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2015-07-13 22:26:10)
标签:

教育

2015

曹斌锋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分类: 教学一得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已推荐到草根博客,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曹斌锋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在这充满丰收喜悦的盛夏时季,很高兴能在咱们学校支教期间有机会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大家交流,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要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

语文教学内容要少而精,教学设计要突出学习的目标。现在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大大丰富。但这样一来也容易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陷入失控状态。有时一节课有十几、二十几项内容,看起来什么都有了,结果是什么都没有教、什么也教不会。有的内容老师每次遇到都要讲,但每次都是蜻蜓点水般讲一下,结果是等于没教。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一堂课内容过于繁杂,也必然是对语文进行了肢解。因此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无疑是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益的。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好取舍工作,要围绕学习目标,抓住主要的内容。

教学内容要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语文课程之所以是语文课程,是因为课程与教学内容受目标的规限和指引。不是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自己对语文教学的风格、个性理解不能片面化。从课堂上教什么的角度看,教学的风格或个性主要表现为老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对教学内容所作的创造性地开发,也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显现。但是任何一位教师这种开发和张扬又是有界限的,因为教师并不是课程的全部。任何一位语文老师不能代替课程,或者篡改课程。我们上课的基点准星要对准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上,否则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迷失方向。

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实际上是要求我们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心中有学生”首先就体现在这一点上,这是真正的因人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使用有所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学生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好课的高境界。

二、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这里的“帮助”必须注意两种情况:一是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决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二就是一定要避免出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袖手旁观的现象。这种“提供帮助” 的精神,叶圣陶先生称之为“嚼饭哺人”,胡适先生称之为“度人金针”。这种“帮助”的内涵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

其一,要帮助学生激发起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帮助的一个基本着力点,而这一点又常常为我们所忽视。课堂上要“激发”而不是指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精神要来自学生自身。有些观摩课,往往教师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则处处在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教师光彩夺目,学生黯淡无光。这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得到激发的具体表现。

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一种心理感到安全,思想自由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高亢的状态下才会达到最高。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要考察的内容,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和环境: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营造什么样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来说,新课改的语文课堂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才能激发起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一个基本点。第二,宽松。要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要让孩子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认知再构,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了。第三,就是民主。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

其二,要帮助引导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转变学习方式。陶行之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正是他在1919年5月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全部课程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还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90多年过去了,陶先生的话还没有过时。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比如说朗读,可以有学生自由读,教师领读,全班齐读;还有对课文怎么分析,怎么理解,等等。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以学生发展为本。

三、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一是研究文本。我们听一些名教师上语文阅读课,给人印象最深的一般都是他们的那一份从容和自信。他们的从容和自信从哪里来?就来自于他们对文本的高屋建瓴和深入透彻地把握和驾驭。我们自己在上课的时候,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自己认真研读课文,课文中的方方面面自认为心中有数的时候,上起课来底气会显得特别足,而且对文本钻研得越深就越不怕学生质疑,无论是讨论还是讲评都会显得从容自信。现在教学资源极其丰富,特别是教参以及网上资源,为老师们提供了对文本的各种各样的解读,这在给老师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许多老师滋生严重的依赖性,不再去独立思考和研究文本,这种现象是极不可取的。其实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即使对文本的思考和研究达不到教参的高度和深度,但只要是我们自己进行了思考和研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内功”修炼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必定有所成就。

二是研究教法。在课改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启发式教学仍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渠道。我们的语文课堂既不以单纯的感知为出发点,也不以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为出发点,而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提问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真正的调动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对课堂提问一定要加强研究。首先是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对课文而言,覆盖全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其次要能追问。光有问题,而没有追问,那么问题永远只能是个平面的问题,难以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思维训练,也难以形成老师敏锐洞察、果断把握学生思维流向及流程的教学机智。有时候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哪怕就是追问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可能立刻就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是研究学生。新课改要求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去研究学生的情况,不研究学生的教师也不会成为成功的教师。有人做过这样的比方:如果仍把课堂教学比作“流水”与“装水”的话,过去教师是只顾着把自己桶里的水倒完就算完成任务,一只只“装水的瓶子”里到底装了多少水老师是不问的,而此时这些“装水的瓶子”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有的瓶口斜在那里,有的倒在地上,有的连瓶塞都没有打开。教师首先要了解这一只只“瓶子”的状况,想方法把斜着的、倒着的扶正,瓶塞没打开的打开瓶塞,然后再让水准确无误地流进“瓶子”里,这才真正的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不研究学生是不行的。

以上就是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