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作为对前文中“原因稍候附上”的交代吧。
我想大概是这样的:大势或后市判研只是对走势的一种研读,是耍一种聪明或者是经验,但出洋相的几率也较高。实际上,他真正还是取决于基本面,那就是实体经济,而看懂他,这则需要一种观察或理解,对我来说,更重要,否则就是屁股觉得脑袋了,同时,也可以有把握些。至于涨的太快,估值太高,或者预期太虚,不必过于在意,因为市场自行会做调整的,虽然目前的单边市制度使得这一点有些值得质疑,但毕竟现在的是参与主体太多了,总归会体现分歧的。我前面说,到了明年春天,才有可能会有真正的风险需要评估,而在这之前,仅需要谨慎乐观,原因就在于,目前没有具备市场有大风险可能的条件,原因如下:
1、从参与复苏的主体看:崩溃的时候,参与者一方面靠仍然生存着的存量,另一方面靠政府直接投资推动+国储出手+少部分先知先觉的投资者的增量。但,市场的参与者最终需要非政府的力量为主体才行,而这一切还才刚刚开始,地产开发方面的投资包括基建加土地市场这二个月才开始复苏,虽然商品房的销售复苏已经持续了大半年。民间企业的投资也一样,也是刚刚才开始。也就是说,大量审时度势的参与者才刚刚跟进来,他们还是聪明者,大量后知后觉的盲从者还没开始活跃呢。不同层级参与者的加入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2、从复苏的产业链看:崩溃的时候,资产价格一塌糊涂,上游行业最悲观,而现在资产价格正处于恢复中,因为资产价格会首先做出反应,他敏感性最强;各种生产要素还在组织中,中游的产能利用率或开工率正在提高,比如钢铁、玻璃、叉车、电力等;CPI仍然没有变正,意味着上游的复苏还没有传递到下游,预计到了四季度,CPI就会为正。这样又是一种良性循环。
3、从复苏的国家看:中国因为最有条件率先刺激经济和复苏起来,美国次之,现在的美国就处于这种情况,在刚刚好转,而欧美和日本还需要再过三个月或半年,这又是一种良性循环:中国的出口就慢慢会好起来,无需投资一马狂奔了。
所以说,股市要等到实体经济的环比好转不再发生,也就是说增量的边际效用已经不明显,良性循环的积极作用已经不显著,才会没有大的机会。到有一天,GDP增速又冲上二位数,CPI也有一定正的数值,发达国家都已经挺过来了,资产价格又很高了,大家会发现:情况很难再很快地接着好下去了,存在的各种问题又爆发了,再参与的边际获利空间已经看大不到了,那个时候,股市会自然的停滞了,而在这之前,走走停停,由他去吧,具体怎么走看各自琢磨吧。
目前存在最大的问题无疑是,在刺激经济的时候投放了太多的货币,流动性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到了明年上半年,可以来评估一下复苏的质量以及后患,而现在没有必要担心这一点,一切还在上升中:我们看看期货价格、发电量、投资数据、出口数据、欧美数据就好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