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译诗,诗更像诗
——《中国作家》第六期推出著名诗人雷抒雁今译《诗经·国风》
美文不可译,诗更难译,这似是公论。然而,古今中外的译者并不因此望而却步。一种崇高的精神在推动着他们。人类文明的脚步,因为翻译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畅达。可以说,翻译就是一座金桥,将不同文明的彼岸连接在一起。
关于诗的翻译,前苏联著名汉学家费德林曾在1986年的金山国际汉学家笔会上与笔者有过一次交流。费德林说,他曾经翻译李白的诗,每一句、每一个字译文绝对准确,但是,他自己读起来依然不像俄语诗句。于是,他将李白诗歌译稿送著名俄罗斯诗人阿赫玛托娃过目。阿赫玛托娃将诗文译稿略作改动后给他。他再阅读时,发现阿赫玛托娃并没有改动诗句的任何内容,而只是将他译文顺序作了诗化调整——合乎俄语诗韵,于是,李白的诗便灿然变为俄语诗行吟唱。
关于《诗经》,读者皆知,是我国诗歌之源。在白话文时代来临之前,读者均是以阅读原文汲取诗的滋养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或许就是那时的经验。在白话文时代来临、盛行近百年后,对于古代汉语的记忆似是留在了课堂,抑或渐行渐远。对于《诗经》精美的诗句,大多数人已近乎读不明白,由此望而却步,更由此变得生疏起来。最早感受到这一变迁的,恐怕是郭沫若先生。他的《离骚今译》便是一个例证。而今,著名诗人雷抒雁举四年光阴翻译出《诗经·国风今译》,更是一种创举。由诗人译诗,诗更像诗。显然,每一首译诗饱含着千古诗韵。相信读者会通过雷抒雁先生的笔端,细细品读穿越千年时光而来的精美诗句,并从内心深处为此唱和。
没有不朽的译著,只有不朽的原著。可以预想,翻译的脚步不会停息。我们期待着有更新更美的译本出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