别。一发无余非正道,将展未展是真诀。
  兑为泽,两峙大山如平湖。这样的一湖清泉,在意念中用吊蟾双钩悬空倒挂,由兑上缺口处一泻而下,其势与力,孰得而御之。此铁的泉水而化为钢流的动力,则自己的拙力始化钢劲也矣。
  一静无不静,即静如山岳,一动无不动,即动若江河,可悟常能兴时变的妙用。一动一静为一体,待动静初分,始化阴阳,刚柔、屈伸与松紧耳。
  
  第八式 艮宫卦(抱虎归山)
  如图:接前式吊蟾双钩式。把双钩内缠化双抱掌,从当头下划左与右两个圆弧到脐下。两肘外引拉平,左右手食指上挑至眉心,画一圆弧,左掌起立,右掌环抱,所谓抱圆守一,抱虎归山是也。一即脐也,必也内视返听,如见自己的脐带的一端,复同自己的母腹的胎盘相接,重返先天,呼吸往来于口,似有似无的境地也。
  歌诀曰:
  抱虎归山艮为山,虚中求实返先天。左右逢源腰为轴,正环容易乱环难。
  百扑不如一抱,虚中求实,抱虎归山,进行则左右逢源,腰为车轴,气如车轮,因敌变化。以故我发,正环容易,而接彼乱环为难也,即不即不离,不丢不顶耳。
  凡此坤、离、乾、坎、震、巽、兑、艮即八个桩。均属静中求动,有上必有下,有内即有外,则大气盘旋在自己不知不觉中形成矣。不论左右进退,则手中有物,一言可以敝之耳。
  
  第九式 九宫桩(乌龙摆尾)
  如图:接前式抱虎归山。当此式到在面向正面,右掌立单讯掌左掌环抱右掌指向前方时。双足并立如起式。全身松开有如天道左旋,右立掌和左抱掌合自己内动拉力,投向自己的左足跟发力,气到力到。即将右立掌变成拳,右抱掌与之合握,虚翻向上,扭向自己的右足跟发力,右足同时向前迈一小步,足跟尖点地,气到力到,为一右半环。中间不停留,合抱掌为拳,翻向自己的左足跟发力。同时左足向前迈一小步,足跟先点地,气到力到,为一左半环。中间不停留,合抱掌为拳,翻向自己的右足跟发力,同时右足向前迈一小步,足跟先点地,气到力到,又回到右半环上来。如此在向左足跟发力时,左足向前迈一小步,气到力到是说左足跟点地的时候,不先不后,配合自如。亦即从不习惯到习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也。这个乌龙摆尾的动式在一右一左的变换中,当合抱拳投向右足跟时,则右足向前迈一小步,右足跟点地时,气到力到。中间不停留,合抱拳又投向自己的左足跟,左脚即同时向前迈出一小步,足跟点地,则气到力到,又改换为右半环矣。凡此,皆在动中求静的奥秘,即向左足跟发力的动,在左脚向前迈进一小步,当足跟点地时的静,气到力到合拍为左右半环。由动到静,又由静中生动,而生生不已也。
  如果一时不能掌握活步,可尽先如图站左、右定式可也。
  编后的话:
  凡此有关金蟾行功即青龙太乙十三式的八卦九宫桩一切编著,全部是由师兄靳文斌和道士王真一的口传心授的东西而整理出来的。惟气从脐抽的胎息方法,则纯属从王师兄真一的方外的武当传来,即王宗岳先师的教外别传也。
  余从自己几十年的经验中,承蒙老师张棣三、张振之、靳小轩以及师兄刘剑青、靳文斌和师弟周文清、王逸樵等人传授或帮助外,总结了自己的心得,不能说是完整的论述焉,而谨志之于后也。
  
  附呈拳谱中有关该节部分
  夫人生母腹中,唯一脐带与母腹相连结,营养呼吸,赖此天机,以至于临盆,呱呱一声,则不复与母腹相关矣。而后,须自己呼吸及饮食,此即后天与先天之谓也。
  金蟾行功青龙太乙十三式的练法,首先由脐上的呼吸入手,此即后天返先天也。
  浅释中则曰:
  当我写完青龙太乙十三式编后以后,自认为自己把此拳中的体认和锻炼步骤,条分缕析地初步罗列了一个轮廓矣。而后拿给师弟王逸樵商榷,并得复函谓曰:
  你写的青龙太乙十三式,真是广纳博采,有继承,有创见,有发展,不拘于旧套,使人感到确是你十年苦功练就的结晶,出于你自己的东西。尤其是你对于青龙太乙十三式的总歌诀写得很好,动作、击技、心意措绘得生动形象,很是精闢,喻意也深刻,没有深厚的功底与体验、没有相当的文化和修养,是写不出来的。深愿你把著作中的十三式与一般的太极拳之区别和独特的地方作进一步的阐述,好使后之人有所了解,实为厚望也。
  如此,逸樵弟不仅有过高评价,更对于后之人有所期待,遂作浅释如下:
  第一、还胎息
  我在前文中已经谈到金蟾行功,抱元守一意在脐,抽坎填离气同居,道不远人合先后,金蟾真谛在呼吸。我说的这个呼吸,也正是这个还胎息。也正是人们练太极拳的呼吸任自然的根本区别,而绝对不同的。
  这个练法很简单,但是它的熟练是需要刻苦的意志也。
  即:我们每一人都有自己的肚脐。解开自己的腰带,把它暴露出来,用自己的眼睛看着它(指肚脐),用自己的意念命令它(指肚内存在的那一段脐带)慢慢地向肚内收缩,即是吸,多长或多短,并不要勉强,吸到尽头便是呼。长短和吸时相同等量即可。
  然必须注意:吸因脐收,呼时要看住肚脐不放。即看住吸时肚脐不放。
  这样从不熟练到熟练,就是自己的肚脐会收缩了,从意念中也能呼吸了,则是对内的功夫。对外要切记呼吸往来于口,即吸时由口吸,呼时从口呼这个循环规律。
  以上这个功夫得到了,最后还要返到呼吸似有似无的境地,从人仍是由我的境地。即太极原是无生有,有还归无穷的境地来。
  第二、手中有物
  不论站桩或盘架,都必须做到形似,还必须神似,即对于桩功和架功中的拟物精神,体认到自己的精神与身心上来。
  这就要求自己的手中有物了,能和大气起磨擦,才算得到了功夫,也比如在水中游泳一样,自己的身体手足没有在水中不起磨擦的,自然也会感到手中有物了。
  第三、一条龙
  如金蟾行功太乙十三式总歌诀末尾的话:“太极开始到至终,首尾相顾一条龙,鳞角爪牙皆宜用,万度都在意念中。”(其二)“太极是合又是开,开合二字待安排,找到天衣原无缝,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那样。青龙太乙十三式是首尾相顾的一条龙,不是断续的,是一气呵成的,十三式虽有一百○八个不同式,但是练起来就应如不尽长江滚滚来了。
  要知道八卦九宫桩是太极拳的基本功。桩原为练静力,然必须静中寓动,静为太极拳的体,动为太极拳的用。静为意之根,动为力之源。亦如无极而太极,而两仪,而四象,而八卦,而九宫,以至变化无穷。但虽变化无穷,而理为一贯耳。故八卦九宫桩,实为太极拳练静力的基础也。至于还胎息,乃为太极拳的返先天而已。
   (社会普传太极拳源流资料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