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全书》有感
(2018-04-24 19:35:45)
标签:
杂谈 |
法国后现代大师罗兰.巴特曾经这样描述他心中的理想生活:“有点钱,不要太多。有点权,不要太大。要有大量的闲暇——读书、写作、交往、听音乐、旅行。”
我的抽屉里有一本《曾国藩全书》,这样的大块头没有小说的曲折离奇,自然也不用一口气通读到底。它的作用是填补碎片化的时间,夹一张书签读几页,下次继续即可。《曾国藩全书》哲理性较强,可以指导我们的日常行为,如果有什么举棋不定的事情就看看曾国藩的做法,比如《家书》部分就涉及到如何教导子弟成长,让做家长的能够借鉴一二。
家书选篇《治家篇·禀父母·家和万事兴》,“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帮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伏望大人察男之志!即此敬禀叔父之人,恕不另具。六弟将来必为叔父克家之子,即为吾族光大门第,可喜也!谨述一二,余续禀。”
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一封家书就可明鉴。对祖父母毕恭毕敬,称“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表示尊敬,对弟弟亲切随意多是治军为政之道,对儿子教导人生多是读书做文之法,体现了曾国藩高超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很难逾越的魔咒,可是曾氏家族英才辈出长盛不衰,无不得益于曾国藩的远见卓识,言传身教。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为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曾国藩要儿子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洁身自好,大隐于世,这样的期许较之一般的简朴教育显得境界更高。曾国藩的家风家训对其子孙的影响十分深远,曾家后裔没有一个加入行伍之列,恪守先祖遗言,远离尔虞我诈,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
如何治家,是历来议论甚多的话题,是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子孙的家庭教育,是维持家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曾国藩写信给九岁的儿子曾纪鸿,“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读书和做人相辅相成的,博大的胸襟是成就伟业的必要条件,教导子孙成人成才,其家族一百多年没有纨绔子弟,传世家书成为家教样板。
如果遇到挫折和磨难,自己无法释怀的时候,我也会翻看《曾国藩全文》。《挺经》如同曾国藩的成长奋斗史,后人可学习他坚韧不拔的性格,躬身自省的习惯,想想我们遇到的困难与之相比何等微不足道,我们还有什么值得郁闷和想不开的呢。
砺志,恒心守志,断无不成事。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知足。以困勉之功,志大人之学,全副精神专注一时,首尾不懈。立者自立不惧,达者自达不悖,以能立能达为体,不怨不尤为用。
志向之于人生是一股催人奋进、自我提升的力量,有志向的人不会留恋现状的安稳,而是希望在突破中向预设的人生理想迈进。曾国藩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一路忍辱负重,恒心始终没有离开他。坚定地固守自己的梦想,拥有恒心的人懂得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曾国藩用不懈的坚持和实力的累加铺就了他的成功之路。
《挺经》主要讲述曾国藩的宦海沉浮,他始终坚持克己复礼,对清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曾国藩经历了一次次的蜕变,拓展出生命的厚度,蓄势待发成就了自己的不世之功,成为了后人敬仰的楷模。
我读过的书从琼瑶的《窗外》到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雨》再到今天的《曾国藩全书》,而我的思维已经从青春的懵懂转变到成熟的沉稳。最好的奢侈品是好心情,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是自己生活经历最好的诠释,我们只是凡人,只要守住一方心情,一点爱好,并乐在其中,不假外物,足矣。书籍的陪伴充实了平淡的生活,读书成为生活中的爱好,读书生涯将会伴随我走过春秋冬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