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记我学习犹龙派太极拳的一段回忆

(2013-02-19 09:13:28)
标签:

转载

    前言:我曾于2000年以闻宇这个笔名在《武当》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谈谈犹龙太极和陈庆国先生”的文章。2002年王逸樵老先生在同一刊物上发文对我这篇文章内里涉及的一些历史人和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反驳。其有理有据的交代的确更能反映这一门派的真实原貌。而我做为始作俑者十年来一直为此感到万分的歉意和忧郁。人言,心病还须心药医;人在哪跌倒还要在哪爬起来。所以,我写了以下文章寄给《武当》杂志,以期通过对过去的这一段历史的回忆以了此夙愿的同时,间接告之后来的年轻学子们学习传统武术还要注意些什么。但是,至今已经将近三个月,在之前与编辑沟通之后确认已经审阅通过后至今却未见发稿。也不知道原因何在。今,讲之贴于博客之中,望能得到武当犹龙嫡派太极拳传人们的谅解。

 

 

                                        

岁月如歌,时光如梭。自我17岁开始步入太极拳的学习,至今已经过去了18个春秋。在这18年里我于太极拳上所经历的得与失回忆起来真是唏嘘不已!其中有一段经历我觉得很有必要写上一笔。因为,从中既是我本人对那段历史的反思,透过反思也期望后来学人能加以深思,同时,又是我对犹龙派太极拳的各位前辈们埋藏在心中足足十年之久的一个忏悔的交代。

 

17岁开始学拳于陈式太极拳名师马国相先生。五年下来,对太极拳的感受和体悟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1999年秋,我22岁的时候偶然在《武当》杂志上看到了陈庆国先生发表的犹龙派太极拳的文章。我深深的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后来我通过给《武当》杂志社打电话询问知道了陈先生的通信地址,于是就和陈先生建立了联系。2000年正月初三我从东北到了天津与陈先生见面。

 

可能是我远道而来的关系,或者是之前有过两个月通信的原因。陈先生及其一家对我极为热情。让我在寒冷的冬季感受到了丝丝的温暖。陈先生一家当时住在和平区一个叫做三合益餐厅的楼上。因为之前老房子动迁,所以一家三口人暂时住在一个很狭小的空间里。待礼让坐稳之后陈先生就跟我讲,他前几年下岗后为了维持生计很早就要起来去市场上占位儿摆小摊。去晚了没地儿,去的太早困的话还要在地上眯一会。这样日子久了竟患了风湿的毛病。但是不妨碍教人的,只是有些动作下不去身子罢了。我听陈先生如此道出实情虽觉突然,却又对他的直言相告感到甚是欣慰。所以,我还是决定要学学犹龙派太极拳。谁知道按照陈先生的要求去做我才知道这种太极拳不是比想象的要难的问题,而是完全超出了正常的认知想象!其无论是对学练者的筋骨要求,还是其自身拳架子的奇绝独立,都是在世传的太极拳表现风格上所难见到的。当时我内心就有了不想学的念头。揣着这种心理又不甘心白来一趟,于是我就请教是否存在凌空劲的问题。陈先生听后给我做了解答。他说,凌空劲是存在的。但是要本人具备很高深的功底,且对方的精神通过眼睛要被调动起来,再加上使用者得机得势等诸般条件合理具备下才会产生出来的效果。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就不存在凌空劲的形成。说完之后他看我听得有些茫然,又给我做了演示。

 

当时陈先生距离我应该是有两三步远的距离,他让我定睛看好他。随即就见他右手在我面前划了个弧一晃,此时我的精神通过眼睛瞬间就跟着他的这个手的路线看去,又见他与此同时身形步法一齐的动了起来,像一条大龙似的突然走奇门,踏中门的就到了我的身前。此时我吓的想要后退避让,可是我发觉我的呼吸正好提到了胸口到嗓子眼这个中间儿的地方竟然出也出不来,下也下不去。呼吸的不灵导致我的身体也无法进行调整。这实际是陈先生之前用他的右手领着我的神使得我的身体的肌肉被调动起来,随即呼吸也跟着受到影响。而他正是在这个得机得势的前提下第一时间就到了我的近前。此时,我连惊带急的顿觉眼前一黑,脑子里也跟着一片空白。待我明白过来的时候陈先生的左掌已经悬在了我的天灵盖上。陈先生所表现出来的身形,步法,手法之漂亮大气,让我对这门太极拳又重生了一种想学的贪欲。至此我最终决定还是留下来。我说这个小插曲是意在交代两点。第一,犹龙派太极拳是真的奇绝独特,说其于技击上对人体潜能的开发是高屋建瓴的话一点也不为过。第二,喜欢一种事物应该是量体裁衣的真正喜欢,不能因为看到了神奇的一面就引发了贪婪而失去了理性的思考和选择。所以,我说:学拳岂是仅武技,须明做人之道义。

 

当年我经济条件很不好,而去天津学拳又是要教学费的。去之前我就在信中和陈先生商量能否在其家中借住,我省出来的住宿钱做为多出的学费能多交给陈先生一部分。本是萍水相逢,本不该留一个不是多么知根底的人留在家中,但是我很庆幸陈先生是那么的信任我。我在陈先生家里住了能有三天四夜的时间。而我也在为时不长的这几天大致的了解了更多有关陈先生学拳的经历和犹龙派太极拳的历史。也看到了部分他与其师张洪逵先生的书信往来。陈先生和我不止一次说到张洪逵先生学拳的不易。从陈先生的感慨中我也深受感染。在回到东北之后我思及犹龙派太极拳虽然无比的优秀,却没有更好的大环境进行传播,加之陈先生的生活境况使得我决心把我所知道的这些写出来,以期换得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和我一起关心这门道家太极拳,一起供养老师的生活负担。于是,我在2000年就发表了“谈谈犹龙太极和陈庆国先生”(原题目是: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记犹龙派太极拳陈庆国先生)。而后我一边习练陈先生传授给我的犹龙派太极拳的功法一边又在网络上尽量宣传。我当时的目的除了真的是想帮助陈先生解决生活上的压力,还有一个私心就是想通过我的这些行为换来老师的认可,喜欢!在2000年至2002年两年的时间里虽然我和陈先生见面加起来也不超过六次,但是我几乎是每个月都会在微薄的工资里给老师汇点钱,以及弄一些家乡的特产给老师带去或者邮去。我所写的任何一篇发表在杂志上的武术文章都会让杂志社把稿费直接寄到陈先生那里。

 

世事莫测!这样波澜不惊的日子在2002年夏天突然的发生了巨变。王逸樵老先生根据我之前写的那篇文章以及陈先生的“李派太极天盘拳杂言”一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反驳。我去天津之后,陈先生对此事极为震怒。怪罪我不该写那篇文章,不该在网上过多的谈及犹龙派太极拳。使得其在养病期间好端端的惹来了这么一件意外之事。而当时的情形和一些话语所给我带来的打击是我无法用言语所能描述的!回想起我不畏生活的艰辛而想方设法供养老师的那份真诚,我两年总共不出六次的入津,却在这么一件事上换来了如此的验证!从那一刻起我就在心里做了再也不来学拳的念头了。自此回到东北写信交代想法之后,虽然陈先生写了两封信再三挽留,却仍然是没有动摇我的决定。但是,我对犹龙派太极拳的喜爱和关注却无法放下。2007年的时候我在网上惊闻陈先生得心梗猝然离世。悲锵之下我给陈师母打去电话得以证实。当时内心的伤感真的是难以倾诉。

 

说了以上的一段历史,我的本意是想以我的学拳经历告诉后来的年轻爱好者们。传统武术表面看固然是一种功夫和技术的结合体。但是我们的传统武术的深层还蕴含着一个德字!对待所要学习的拳术以及传授你拳术的老师你要做到真正的尊敬。如何的尊敬呢?并不是有礼貌,有孝心,有忠心。礼貌、孝心和忠心当然是必须的,但是这些敬意的有效执行是必须要先建立在你对所要学习的拳术是真正的了解,对你要从学的老师的性格,脾气,习好等等尽量了解之后,再根据你的自身性格,脾气,思维,经济等等情况是否能和老师合得来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彼此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处的好,处的久。才能做到师疼徒,徒爱师。师徒如父子的学艺佳话。如此,技艺才能得以真正的传授和继承。否则,多半会半途夭折,严重者最后反目成仇!陈先生当年不止一次对我讲一句话:“不遇真师莫妄参。”以前理解其中的意思是,没有真功夫的老师不要浪费光阴,精力和钱财去向他学习。现在看来更完备的理解应该是,不遇到真正能彼此合得来的又具备真功夫的老师就不要浪费光阴,精力和钱财去学习才是这句话的真义。人做任何事都应该是有目的的,但是动机一定要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去实际考证历史就对历史进行断章取义的拼凑描述是极为不负责任的害人害己的表现。

 

回想我从2000年学习犹龙太极拳开始至今已经过去了十二载的光阴岁月。正好是十二年一个小轮回!这十二年过去了,我已经是渐渐趋于不惑之年。而今沉淀给我更多的是陈先生当年传艺的恩德的感动。而在此我也想对犹龙派太极拳的各位前辈表示我最真心的忏悔。忏悔我当初年轻肤浅,为了讨好老师而在没有全面考证历史的情况下发表了那篇文章实在是很不严谨,实在是对犹龙派太极拳的历史和前辈们不够尊重。若是没有我的那篇文章,犹龙派太极拳的历史也不会被王老先生推到风口浪尖。这让武术界的朋友又会怎么看待呢?这是我十二年来一直埋藏在心底的一个疙瘩。真诚的希望我对那段历史的交代和我的万分歉意能让犹龙派太极拳的各位前辈释然,高兴。若能如此,也算是对我良心上的一个很大施舍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