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拒绝方式技巧反思用心生硬自信杂谈 |
分类: 成长点滴 |
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感到不满,或不允许孩子做某件事时,我们通常会对孩子发出拒绝的信号,“不许动,不能做、不能拿”等生硬的脱口词。但是,当你说出口时,你是否会发觉,一旁的孩子有些许变化,有些委屈、沮丧、失望,甚至受惊吓,转而用哭泣来回应。
“不”的拒绝方式,让孩子将要伸出的手缩了回来,欲欲一试的勇气一扫而光,于是,孩子在“不”的拒绝方式下,潜移默化般的变得有些畏缩、胆怯和畏惧。
今天发生的一件事使我真真切切地领悟到,不恰当的拒绝,对孩子会有多大影响。
这时,妞爸进屋,将孩子脱下的外套顺手挂在衣架上,无意间在丫头的口袋里掏出了一颗棒棒糖,丫头看着爸爸手里的糖,急了,赶忙去要。妞爸一伸手把糖举得老高,这大男人本来就大嗓门,一声“不许吃糖”的吆喝下,孩子似乎被吓到,瞬间,一张笑脸晴转阴,随之而来的是倾盆大雨,眼泪"哗哗哗"地往下流。
我坐一旁,旁观着这一大一小的举动。俗语说,旁观者清,觉得妞爸对孩子的拒绝方式有些不妥,说话太生硬了。又想,刚才要是我摸到糖,也会有相应的脱口词。瞬间我的感触很多,一下子涌出许多思想。
丫头已经长大了,有思想、有情感、会感受。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心平气和地和她讲道理,而不是用如此生硬的言语去教育。换位思考,生活中,假如有同事或朋友当面用生硬的言语一口回绝你,我们会有怎样的情绪,或许会沮丧一整天。
想到这后,我赶忙拿过妞爸手里的糖,用了个缓兵之计。拉过丫头,把糖放在她手心,丫头立刻破涕为笑,对我说:“妈妈,真的可以吃吗?”我回应道:“可以吃啊!但是吃糖的害处多多,牙痛时,妈妈可一点办法没有!”丫头先是嘴硬说:“没关系,我不怕!”于是,在给丫头梳头的时间里,我接着唠,爱吃糖的孩子不聪明,如果牙齿都蛀光了,就和老婆婆一样,什么好吃滴都咬不动。这妞还贫嘴,那我用牙龈咬,呵呵,居然贪吃到这份上,像个“傻妞”。丫头“哈哈哈”地笑了起来,愉快地谈话中,丫头把糖递给了我,“妈妈我不吃,你放在抽屉里,等有小朋友来家玩时,分给小朋友吃。”顷刻间,只想抱抱这丫头。
这段时间,我们总抱怨丫头爱哭,却没有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
记得有回,妞爸来电告之,丫头在幼儿园里发脾气,哭闹,不想回家。究其原因是:妞爸去接丫头放学时,正赶上丫头在画画,妞爸提了个建议,要求丫头把画中人物的眼睛画得同老师一样。丫头不肯,坚持自己的原则。整个过程看似很平常,为什么丫头会哭闹呢?回家问丫头后才知道,爸爸说:“这个眼睛画得不好,不能这样画,要和老师黑板上的一致。”“可我喜欢我自己画的画。”
旦若,妞爸能换个话语,如"宝贝,你画得不错","要是眼睛部位能学着老师的画,那会是更好."父母先给孩子一个肯定,给孩子一个信心,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认真去改正。
对孩子说"不"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不恰当的"不",只会挫败孩子的自尊心,最终形成不良的性格。感谢丫头给妈妈这次反省的机会,让妈妈认识到言行中的失误,及时得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