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少数民族文艺的繁荣发展”考察报道
矮寨小学苗鼓声声
本报记者 谢颖
(原载《人民政协报》2016-05-21期02版)
苗鼓是湘西苗族一门古老的艺术。苗家人爱鼓,苗族鼓声高亢、鼓舞健朗,它传递着苗家人的喜怒哀乐。5月18日,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少数民族文艺的繁荣发展”考察组来到湘西吉首市矮寨镇,这里处处都有苗鼓的元素。
“咚
咚咚———”,跳跃、旋转、击打,一气呵成,几十位身着红衣的孩子精气神儿十足,动作整齐划一,一套苗鼓舞颇有气势,看得委员们连连鼓掌,这是矮寨镇民族
完小校园里的一幕。“苗鼓令人印象深刻,湘西有这样一片丰厚的文化沃土,有这么好的文化,不可复制,人们有责任挖掘保护。”全国政协委员梁骧称赞道。
矮寨小学99%的孩子都是苗族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3%。与一般小学不一样的是,校园里沿着绿化带有多条长长的木板墙,墙上均匀地画着鼓面
图案。这是因为,矮寨小学把经典的民族民间艺术引进校园,如苗鼓、苗歌、舞狮、唢呐等,苗鼓走进课堂,孩子们每周都有一定的时间来学习苗鼓。由于鼓的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学校制作出这些鼓版,学生们平时可以模拟“鼓”面练习。木板上的鼓面大多已经褪色,可以见证孩子们对这门古老艺术的投入,而苗鼓也仿佛在他们身上迸发出青春灿烂的活力。
“民族世代繁衍生息,文化相伴相生,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可是现在年轻人对自己民族传统习俗艺术的兴趣到底有多大?”全国政协委员才让对少数民族文艺传承发展中“人”的问题极为关注。的确,少数民族文艺历史悠久,是“活”
的艺术,它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全国政协委员艾克拜尔·米吉提说,“看了矮寨小学的苗鼓很受鼓舞,这是为少数民族文艺找到新的传承方式的积极尝试。”全
国政协委员田青也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传给下一代,可以让人民的遗产在人民中传承,这也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应该致力的方向。
除了专门练习,矮寨小学还把苗族鼓舞引入课间操,创编了一套《矮寨小学苗鼓操》,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感受到自己民族的文化。乍一看,这套苗鼓操好似普通的广
播体操,实际上它包含了丰富的苗鼓技艺,孩子像做课间操一样做苗鼓操,自然而然间打下了良好的苗鼓基础。“我是苗族的,虽然离开家乡几十年了,但苗话我不
会忘,不会生疏。把鼓舞融入课间操,会做操就会打鼓,孩子们不会因为以后长大了从事其他的职业把苗鼓忘记,将来要传承就没有问题。”考察组组长、全国政协
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王正福非常喜欢苗鼓操这种传承方式,因为这是“融入到根脉里去的,不会轻易改变。”
“从娃娃抓起,民族艺术的传承才有希望。”正如湘西州政协主席龙德忠所说,一颗颗茁壮的苗鼓艺术“种子”正在孕育生长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