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一下赵晓光的新年度电子行业策略报告
(2014-01-06 09:29:42)
标签:
财经 |
看了赵晓光写的电子行业2014年策略——《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后,感觉甚为失望。他以前的报告曾经给我涨过不少“姿势”,但是这一篇却很想挑战一下其观点。
该文务虚的部分,极宏观大略,指点世界未来;但务实的部分,却草草地接了地气,仍然推介了一堆的零部件供应商。这样的逻辑,放在11年是前瞻,在12年仍然英明,即使在13年也还不能说过时——赵晓光也是因此成名的——但到14年还要再拿出来弹唱,真未免有些不合时宜了。
因为从现实理解的角度,2013年全世界的智能手机行业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导致未来有必要从投资原理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中游零部件企业的投资价值。而赵晓光的策略报告则丝毫未涉及这方面的讨论,而事实上这一点已经不容忽视。
首先,国内的领先厂家在规模上上了一个大台阶,华为联想在2012年的手机销量是二千万出头,而2013年华为则突破了五千万。中华酷联里销量最少的酷派,其销量从1600万,增长到3800万。小米从700万增长到1870万台,TCL集团的智能机部分全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数字。除此之外,OPPO、VIVO、魅族、金立等,年出货量都达到了近二千万的级别。按照2013年年末的销售量去预测2014年的销量,再看各家官方的新年目标,那么仅仅小米和TCL这二家的智能机规模预期就是四千万台,华为则给出冲九保八千万台的目标。假设这样的目标各家都可以实现,那么在2013年世界智能机格局已经大变的基础上(四家中国品牌已进入世界前七),2014年中国势力将继续大幅扩大版图(可能七家中国品牌进入世界前十)。这意味着什么呢?2012年中华酷联的总和不如苹果的一半,只有三星的1/4,但2014年中华酷联的总量将可能超越三星,而中国前十的国内品牌出货量占比也将达到全世界的一半。如此巨大的变化,势必会重构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尤其是非核心零部件供应链。
其次,中国终端品牌厂家在盈利能力上有了大幅提高。目前的的说法是,小米的盈利在30亿,OPPO的盈利大致是26亿,VIVO的盈利是20亿。因为成功的运营了品牌,这三家有比较高的利润率。另据业内测算,华为手机大概接近500亿营收,按3%的净利率,利润大致15亿。优势企业盈利能力显现,是一个重要信号。问题是,假设上一段所述的营收目标可以实现,那么各家的利润规模将继续上台阶,规模经营的迟早能受益于规模效应,经营品牌的则继续受益于品牌溢价。可以想象未来几年,50亿利润,前几强都可望可及。强劲的盈利能力又势必进一步给业务运营带来良性循环,大大增加供应链方面的掌控把握能力。
不仅如此,2013年的中国品牌在中高端的价格区间也实现了突破,OPPO、VIVO、魅族的平均售价都超过了2000元,其他各家企业的旗舰机型也都可圈可点。即不仅营收放量,品牌含量也在提升。2013年的品牌之争集中在1500元到2000元之间,而有人预测2014年的焦点可能是各品牌在2500元这个价格区位角逐——这里我想说的是,只要有苹果这个巨头在,那么未来智能机的行业秩序整体仍将是有序的,明后年延续2013年的发展势头,乃大概率,其中缘由我将另文展开。这里先假定前二段所描述的事实是确凿的,以便下面谈谈投资原理。
从投资原理的角度,零部件厂家属于中游产业,其投资机会一般来说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展初始阶段,具体表现为进口替代,或是进入巨头们的供应链。这个阶段的的投资机会其特点在于先行厂家的估值提升;第二个阶段是普及阶段,具体表现为龙头优势企业营收和盈利高增长,这个阶段的投资机会其特点在于业绩提升。第三个阶段是平台阶段,极少数企业可能成为平台型企业,继续做大做强,收购兼并,成为世界级企业,这样市值仍然可以看高一线。
总体看,随着行业的越来越成熟,中游的投资价值也将越来越低。以汽车行业为例,下游品牌厂家会越来越集中和强势,而中游零部件环节则慢慢趋于技术成熟和产能过剩,中游企业议价能力也越来越低,只能依靠规模优势和技术创新才能长期生存。大部分行业都如此,所以世界范围里,中游企业估值一般都不高,且大市值巨头也很少。而现在A股的这些智能手机领域的零部件企业,很多正享受着50倍以上的市盈率,以新兴行业的名义,估值远远超过韩台日同行,含金量却低得多。问题是中游企业就是中游企业,尤其是中国的这些零部件企业,大多数仅仅做着非核心的零部件加工,绝大多数并无可能在核心零部件获得重要突破,并继而成就世界级寡头,所以未来命运和一般性传统行业的中游命运其实是差不多的。
中游企业到了普及阶段,其投资就要值得警惕。现在的中国下游品牌厂家,其利润都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零部件企业的营收,势力格局已经大变,未来力量博弈的天平将进一步偏向下游。从全世界角度,下游的集中度也越来越高,版图的划分此消彼长,份额基本上归于中国终端品牌,对于中游来说,巨量扩张的产能唯一出口也只能是这些少数的中国强势品牌。所以现在再讨论中游企业的可能性意义已经不大,应该多讨论下游国内品牌的可能性才对。
由此我想说的是,这个趋势性拐点是不是已经出现,虽然还需要观察确证,但再继续过去的逻辑,像赵晓光那样简单从苹果谷歌去推理中国的零部件股票的投资价值,无疑是过于偷懒了,非常危险。他仅仅多加了智能手表和国防需求这二个因素,已不能再构成自上而下逻辑的支持,在这个领域,未来顶多是自下而上的个股挖掘寻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