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师支玉恒《匆匆》教学实录(下)

(2010-03-25 17:54:46)
标签:

全国

著名

小学

语文特级教师

支玉恒

《匆匆》

教学实录

(二)

杂谈

分类: 名校名师

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师支玉恒《匆匆》教学实录(下)

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师支玉恒《匆匆》教学实录(下)

曹斌锋  辑录

师:压根就没有觉醒是吗?嗯,你说。

生:他在后悔以前虚度时光的日子,但是呢,他却没有觉悟到,他现在也在虚度时光。

师:后悔以前,但是现在仍然没有觉悟,他们都说得对不对?

师:你认为有点道理,再听听他的,看他的有没有道理。

生:我认为她这一句话听到的是,时间过得很快,每天都是这样过去了。

生:还有,时间是无情物,不管你怎样叹息,怎样埋怨,它不会停下来。

师:时间是无情物,你不理它它就不理你,对不对。再回过头来说,时间又是有情物,它钟情于那喜欢他的人。对不对?

生:对。

师:还有谁有特殊的倾听,说出来不特殊可不行啊。

生(读):“我不知道……空虚了。”

师:听出什么来了,特殊的,人家刚才说的,听出来了没?

生:从“但我的手却似乎渐渐空虚了”说明作者慢慢地变得不勤奋,从开始到现在,手上都没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师:他的这种倾听特殊吗?

生:不特殊。

师:跟大家说的一样,说的是对的,但并不特殊。坐下,我这会要听一个特殊的,别人都没听出来的,刚才都没说过的。(你行吗)

生:可以,

师:咱们可要讲个条件,因为你占用了同学们的时间,如果表达不出特殊的感受,我要刮你鼻子,如果大家承认你的感受,的确像那位同学一样有点特殊,你刮我的鼻子。

(生笑)

师:愿意冒这个刮鼻子的风险吗?

生:愿意。

师:挺有自信

生:“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痕迹呢?”

师:大家听出了特殊的声音没有。

生:没有。

师:同学们说让我刮你鼻子,好,等一会,有人支持你。

生:我听出来了,因为这句话是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被薄雾燕融了,过去的日子是不可挽留的,但是我希望作者能够把握现在。《昨日》诗里面有一句话说,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毁今朝。我希望作者也不要再后悔了,好好地把握今天,干一番辉煌的事业。你说的不是作者告诉你的,而是你希望作者怎么样,听错了。

好,你最能听出特殊的味道来,我听听这位听出什么来了。

生:我听出这句话跟前面说的那些话没有什么特殊的。

师:他没说出什么特殊的,你也没听出什么特殊的来,好的。

师:有没有听出来,你再来谈吧。

生:首先,作者说“……如轻烟,……蒸融着”这就说明着,作者在他20年前没有什么作为,“我留着些……我何曾……痕迹”这就说明作者对自己的悔恨,但是立志要在以后的人生中有一番辉煌的事业。

师:特殊不特殊?

生:不特殊。

师:特殊,说实在的,你们都认为作者虚度年华了一生,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说还没有觉醒,他说还没有觉悟,人家听出来了,作者觉醒了,觉悟了,而对过去不仅仅是一种遗憾,还有自责,还有醒悟,他要没有醒悟,没有认识到时间的珍贵,他会写这篇文章吗?

生:不会。

师:所以,你们都没说的,他说出来了,应该算是什么呀?

生:特殊的。

师:那你刮我鼻子吧!

生:学习就是重在参与,我们都讨论了,就不必要刮了。

师:他不想刮我鼻子,找了一个理由。好了,大家很会听作者跟你低低的诉说,这实际上在和作者做什么呀?

生:交流。

师: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流,要交流就没有来还没有去,你们刚才光在向作者索取了,光在听作者对你讲什么了,你们还没有对作者说些什么?是吧?所以下面咱们还要用心灵去——

生:倾听

师:每人拿出一只笔来,你可能有千言万语要向作者倾诉,但是我只要你最想说的那一句话,写在书的空白处,你要能写出一两句格言警句来,那太棒了,句子要精彩一些,就一句,开始写,你向作者倾诉什么,倾诉你的心灵。

(生写)

师:请你首先来向作者倾诉,要带着感情倾诉

生:我想对作者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师:你捡了一句,造了一句我们古代流传的格言,可以,写在黑板上。

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师:谁写的,就在后面打上括号署名。

生: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师:这样也是一种倾向,也是一种能力,写上去。

生: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师:一半是鲁迅的,一半是你自己的,但是读的太匆匆了,不要那么匆匆,再从头读起。

生(再读)

师:你不愿意自杀的话你就写上去。

生:白茵说过,最忙的人有最多的时间,你大概有点醒悟,就快点行动吧!好,写上去。

师:这段很好,你不写前半句,你只写后半段。

生:最忙的人就有充分的时间就挺好了,不要教训作者

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生:尽管你虚度了二十多年的时光,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只要你在以后的时间里珍惜更多的时间,可以把以前犯的错误都弥补过来。

师:如果作者是个博士的话,你就是博导。写上去。

生:你的时间走了不少,但余下的时间足以让你完成那未了的心愿。

生:时间不会宽恕你,把握住它就等于把握住了金子。

师:有点太冷酷了,你改一改行吗?不要写“时间不会宽恕你”,一会再看。

生:时间是遮掩不住的,只能挽补流失的时光。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会流出来。

师:是你编的还是哪儿找的?

生:是听鲁迅说的。

师:比我读的书还多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少年。

生: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

生:要知道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往往流逝在生活的角落之间。

师:谁有特殊的,跟别人都不一样的,这就是创造性的。

生:回想碌碌无为的从前,不如展望辉煌的未来。

师:谁还有特殊的,好,请“切勿忘我”。

生:能干大事业的人,不会因为时间的飞逝而掩面叹息,要珍惜今天的时间,挽回以前的过错。

师:把忘记改为挽回。

师:改了没有。(前面的一个同学在修改)

生:时间不会停留,把握它就等于把握住了金子。

师:好,还有很多,时间不够了,让他们继续写,拿起书来,我们再把第二段读一读好吗?拿起书来,集中精神。(齐读第二段)

师:好了,大家抬头,看着黑板上心灵的倾诉是谁的,谁读,然后很自豪地把自己的名字读出来。

(生逐一读,许看云读了三句)

生接着读

(师相机点评)

师:同学真精神!

师:同学们真可爱!

师:谁敢举手?

师:请告诉大家今天上课的题目是什么?

师:还有谁想举手?

师请学生写课题。

一、读题、解题。匆匆是什么意思?(急急忙忙)

二、简介朱自清。散文家。

什么是散文?(循循善诱)

师:你们读出了一个故事了?一片景色?一个人物?这就奇怪了。我们学过的都是写人的,写景的。那写什么的?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教师巡视。齐读。

2.指读。

师:读的好,谁有自信,告诉我你是全班最好的。

生1;读第2段。

师:请你推荐一位。

生2接读。

师:请你推荐一位全班胆子最小的。

生3:读。

师:我不相信你是最胆小的。

生4:读(不是很熟,但老师的话语充满鼓励)

师:只要你在读的时候……(更是教给了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老师把话筒递到谁,就谁读。

轮流。老师相机指到。

3、评读。

师:有一些缺点,想不想老师指出来的。你们都用“口”读的,刚才老师说了,散文家是用心写出来了,那么我们就应该用心读。板书:用心灵诵读。学生读板书。

师:用心读,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心写的,应该用新心去读。用心灵去读的,还要多走一些路。要在你的心里走一圈。老师请了一个老师读,你想不想听。(提出阅读的要求,更提出了听的要求,用心听)

4、赏读。思考,她带着什么情感?学生闭着眼睛听。

师:陶醉了吧。生:懊悔!

生:感到愧疚。

生;对年轻人的希望。(板书)

生:对生命有限的无奈。

生;对生命的珍惜。

师;你们听出了对过去流失岁月的惋惜,你们听出了怎样的语调?

生:语调中有种淡淡忧伤。

生:哀伤。

师;对,一种感叹。

师:这就是读出了思想感情,我们一听就听出了。可老师很粗心。她漏掉了2、8段。

谁来读?

生读

师:这位同学很会读课文,真好,但朗读的声音不是越响越好,不要太满,太亮,太实,要读的空灵一点。

(师打断了,进行朗读技巧的传授,非常精彩!,学生的表现也很精彩)学生继续读。

师:让大家听见。“八千……“这种惋惜之情就读出了。学生继续读。

师;在读的时候,还可以用眼神。

师:“在默默里算着,……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泪潸潸”你们读出了时间的流逝,读出了无影无踪啊。生齐读,再指读。

师:你为什么把“头涔涔”读重音。“头涔涔”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紧张?(词语的解释),朱先生为什么紧张?师;你读了几遍?

生读,或背。“在……泪潸潸”。师:你读过几次?能背一背么?

生背

读“燕子去了……哪里呢?”师:第一段谁来读?生读。

师:燕子去了会回来,你干吗的读这么哀伤?

生1;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师;看到花开,鸟鸣,想到时间一去不复返。很好!

生2读

师:高兴的事情就读的很高兴,整个句子读下来,你有什么感觉?(老师范读)

师: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说)

师;强烈的反差,对比出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啊!

生齐读。

师:非常好!

指读第三段。师:他充满感叹。学生继续读。

师:太阳读的快点,不是就可以感受时间的飞速了么?学生继续读。

(边读边指导)

师:谢谢,读的非常好!

齐读“洗手的时候……”师:写的多好,写了整整一天。时间在你洗手的时候,流走了,在你吃饭的时候流走了,在发呆的时候流走了!生:我们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就流走了。

师:在不知不觉中不知去向了。看看,还有哪些句子也有关联。

生:“八千多个日子了……”师:对啊!你在玩游戏的时候,时间溜走了;你的爸爸妈妈在搓麻将,时间从排桌上溜走了。多少人在糟蹋时间啊!指读。一起来读!

师:凝然的双眼是什么样的双眼。

生:发呆的样子。

师:正确!

师:谁来读作者笔墨最重的一段,谁来读。指读。

生:读。

师:我们来读“过去的日子……蒸笼了”

生:齐读。

师:读到这里,你觉得作者觉醒了么?谁来读?把觉醒读出来。

生2:再读。

师:作者为什么要说两次“痕迹”呢?

生3回答略。

师:游丝是怎样的痕迹?

生:蜘蛛网一样的痕迹。

师:这是他在自责,严厉的自责。

生4再读。

师:非常沉痛的自责自己。

一起读

师:我赤裸裸的来,大家都懂,那我赤裸裸的离开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理解。

生:没有为国家做贡献。

生;没有留下游丝样的痕迹。

师:对!他在写这片文章的时候是23岁。他留下了这优美的篇章。11、12年以后,你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么?每一个人都要留下痕迹。明白么?

生:齐读。“我赤裸裸……走一遭”师;说了半天,朱先生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生:珍惜时间

生:为社会留下一笔。

生:利用时间

师:没有其他的意思么?他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没有深沉的意思么?仅仅是留下“珍惜时间”四个字么?师:请跟读,“我赤裸裸来到……”师:就是因为“珍惜时间“生:要留下什么。生:……人生的道理。师:是啊,是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价值的感悟。明白了么?带着这种感悟来读最后一段。

师:但还不不够。师板:用心灵倾诉。

生读用心灵倾诉

生写读后感。

师:要简简单单,干干净净,精精彩彩,用上格言警句。我们也能创作我们的格言。

生:生写。

生交流:珍惜时间就是生命。

人生要留下痕迹,时间就像泼出去的水,一去不复返。

生命一去副换,你要让声民更有意义。

生命如一杯水,你是喝了它,还是倒了它。

人生,只要努力了,就不会懊悔。

黑法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啊。

时间在游戏中飞速,在学习的一瞬间定格。

我真希望让那些浪费生命的人,把时间给我吧。

生命如一支笔,你是想写上辉煌,还是放下笔。

请不要说时间有限,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啊。

时间如流水,你是在水里养花,养鱼,养草,还是白白让它流走。……时间是个苹果,有的人品尝他的美味,有人却白白将它丢弃。

听支玉恒《匆匆》一课有感

    古人曰:与君一夜语,胜读十年书。2006年5月2日下午,我在兰州军区体育馆礼堂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甘肃省语文课改研讨会”上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讲的《匆匆》一课,对古人的这句话感悟更深了。虽然仅仅是听君一堂课,但未必不胜读十年书。
   支老师在课堂上抓住了三个环节: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其间,支老师在反复的示范后,又在肢体语言的暗示下,一个姓周的女同学在诵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时,其将轻重、缓急、高低、虚实处理得恰如其分,引起台下听课教师雷鸣般的掌声。最后,学生在用心灵倾诉的时候,一句句脍炙人口的所谓格言警句让人耳目一新:“只要你抓住时间,你就会变得伟大”、“虚度时间是敲给生命的警钟”、“抓住今天的分分秒秒,明天你就会更美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些可见,支老师对课标的领悟是何等的精到。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用心灵诵读,融入角色,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会受到情感熏陶,会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支老师指导学生诵读,特别要求学生用心灵去诵读,去倾听,去倾诉的阅读教学方法,真正使感悟——在诵读中突现。我效之亦受益匪浅。我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去接收课改的新理念,去解读课改的新理念,去实践课改的新理念,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文法,努力融进课改的洪流,在课改这个大平台上尽展风流,为课改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简简单单教语文,平平实实更有歌。这是许多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匆匆》示范课后的深切感受。支老师的课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演练,没有精美课件的渲染衬托,更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问答,他只是凭借引导孩子反反复复地读——这一最“原始”、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便深深激起了全体业课孩子与听课教师们的心灵共振。

诱导孩子“用心灵去诵读”
  课始,为使学生充分感知文意,铺设读好文章的基础,支老师用了近20分钟的时间给孩子们创设出一个层次渐进的。
  “四读”课文的经历:自由放声诵读、随机指名接读、听录音赏读、再听录音学读。而如何引导孩子有感情地“用心灵去诵读”呢?请看以下教学片断:

生:(朗读,语速略显急促)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师:停一下,你这么读就读不出味儿来。“我——不—知道—”(边满怀深情地范读,边依据句读停顿做手势打节奏。)你读得太匆忙了。“我——不—知道—”(再范读)。
  生: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语速仍旧较快)师:忙!慢慢地,你听我读:“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范读后和蔼亲切地问)“行吗?慢慢读”。
  (生再读,较前有进步,但仍不理想。)师: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一句,一块儿学学这种味道。“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见该生迟迟不得要领,便再连续两次范读并引众生随读。)“能这样读吗?就这两句,谁来试试?”
  (指名读。该生读得声情并茂,台下听课教师一片掌声。大家齐读,效果渐好。)舍得多花时间、下大力气,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感知文意,循循善诱地点拨学生诵读文章,是支玉恒老师用实践凸现“以读为本”的具体诠释。透析以上教学片断,仅指导文中的一句话,支老师便运用范读、引读、伴读、对比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点拨引导学生,而且是反反复复、不厌其烦,使得朗读的指导过程清晰可见,朗读的指导成效令人赞叹。
  启迪孩子“用心灵去倾听”
  “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是目前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时的惯用启发语。然而在这节课上,支玉恒老师却没有这样处理:师:刚才大家已经读出文章的味道了,但光有读还不够,还得用心灵去倾听,你觉得课文哪一段给你的印象最深,哪一段给你的触动最大,你就用心地读哪一段,一边读一边想,想想作者跟你说了什么悄悄话?
  (生全神贯注地诵读)师:有没有听出点什么来?谁先来?请你来(指一名学生)。我不让你说,你从哪一段听出来,就读哪一段。大家听他读,看他听出来没有。
  (生有感情地诵读第四段)师(指另一名学生):你从他读的语感中,听出作者跟他说什么悄悄话了?
  生?我们应该把握住日子,不能让日子一天天地消失。
  师:你从哪一句听出来的?(生朗读第四段的最后一句)师:(走到先读的同学面前)他说得全吗?生:不全。师:谁还听出作者对他讲了些什么心里话:生朗读: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师:他说得对不对?生:对。师:把他们两人的回答加起来,这就是作者要告诉你的心里话,是吗?  (生点头。)以上教学设计,支老师可谓匠心独运:孩子毕竟是孩子,由于知识能力水平的局限,在更多的时候,虽然他们对文本能够产生较为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但如果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组织语言来表达出内心的感悟和体验,却也有些勉为其难。支老师深深懂得这一点,他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强迫”孩子谈体会说感受,而是巧妙地安排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如此处理像《匆匆》这样更多应靠意会而非言传去理解的文章,就显得非常合乎孩子们的理解水平和思维特点了。而且,支老师引导孩子倾听作者心声的路径名义上为听,实质上还是读。
  激励孩子“用心灵去倾诉”
  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毋庸讳言,以往的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过多地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而实行新课改以后,这种倾向有了很大改观。不过,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却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片面追求人文性,而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呢?请看支老师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片断:
  师:刚才大家从作者写在纸面上文字的字里行间,听出了好多作者跟你说的悄悄话,这就是和作者进行了心灵沟通。但这还不够,还要用心灵去倾诉,就是说把你的心里话告诉所有的人。每人只说一句,拿出笔来,写在书的空白处。
  (学生伏案写格言警句。)师:谁写完了,读给大家听?生:时间是宝贵的,时间就是我们生命的源泉。
  师:对,把“时间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改为“时间就是生命”。
  生:时间是宝贵的,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师:时间就是生命。生:时间是宝贵的,时间就是生命。师:这就是一句格言,请你把它写在黑板上,写完了画上括号,写上你的名字,这就是你的作品。
  (每当学生说完一句,支老师就读给大家听,或让孩子大声朗读,然后写到黑板上。)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在反复读文中,孩子们与作者的心灵一次次碰撞和对接后,必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启发,必定会有很多心里话。支老师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孩子们把这些心里话“倾诉”出来。在一遍遍的修正中,孩子们的文字表达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孩子们的惜时观念得到了强化,这不正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极好例证吗?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绽放异彩。支老师的这一设计让我们一线教师进一步理性地明确了课改的新理念。
  “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这是支玉恒整堂课的设计思路,它着眼整体、思路清晰、依次渐进。纵观支老师的整堂课,轻预设、重生成,教法简单却极其富有实效。尤其是他在整整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始终热情洋溢,面带可亲的笑容,一直伴随着孩子们的读书声,挥动右手,打着起伏有致的节奏,师生宛如共同演奏着一曲美妙的乐章。

三   

    支玉恒老师的《匆匆》一课的整个教学过程给人一个突出的感受:美。一种不知不觉的美,一种不露声色的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这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美的欣赏。这种“不露痕迹”的教学,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境界,一种让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境界。
  一、慈祥而又严肃的笑容
  整堂课,支老师始终面带微笑,时而慈祥,时而严肃。
  1.出奇的课前介绍
  全班同学起立,师生问好后,同学们准备坐下,支老师却说:同学们真可爱!有的同学顺这前面的问回答:老师真可爱!支老师笑了,在同学中走了一圈说:“我已经六十多岁的人了,还能用可爱吗?”这时的支老师精神矍铄,步履矫健,面容慈祥,学生立即改口:支老师,真精神!
  支老师用他的肢体语言,不仅马上把听课的老师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
  2.不是结尾的结尾
  这节课上完了,支老师问:你们觉得支老师上得怎么样?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回答:上得非常好!支老师脸色变得严肃:其实你们自己的老师教得比我更好,只是经常听,习惯了而已。所以老师有个小小的请求:你们平时应该更认真地跟你们的老师学习。那么朴实的话语,那么真切的语言,寥寥数语,把学生与任课教师的心贴得更紧了。
  二、幽默风趣的语言
  在放录音朗读时,由于电脑的故障,耽搁了一两分钟,支老师没有让学生枯燥地等待,而是用他幽默的语言告诉同学们一个道理:好事多磨。潜移默化的教育多有效啊。
  班上有一位相貌出众、声音悦耳、头脑灵活的班长,我敢肯定支老师从一开始上课,从喊“起立”、“坐下”那一刻起,就注意到了这位超群的学生。支老师给他冠名“赵忠祥”,再恰当不过了。也许,这位学生一生都会记得这位老师,记得支老师曾经给他的鼓励,并努力向赵忠祥这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靠近,并以此作为毕生的奋斗目标。
  三、机智、巧妙的设计
  1.追问
  一位学生起来谈感受,说:面对时间,有两种人,一种是远远超过时间的人,一种是被时间远远抛在后面的人。支老师问:那你属于哪种人?学生答:我是正努力追赶时间的人。多么及时的追问,多么恰当的回答,全场三千多名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2.仿写
  教《匆匆》这课,一般的做法是让学生搜集大量的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在课上朗读一遍。支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让学生仿写名人名言,实在写不出的,也可抄别人的,但要写上别人的姓名。这种教学不落俗套,独树一帜,令人叫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