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腊月二十三
老灶爷爷要上天
曹斌锋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传统的“小年”,也是进入春节的重要标志。这一天,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灶王爷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民间传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主家一年功过,而上天凭其所奏,以降祸福于其家。灶王代表“火神”,火是人类思想的进化,人类为了祭祀发明了火,火象征着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对自然的热爱。因此不论贫富,家家户户都要在二十三日夜主家要烧香“送灶”,一家老少向灶王爷的画像跪拜叩头,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各地方祭灶的礼仪大体相同,腊月二十三傍晚,各家将供品放在灶神牌位下,准备好纸马和清水与炒豆做成的“马料”,让灶神骑上吃饱草料的“神马”上天“述职”。然后燃放爆竹,将旧灶神像及两侧“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联语和纸马、马料焚烧,意为送灶上天了。后来,人们期望灶神将人间冷暖反映给玉皇大帝,上天能够降下风调雨顺,便发明了灶糖,并认为这样可以让灶神的嘴变甜,汇报工作时“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以赢得“天降吉祥”。从这一天起,在外的人要赶回家,在家的人要置办年货。现代人工作节奏快了,生活条件好了,他们是如何为春节做准备呢?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年的序曲。关于灶王爷的来历,民间传说中有很多版本。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静观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就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善恶情况。等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所以按老理,人们在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并把又黏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关于为什么要献糖瓜给灶王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人们想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在天庭说人间的坏话;另一种说法是,灶王爷马上要上天汇报工作了,临走前给灶王爷敬献香甜的糖瓜是“贿赂”他,让他上天多给人间说点好话,来年生活会更幸福。而民间流传最广的则那位姓张的负心汉的故事。传说,早年有位浪荡公子,名叫张云芳,他先后娶了两位夫人,一个叫郭丁香,一个叫李海棠。郭丁香浓发过膝,勤劳贤惠;李海棠则是游手好闲,常在丈夫跟前说郭丁香的坏话。有一天,郭丁香做面条,不慎将一根长发掉于面条中。吃面条时,恰巧又让张云芳吃出来。在李海棠的唆使下,张云芳借此把郭丁香休出了门。郭丁香无奈,嫁给了一个砍柴的。她勤俭持家,日子过得还挺顺畅。郭丁香走后,李海棠更加肆无忌惮,吃喝赌抽,加上张云芳的挥霍无度,家境很快没落。后来,李海棠竟偷偷跟着情夫跑了。祸不单行,张云芳的家又被一场大火烧了个精光,他也双目失明,只得沿街乞讨。这年的腊月二十三,穷困潦倒的张云芳要饭来到郭丁香家门前,口中言到:“大娘,行行好,给口吃的吧!”郭丁香一眼就认出是前夫张云芳。见此情状,急忙把他让进屋内。郭丁香给他端上一杯茶,张云芳连声说:“多谢大娘,多谢大娘,你心眼好,一定能长寿!”郭丁香一阵心酸。一日夫妻百日恩,张云芳最愿吃她做的面条,于是就给他做面条吃。和面时,郭丁香故意拽下自己的一根头发,夹在面条中。面条煮好,张云芳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忽然他觉得嘴中有一根头发,往外拽,越拉越长,足有三尺多。张云芳放下碗,手里理着头发说:“这根头发三尺半,我妻头发三尺三。”郭丁香说:“你听信谗言把妻忘,妻在眼前叫大娘。”张云芳一下明白了,眼前这位做面条的竟是郭丁香!他羞愧难言,一头撞死在锅台角上。郭丁香十分痛心,掩埋了张云芳后,给他画了一张像,以示纪念。可这画像贴哪儿呢?贴到明处怕丈夫知道隐情,只好把他贴于门后灶旁。到了腊月二十三,人们都忙着清扫卫生,丁香便将画像揭下,暂避人眼。到除夕前,家里诸事完备,丁香又把画像贴回原处。久而久之,此事终被丁香的丈夫发现,追问是何人。丁香随机应变,答道:“家有家神,地有地神,这灶边的当然就是灶神。咱家这几年运气好,全托他的福啊!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上天控告有罪的人,言说天下好事,回来时带钱财给善良的人。”丁香的丈夫信以为真。此事传出后,人们有样学样,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学着丁香祭起灶来。传至后世,郭丁香和李海棠就被人们尊为“灶神奶奶”,张云芳就被尊为“灶神爷”,腊月二十三就被定为辞灶日。到了这天,百姓们都要把旧的灶神画像请下来抹上糖,意为给灶神甜甜嘴,让他“上天言好事”。傍晚时分,就把它烧掉,称之为“送灶王爷上西天”,年三十时再换上一张新的灶神。在民间,人们还把这段故事编成戏剧,广为演出,剧名叫《休丁香》。
再说祭灶,是民间在腊月份过的第二个重要节日,它相比第一个腊八节,其隆重程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关于灶神的由来,我们首先看看正史的说法。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就是说:国王为天下百姓规定有七个受祭祀的神,其中之一是灶神,一般平头百姓家设立一个受祭祀的神,或者是门神、或者是灶神。可见自先秦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崇拜灶神。据传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日久出了名,方圆百里千里的人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里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
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例如古代影响很大的“祭灶糖”,据说是用来粘住灶王爷的嘴,一说甜他的嘴,让他只说好话,不说坏话,即多报喜,少报忧;成武称为“涂神口”。祭灶一般是在二十三晚间进行。是时,首先是摆上祭灶糖、果品、一碗汤面或扁食(水饺),然后烧香嗑头,把旧灶神像请(揭)下来,和预先用秫桔篦编扎的马放在一起烧掉,这就是送灶王爷上天了。烧时要加一些谷草和杂粮,好给灶王爷喂马。有的把新灶王像当时贴上,有的则到除夕再贴,所以对联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的词句。有的地方,祭祀之后,还要举行欢送仪式。一家人跪在灶王像前,一边嗑头一边烧旧灶王像,同时老年人念念有词:“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都带来。”那些迫切需要生儿育女的则念道:“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上带个小子来。”至此,祭祀仪式全部结束。现在城乡祭灶习俗依然存在,但仪式和祭品早已不如当年繁复丰盛了。如果说“腊八节”是春节的前奏,那么,祭灶则是揭开了热热闹闹过大年的序幕。在这一天,扫尘也是人们必做的功课之一。所谓扫尘就是在家里搞一搞大扫除,清扫尘埃,洗抹家居,老百姓称之为“扫尘”“掸尘”“扫屋”。勤劳的主妇们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