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品德高尚的人增进友谊——评艾克拜尔·米吉提小小说《前三门四号楼》

(2015-02-06 01:04:08)
标签:

小说

门镜

小小说

分类垃圾箱

小青年

分类: 链接

与品德高尚的人增进友谊

——评艾克拜尔·米吉提小小说《前三门四号楼》

 

作者:文世奎 (汉族) 版面:第B3版制作:韦明芳 时间:2013-10-18

 

       艾克拜尔·米吉提,是一位优秀的文化管理人才,他为党和政府、为社会、为群众作出了贡献。以他为首的《中国作家》杂志,分为三个版本,文学版、纪实版、影视版,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在创作方面,他是一个多面手,他的散文、评论、小说等作品,质量非常高,深受读者和专家的好评。他的小小说,以小见大,寓教于乐,记录普通人的生存现状,发掘普通人的存在价值;揭露现实的阴暗角落,在充分反映现实中体现出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追求。最近,他创作的小小说《前三门四号楼》具有一定的特色,堪称一绝。
       中国文学,历来都重视它的“教化”功用。赵树理曾经说过:“说老实话:要不是为了劝人,我们的小说就可以不写。”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艾克拜尔·米吉提的心中装着宇宙苍生,字里行间洋溢着真善美,毫不掩饰地揭露假恶丑,用作品鼓舞大众前进,激发出人们内心世界的美好的人性光辉。国内外许多伟大作家,他们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活动都是为了社会、为了人生,他们永远追随着时代,把握着时代的精神脉搏,把新时代的动荡、痛苦、欢乐、希望最广泛地系于一身,浓缩在多姿多彩的文学世界里,努力将自己推进到时代的最前沿,努力做时代的瞭望者和引导者。艾克拜尔·米吉提就是这样一位深受读者喜爱的、具有突出的代表性的优秀作家。
       从《前三门四号楼》可以发现,选材的角度很小。作者取材于自己身边的现实生活以及各色人等,用敏锐的目光挖掘并表现平凡小事,注重对普通人生的世俗观照与理性把握,写出读者熟悉的亲切的人和事,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轻松愉悦的语境中揭示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从而开掘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小说中的他,居住在建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居民楼,“根据当时的条件设计,房间颇为局促,厨房、厕所、客厅都是小到几乎微型了。所以,现在很多老邻居房改后纷纷将这老房出售或出租,退往更广阔的四环、五环外的宽宅去了。”“但是,那些邻居们出售出租的老房,进来很多生面孔,操着各地的口音,有些人还颇为气宇轩昂,这让他内心隐隐地有些不爽。”他在门口置了一个废纸篓,他已养成一个习惯,每天早晨上班出门时,要把门口废纸篓里的那点垃圾装袋带下去,扔进分类垃圾箱。就因为这个废纸篓,演绎出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小说就这样从平实的语言层面切入,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人物出场的环境,然后由形象层面有意无意地推出意蕴层面,再由意蕴层面生发出意味深长的艺术效应,短短的篇幅里突出了几个内在相连的层面,把文学文本的艺术内涵表现得风声水起。让他心里添堵的是,一个小青年把自己的垃圾扔进他的废纸篓里,让他感动的是一个外国客人,帮助他把垃圾扔进垃圾箱。小说中,通过对垃圾的处理,把人物与人物联系起来,截取了人们普通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生活与艺术高度地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与灵活把握。
       小说中,对比手法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一是“明比”,小说中的小青年增加了他的工作量,把自己的垃圾转嫁给“他”,而外国客人,把不属于自己的垃圾收集起来放进垃圾箱。两种不同的行为,让人产生了心灵震撼,形成情感的冲击力,从而在艺术上突出了主题。二是“暗比”,在小说中,不是很明显的比较,但是,细心的读者,还是能够发现其中的妙处。“在他的视线里出现了一个年轻人,衣着时尚,从头上的棒球帽,到脚上的运动鞋,都画着一个显眼的对勾,而且一身洁白,看着都让人养眼,那张娃娃脸,更是让人看着舒心。他觉得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幸福,他为这样的年轻人心底涌动着暖流,他惬意极了,甚至有点陶醉……”文风突然一转,“他完全没有意识到的一个举动将他从几近于沉醉状态中唤醒,他刚才全然没有注意到年轻人手上提溜着的黑塑料袋,在经过他门口的那一霎那,年轻人十分熟练地将黑塑料袋丢进了他家的废纸篓。”外表道貌岸然的青年,在幸福的生活里,内心却如此肮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内外的反差,截然不同。作者讽刺的用意令人产生共鸣。在此,小说中的“暗比”,使得读者眼前一亮,可谓令人叫绝的细节描写。“明比”和“暗比”,体现出了作者的高超的表达技巧。
       小说中,构思精巧,体现出了作者艺术上宝贵的创新精神。 时空情境是供故事展开和人物活动的平台。小说文本中,对现实时空进行审美反映,比较巧妙地建造出了时空情境。为了找到那个把垃圾扔进废纸篓的“犯罪分子”,“他决定,每天再早起一点,然后把门镜打开,守在门后窥望过道。”偷窥,往往是人们最喜好的事情。在这里,他利用门镜,确实是他的一个聪明的举措。门镜,同时,也好像是一面特殊的镜子,能够照出人们的真实面目。小青年就是在门镜面前暴露了自己丑态百出的一面,也是在门镜面前,他找到了那个做好人好事的外国客人。通过门镜,他发现了生活中的不同的人的真实表现,这个特殊的时空情境,巧就巧在往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突出了生活的趣味性,产生了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从而增强了文本的讽刺意味和揭露力度。  
       深刻性,也是这篇小说的一个优势。小说中,入口很小,没有写重大事件,也没有写具有纪念意义的特殊经历,却开掘得非常深。小说中的弦外之音,也若隐若现。作者用精短的表现手法展现人物和故事情节,凸现小小说的特有的亮点,通过内容挖掘深刻的内涵,挖掘生活中本质的艺术元素。前不久,报刊比较流行揭露中国游人到外国旅游乱扔垃圾的恶习,这是一个特殊的“中国病”,或许,这就是小说想要表现的一个内涵。从这个乱扔垃圾的恶习中,作者表现出了个别中国人所欠缺的一种高尚的品质,那就是缺乏主人翁意识的一个体现。外国客人不仅仅是帮助他扔垃圾,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了一种高尚的品质,而这种高尚的品质,与小说中的他也有相似之处。“扔进分类垃圾箱,他的快乐的一天才会从这一刻开始。”作者在这一句中,确实赋予了深刻的寓意。维护良好的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是每一个高尚的人必须养成的良好习惯。与高尚的人增进友谊,确实是一种让人感动的表现。由于有了共同的语言和行动,他和那个外国客人的双手互相真诚地握在一起,形成了永恒的定格。
       这篇小说,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范本,就是在和平年代,合理而恰到好处地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微型小说在文学艺术长河中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绝不低于《孔乙己》。读完小说,不由得人不感叹,小说的作者恰如鲁迅复出,好似欧·亨利再生。

 

(原载《贵州民族报》(20131018))

 

(小说《前三门四号楼》见本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