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叙故事书写的辉煌
——读《汶川故事——5.12大地震灾后重建诗报告》有感
(哈萨克族)艾克拜尔·米吉提
2008年的5月12日,已经刻入中国的历史。无论它以痛苦的方式、抑或是以一种分水岭的方式,人们的记忆已经无法摆脱、甚或是绕开这一天。应当说,梁平叙事长诗《汶川故事——5.12大地震灾后重建诗报告》(见《中国作家·文学》版2011年第5期)是对这一天带给我们的苦辣酸甜辛、百般滋味全景式描写的一部作品。这一天已经过去4年多光景,而梁平的这一诗作问世也有一年多时光,今天读来一切依然历历在目,令人怦然心动,热泪盈眶,却又感奋不已。
“撕裂的大地/记录了民族的悲伤与感动/我们不能选择灾害的到来/我们却能够选择面对灾害的姿态。”诗人就是这样用诗行向我们展现那一刻的。的确,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在撕裂了一方大地,吞噬了无数生命,倾覆了整城房屋,让众多的人无家可归,让那些无辜的人挤压在废墟的黑暗中企盼光明时,伟大的中华民族从最初的痛苦和错愕中苏醒过来,毅然决然选择了面对灾害的姿态。从共和国的最高领导到普通百姓乃至三岁的儿童,都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表达面对灾害的姿态。人心空前凝聚,举国之力投向这片被灾难蹂躏的土地。诗人正是忠实记录了在灾难发生瞬间迸发出来的一个民族伟大精神。“一个最简易的话筒/向全世界发出振聋发聩的强音/任何困难也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一个总理和普通百姓一样/流泪了/一条大河奔腾而来/抚慰这里的每一处伤痛”。“水路留痕/岷江定格/这里所有站立的都坍塌了/第一个站起那双满是伤痕的手/在废墟里插上五星红旗!”
最初的灾难过去了,但余震依然肆虐,交通堵塞,通讯中断,生活秩序被彻底打乱。但是,人们心境坦然。因为“地面也是迷彩的汪洋/志愿者的汪洋/白衣天使的汪洋……”民工为灾民腾出自己的工棚床位,青年人送去自己的情侣帐篷,医生不知道孩子和孩子的父亲在那里,“通信瘫痪了/没有瘫痪的是她的岗位”。“一个女警官在众目睽睽之下/解开自己的警服/袒露雪白的乳房……把一个个婴儿抱在了怀里/‘我就是你妈妈/紧贴我胸口/……这里有熟悉的妈妈的气息/这里有熟悉的妈妈的乳汁’”。“一个三岁的小孩/在无边的黑和无边的痛里/等到一片灿烂的迷彩/英雄们抱着他走向阳光/躺在担架上的孩子举起稚嫩的手/向那些英雄们行了一个军礼”,“当他举起右手时/几乎每一颗心都为之震撼!”“足以让群山肃立/举国敬仰/让每一个生命在大难面前体会从容/给中国一个永远的感动。”这是历史的瞬间画面,也是诗人以其诗性心智敏锐捕捉并饱含激情地描绘出那种排山倒海的力量。
当然,诗人的笔触越过灾区人们面对灾难,摆脱痛苦,疗慰心灵,重建生活,哺育新的生命的真实场景,十分自然地伸向灾后重建宏大画面,读来令人叹服。“援建/写就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快速度/最有创意/最富感染力的壮丽诗篇”。的确,诗人一再重复着一个“三”字:“三年的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三年一步,一个箭步跨越二十年梦想”;“仅仅三年/废墟上站起来一个新的四川/整个世界目睹了一个国家的行动”。这是一幕可歌可泣的历史新篇章,无数英雄来自四面八方,带着乡音在这里为着援建日夜奔波操劳,有些人甚至永远地倒在了建设工地上。但是,“灾后城乡整体格局全面提升和优化/在这块失血的土地上/物质与精神/一切都不是简单的恢复/而是承载梦想的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国家实力与社会模式的检验/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检验/政府与民心距离的检验/国家与人民情感的检验/梦飞起来/中华民族站在世界舞台上/舞蹈辉煌万千”。显然,历史的豪迈激发了诗人的豪情,“重温中国人民面对灾难的顽强与勇敢/分享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经验/这是十三亿人的共同经历和集体记忆/中国/为国际社会做出示范”。通过诗人的诗行,我们看到了灾后重建的壮丽场景和累累硕果,“所有的前行/一抬脚就是一日千里/所有的描绘/一落笔就日新月异”。感谢诗人,用他饱蘸激情之笔,为我们书写出历史的辉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