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化进程关键是化人,化管理者

(2015-07-22 23:03:59)
标签:

管理者

流动人口

接合部

农民

城市化进程

分类: 言论
                     城市化进程关键是化人,化管理者


艾克拜尔·米吉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原主编:

首先非常感谢人民政协报邀请我过来,也感谢朝阳区教委、南磨房乡政府组织的这个活动,我作为一个作家,非常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非常接地气。

我近年以来一直关注农村和城乡接合部,前些天我去了美国洛杉矶,看了克莱蒙小城的后现代农业;国内的广东、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新疆等地的农村我走了一圈,马上又要去广东再看一下。我们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在新常态下,我以为以后真正的动力在农村和城乡接合部,因为城市建设已经到了极致。今后的发展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关键看怎么破这个题

今天听了南磨房乡关于社区教育的介绍很受启发。在城乡接合部人可以分这么几类,一个是传统的城郊农民,第二个是传统的城郊农村管理者,第三个是现在日益增加的流动人口。十来年前,当时回龙观是个热点,我也关注过,当时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关于回龙观问题提过八个提案。我当时就提出不要以管理农民的方式管理市民。当时大量的市民到那里购房去住了,但因为管理方式没跟上,所以那时的回龙观成了一个死城、睡城,居民只有晚上在那儿,白天不在那儿,社区教育更是一个奢谈。我的系列提案提出后,得到昌平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回龙观开现场会,问题后来得到了解决。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城乡接合部管理者的观念怎样从传统的命令式、强制性管理农民,转变为服务于已经市民化的农民,给予他们更多人文关怀的服务。在这里从社区教育的实施,我看到了南磨房乡的管理者转变了管理方式,但是其他方面是不是跟进了,因为我没有考察所以没有发言权。但这是一个通病,城市在拓展以后,大家由于拆迁、离退休等因素,不同背景的人在到城乡结合部生活,他们带来了新的需求。他们新的需求得到满足了吗,解决了吗?还是继续在以过去简单的命令方式解决?现在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已经融入城市,农民已经变为市民,还有从城市中心地带拆迁或购房搬出来的市民,另外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对他们的管理,不能继续简单粗暴,要多一点民主、人文、温柔的东西。所以,城市化进程中,化人首先应该化管理者。

第二点是城郊的农民,过去出门就可以摘一个青椒或拔一根葱炒菜,现在不可能,你也得到集市上去买。我看到过,在一个农村,搬进楼房的农民在阳台上养猪、养鸡,他好像日子过得也不惬意。原来门口的菜摘进来就能吃,现在还要到菜市场去买,住进楼房的同时,生活成本就上去了,而且便利失去了,肯定不愉快。这个不愉快怎么解决,这是个双向的问题,一是社会的发育程度,二是农民自身的脱胎换骨程度。但是中国有一句老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就要靠几代人的教化,这是社区教育今后要承载的职责。因为人一旦心里有了郁结,就会产生不满,看着某些人的脸就不顺,想说些气话,实际上这是对社会不满的一种发泄,有的甚至是动手、动刀了,紧接着变成了刑事案件。所以,怎么样让农民转化成市民,这是化人的第二个节点。

    第三个节点是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多种多样的,北京的交通我一直关注了二十多年了,其实一个根本的环节是人的因素,因为每年有几百万的农民工在流动。一些农民工原来住在云贵高原,家门口的公路就是最大的平地,除了公路就是陡坡,人和狗都在公路上跑,想在那儿晒谷子就晒,所以没有红绿灯和路权意识。到了北京,带着原来的乡土习惯,想穿行马路就穿行,甚至翻越马路中央的隔离栅栏。在北京待了两三年,有了红绿灯意识,搞明白交通规则后又回去了,又来一拨新的农民工。所以,北京永远是一个教育的摇篮。因此,我们对第三个流动人口群体的教育更为重要。今天到你们这儿看到了这些,也看到了这些节点,对我自己来讲是一个收获。在此,向你们表示致敬,谢谢。


(相关内容见《人民政协报》2015年7月15日教育周刊版“社区教育重在‘化人’”综合报道,本活动为2015年7月8日举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