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 谦恭和蔼

(2013-05-16 20:33:22)

七 谦恭和蔼

诗曰:

谦谦君子和睦亲,恭而敬之学宗门;和光同尘悦颜色,蔼气招祥瑞临身。

谦谦君子和睦亲:谦者,以字相言有言语和兼所成。兼什么?《中庸》有“言顾行,行顾言”之语,是言行相兼顾,里表才如一之意。同时该字相亦有两者为兼之意。一者有言,一者能听。言者为知,听者为行,是谓知行合一。谦者谦虚、谦让、谦逊,所谓谦谦君子。人因谦而受益,况乎谦而又谦,实乃有君子之风范。世人尊谦而恶骄,一个人的成就离不开众人的协助,而谦者人喜,故得到多助。人能谦逊主要是内心的那份真诚与自我的不足。这样可明己不足而得请益他人,真诚受教,因诚而谦,因谦而益。谦者益,关键在内心的诚,若落于口头形式,当事情环境显现时,就难免贡高我慢起来。

一份诚意的谦乃修道者的修养之所在。人生在世上有诸多的不如意处,先天的禀性,后天的习性,均需一一化除。尤其今天社会乃群体合作更需谦以成事,谦以化人。心静则谦,谦则是静,静则生智,智则能析,析知不足,足在于谦。故《易经》曰:“谦,亨。君子有终。”亨者,亨通,是君子之谦来自内心之诚,故一生无改,故一生终有所成。

谦者,合道也。《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天道之谦,生万物而无言,以健行而无息,阴晴圆缺而互补,盈则亏之,亏则盈之,盈则过,过招损。是以人效天切不可自满。满则招遣,满则招损。故效天者,天且尚谦,况乎人。法地者,地以低下而无污不纳,任所有动物践踏依然长养万物而无违,其博厚而载山岳,其广大而容海洋;应春夏而生长;应秋冬而收藏;怀宝藏以奉献而无怨尤;适阴阳含生机待机而动;以静应动而无悔;变盈为谦而顺道。以其大德生而不息,合坤道之谦逊。

《中庸》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这段话点明了鬼神之谦德盛大,虽万物以其气而成长,人因神气而灵敏,但从未闻其声,见其形。其谦德却是以体万物而不遗漏,虽行迹隐匿而虚无,但其功德却从隐微到明显。一份至诚的谦德却是可以察知的。故古代人们总会在祭祀时。斋戒净心沐浴,穿起华丽的祭服。一片虔诚之心加以祭祀。鬼神之德,佑谦而害盈。

人道于世,虽本性五常八德兼备,却常蔽于物质与人相之得失上,因得而骄;因骄失谦;无谦招损,;因损而嗔;嗔而失静;无静而躁;躁者易暴;暴者失和;无和焉得谦。大凡能人我受益者无不以谦和而得之。人之得者在于德,德来自于谦;人之厌恶在于张扬,故张扬即失德,张扬者内心多无实德所至,是以好大喜功,目中无人,贬人抬己,所谓眼高手低是也,为人之恶。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谦者,君子也,尊谦者人之本性良心也。故君子居于上位依然有一颗谦下包容的心态,这也是成就君子品德之基。凡为修学者,不具谦之德,则难以成己成人,身为前者更是如此。无一不谦之人而受拥戴者。故位尊而尊人者益显人格魅力。品德光彩,而身处卑位者更当谦以受益;谦以受教;谦以免祸;谦以入静;谦以成于事;谦以和其人。重在谦以修其身。因人处卑位而谦能受益,故命运由此改变。故君子修学终身以谦,亦是道家抱朴守拙之意。学道学道,道本无形,低处即是。低者:谷也,人之受益在其虚怀若谷,则能包能容。人品因虚而实,因低下而高尚,托起众生者必为众生所托。

《易经》亦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修学者当以谦求己,以谦待人。要求自己谦之以卑;卑以自牧,牧者管束自律之意。君子之谦:才高不骄;德高不矜;功高不夸;位高不威;名高不傲。才高不骄者,为因骄易败,骄则不进,不进则退,故才高者在其不骄。不骄者方得更进一步。德高不矜,德者:本性之流露,天良之所现。矜者:后天之造作,人心之算计。谦于其中,亦藏虚伪,故真君子不为。功高不夸者,真谦无意功,无意是真谦。夸者:大亏之相。《清净经》云:“上德不德”,即为功高不夸之本意。功高不夸者,谦之故。无功或少功而夸者,骄败之症侯,非君子所望也。位高不威:君子因谦而德,因德而谦,谦德乃一份厚重之意。孔圣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可见君子之威在于谦下厚重,而非地位骄横。人因谦德而位高,因厚重而立威,不因位高而作威,谦也,德也。名高不傲:世人不以傲而得谦名,不以谦而得浮名。君子无意赞誉毁谤,终因实归而名至,无意名而名。故人不知而不愠,更不会持名傲物。一份平淡,一份无争,一份谦和,一份朴实,平淡者不以得为喜,不以无为有。不争者和而不同,君子不器。谦和者,言无嗔为谦,能达道为和。朴实者,本性真相是为朴素真实。

人之一生成就只此慈、俭和静,无不与谦有关。人生谁不重富贵康宁,长寿,善终,然缺了修德则一事无成。修德着重在谦之德。故《易经》于谦卦中列出用谦、鸣谦、劳谦。用谦者,可涉大川都是吉利的。生活中何处没有人事物境困境,唯以谦下方得受益脱困。连迷路时求人指点皆需要谦以尊称。若是明生死之路境时更须大礼叩求了。一份诚就在谦下之中。是以用谦者吉,可涉大川。鸣谦者,人之本性含谦之美德,故君子相交谦以共鸣,谦以尊人,人恒敬之,故义在其中。同时,谦者含信、让之礼。一份诚信是朋友交往之基石。谦的真诚可信,才能有志同道合者共鸣,故谦须在诚。如《礼记》所云:“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是以修道君子以谦诚化人,方是修养所在。鸣谦君子,《尚书》如是说:“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意为真谦之人心中安逸,日子休闲。而作于表象之伪谦之辈心中劳苦压力时有。因伪而生活受困,人格拙劣,谦者使人谨慎,真谦者心中于人事之敬必有战兢履薄之义,谦含仁义。谦卦中说:君王以谦逊的态度治国使用于军事,也无往不利。这就是谦的优势所在,谦德在仁,仁者无敌,谦德在义,义不容辞,谦德在礼,礼敬他人,谦德在智,智者无忧,谦德在信,信统四端。

劳谦者:《易经》说:“君子有终,吉”,一生以谦,劳苦功高而又居功不傲,为而无为。守身以谦是吉祥。这样的君子,是得万民拥戴。一个修道者,真能为上天宣化而无怨以谦,一定深受同修、后贤们的尊敬。劳谦者是在生活中修学中处处落实方得受益无穷。正像《易经》所言:“满招损,谦受益。”然人心唯危,平常少于嗔心念者必会稍有强人处,便面有得色,被人所厌恶。自己又如何受益呢。曾文正公说:“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谦字。”谦有道,有道者谦。曾公乃清朝中兴之臣,在治军、用人、修身上,极其严谨。自然于劳谦二字心得颇深。他说:“劳谦二字,受用无穷,劳所以戒惰也,谦所以戒傲也。”可见德高望重之曾公深得谦之三昧。惰与傲是众生习染甚深不察处,故曾公于修身齐家时论谦道:“家败离不了一个奢字;人败离不了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了一个骄字。”也就是以谦治家在俭;以谦修身在勤;受人尊敬在谦。劳谦者,处处用谦也。

古人亦有言:“君子生于浊世当思所以善处,必须虚己接物,和易谦逊,方为处世良法。”浊世者乃佛家所言五浊恶世,五浊是指:一,劫浊;二,烦恼浊;三,众生浊;四,见浊;五,命浊。修道君子逢此灾难频生,恶运时有的年代,唯以谦德化导浇漓世事。随着道德伦理的衰落,世人追逐物欲,为贪嗔痴所缠,禀性、习性刚强难化,不以谦德礼让何以正人心?人间如苦海,颠倒的众生源清流浊,苦多乐少,不以谦让,必增争夺。孔子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即是君子小人之别。时至末劫,《清净经》所言:“降本流末”,众生已思想混乱,邪见流行,如老子所言:“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欲化众生见浊。则以谦入手,以谦入心,以谦破邪见。毕竟前因后果牵缠,名诱利惑着迷,在心身交瘁之际,寿命短促之时,能得闻慈容谦语,自然受化。

古人悟道处世,深谙谦德,所谓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心诚色温,气词婉转。《菜根潭》有云:“经途窄处,须让一步予人行;滋味浓时,须让三分让人食。”此皆合孔子之克己复礼之道。修学贤士,岂不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挟弹人更在其后矣。可见强中更有强中手,贤人亦需效圣人。天下之大,能人贤士尽有,曾文正公言道:“天下事理人才,为吾辈所不深知、不及料者多矣。”切勿存一自是之见。闻贤人之语,才能生自警之心。一份谦德于世,万勿以己之小得而目中无人。纵然能鹤立鸡群,也算是超然无侣,然观之大海之鹏,则渺然自小。再与九霄之凤相比,更巍乎莫及。是以世人以谦自益,胸怀易若无若虚。则盛德在不矜不伐。吾人皆明习染于身懒志弱,欲多理寡。命运的改变在于降伏贡高我慢之心。是以强勉者有功,谦尊者终吉。惟怠与骄乃祸之媒。欲成功德果,先种谦下因。《尚书》曰:“汝唯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唯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老子以水为善谦之德曰:“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亦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抱残守缺,虚静无为代表着道家谦之德。人若不谦则骄,骄则奢,奢则穷其欲。故老子提醒世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谦者,欠也,修学之士更当于色、音、味、猎加以节制,宁欠勿滥,以免人心发狂。行为妨碍德性的发挥。人必因道学充实内在,方知不足。若眼观色,耳听音,鼻好嗅,舌好味,身常触,意多思,则五蕴盛炽,人浮而躁,顿失警觉之心,而呈傲慢之相。君子之谦在于内心对名利得失荣辱的无心处。老子以为谦之道:“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此段话意为世人不存淡名利之心,皆因过分爱惜身体,生怕吃亏,故不肯谦卑。于名利得宠时战兢恐惧怕失去。失宠时内心更感惊恐。身体后天产物,谦者先天本心。人常因后天而迷先天。先天一旦迷失,反而更害后天。是以大患若身,如果没有后天身体的担忧,又有何患。我人知身体是患,则需合理爱惜,不纵情欲,洁身自爱,谦以待人,卑以自牧,自然其祸远矣。谦者合道,老子更进一步对谦作出阐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为彰显本性谦德,虽有道德学问,也不会自我张扬炫耀的人才是高明之士。虽有学问亦以谦来束己者是不会自以为是,才更令人尊重。不自夸或张扬自己的功劳,做一个低调者,谦卑者,别人反而更重视你的人品与功绩。切莫炫耀自己的能力,夸大自己的优点,更显出谦者之长,因谦让而无争与人,故天下也不会有人能来相争的,是为谦受益。

《道德经》亦有云:“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我们知道自古天道厌盈满而喜谦虚,是以生活中能屈者反而能伸展。低洼处得以充盈,弊旧才会更新,少取则可多得。人因贪反而困惑不智。就是说贪得之后都搞不清要做什么,真的是欲得反失。这都不如圣人抱定一个简单的根本原理,守住朴素的道理,作为万事的法则,此法则重在谦。因谦通欠,欠则缺,缺则残,是以道家抱残守缺是其谦处。佛家禅宗亦有花未全开月未圆之说,儒家的一日三省,克己复礼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在《道德经》中进一步阐述谦之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段话从另一面指出不谦则害。说一个人要高过别人,就垫起脚跟,结果反而站不稳。因要超过别人,就跨大步伐走路,结果因累而适得其反,走的不稳当。一个人好出风头,自我表现者,不见得高明。愚蠢的人总是要展现自己缺少的一面,自以为是者是无法彰显自己的重要。毕竟道在低处。喜好张扬夸耀自己长处者恰是短处。耀功者无功,人不能恃才傲物,无才少才以为有才。唯饱满的稻穗才低头弯腰,故喜炫才志满意得者,反而难以保持长久。这些肤浅的急于炫耀的行为。明道有道之士不肖作为,毕竟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不能以谦告终者,还是有不及善处。修道君子以谦善始善终,是为道。

人性本具谦恭,惜为后天习染渐生贡高我慢。是以修学之功夫,不可有所懈怠。学人当以神秀大师所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自警。谦心的保持在于初期自我警惕,犹如心猿意马需要栓扣一样。渐渐将心降伏。并与生活中的碰壁处加以总结反省。时时拂去人心意识,复其良知。假以时日,便可由草莽小人渐成谦谦君子。是为由勤息烦恼而期妄尽,渐入觉门之路径,这是于事上渐修之法。

人之不谦,多为心中常看别人短处所致,以别人之短则显自己之长。常看己之长,则生傲慢心,久之习染难除,故学人当如佛家《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生之心乃无所住心,有所住即滞住,攀缘、执着、着相之辈。无住而自性现,无住是不住于善恶、是非、长短、迷悟、人我上。故无有因缘生出傲慢。一份谦恭而礼敬人事。事上的渐修才有理上的顿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如六祖慧能大师所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是以一份谦德从自性流露,诚如五祖弘忍所开示根本之道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可见一切法得成于忍。忍,谦之意。

人心常分别善恶,即是对待。有分别对待即有骄傲之态。本性的显现在于不思善,不思恶。当下尽心而已。若谦恭二字不于生活工作中落实,终究说食不饱,难以人我受益,尤其己不受益。谦恭者,谦己而恭敬他人,需要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见一切人事的闪光点、可取处,显现自身不足,故心生敬畏,定会恭敬人事。谦恭二字,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唯有真行,是真般若。人以谦恭成就,三世诸佛皆由此出,能生大智慧,打破五蕴尘劳,依此二字修行,定成佛道,以贪嗔痴为戒定慧。

慧能大师要求学人,谦恭从这里升起:“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欲度化他人,自须有方便。人之不能谦恭,只因太在意别人短处而不能提起恭敬之心。修道修心,修道修己,常见己过,自然谦下,常思己劣,自生恭敬。于别人身上见过即是过。他人有过我无错,我若有过是真错。无以谦恭,何以化人。当初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带头舍身,不谓无功,只因自以为是,落于表相功德。才被达摩祖师说道:“实无功德”。真功德来自谦恭,来自本性,诚如六祖慧能大师于功德所论:“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无实即是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以上这段论功德之言,说明真功德出自自性谦下的自然流露。

恭而敬之学宗门:恭敬他人是立于自我谦下的同时做到的。有谦于己才会恭敬他人。一份谦下与恭敬是看众生平等,生佛平等。是内心扫除人相、我相后生出的恭敬心。能有恭敬心,自己内心先要平和,觉他人是,明自己非。真实体悟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才是恭敬他人的信念基石。能看出他人优点、优势,乃是自己慧眼所致。故恭敬他人使自己受益。看他人优点才可以他人长处庄严自己。恭敬他人,尤其恭敬品格差于自己者,正是自己谦恭明朗,无有分别计较之德性。能处处时时做到并是自然流露就是以身示道。人性本善,大同理想均在恭敬中生发。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提升。消除贡高我慢,敬人者才有人恒敬之。敬人者,人格之必备。性善之基本,尤为我辈修道人当推崇效仿并亲为。

和光同尘悦颜色:时到今朝再也不是深山古洞荒郊野寺中与世隔绝的时代了。自古有大修在红尘的说法。故修道士如何能和光同尘,在这污泥浊水之中,呈一股清流。做到在尘不染尘,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才是真正修为。人乃群居动物,在我们周遭,亲友、邻居、同学、同事,都是我们恭敬、度化的功德资粮。《大学》有云:“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是为和光同尘之要。《弟子规》云:“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都是表明度化亲友在于和光同尘之际更当和言悦色,以利他人喜悦接受。悦颜色三字为个人修养之表现。心有不平者极易理直气不和,及得理不饶人。从而过早断绝善缘。让前者伤心,后者失望。自己烦恼。而和光同尘却要有和而不同之辨别。正是不同而同方是大同。修学之士于生活中和光同尘,和而不同正是其修学火候。一份成就来自一份耕耘,一份耕耘有着一份艰难。是以未成天上仙佛,先做众生牛马。和光同尘中磨去了我人的刺角,圆融了自身本性。

蔼气招祥瑞临身:人之本性属和,是以《中庸》有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此乃先天之气,于后天就是蔼然可亲之意。世间有和气生财一说,盖因和蔼之气能化人心。尤其今日众生,内心缺少真理滋润,为物质所逼,生活压力重重,嗔心时起,纵使家庭内亦少和蔼之气。是以修学首先变化气质,内心亲和才能和蔼待人。有了和蔼的气度,才让人感到亲切,而生信任。能外现和蔼者,必内心定静,因定静而无为。有为而无为之心才能语气安详,其人格魅力能感化众生,无论圣凡皆有吉祥的瑞相呈现。蔼气,以柔克刚于无形,无形是道。和蔼之气正是道气。修学之士,明理后定要化除己身之习气、劣气,变刚强为柔和。息除嗔怒之火,展现定慧之相。人之所以和蔼难现,为因内心有计较。因计较而不平;因不平而忿怒;因忿怒而发火;因有火则失和。蔼气自然难以生发。人不和蔼,于人则善缘聚少散多,难以有德服众。当众发火更是颜面尽失。事后一旦省悟,则悔之莫及。正是一时嗔火起,烧尽功德林,形象易损而难树。于修学途中更是令前贤失望,后贤无望。个人修养内涵于此尽现。故除此恶习,迫在眉睫,更要时时提厮,一日三省,循规定矩。

此种不蔼之气用于家庭,定然是由各相责而起,不具包容,难免有天翻地覆的景象。家庭失和,父子不能相亲,夫妻不能相爱,手足导致相残。家庭犹如战场,港口不再避风。要不家庭分裂,要不继续折磨。家和万事兴,不和事事败。终将落的个仇者快,亲者痛之结局。道场重和蔼,世人不和多出于名利的争夺上。而大家都是以一份诚意来一道学习分享真理,交流切磋道学,自然应该和和蔼蔼。纵使有意见不同,也是以谦恭和蔼的语调、理解尊重的心态、求同存异的作风来提升道学,振兴道务。若轻易发火、生气则理未明、心不正之故。是以修学者改变脾气毛病,放下内心嗔贪,学会谦恭待人,自然和蔼可亲。以谦恭的态度对前贤、长上,这是一份虚心求教者应具的精神,前贤、长上也自然乐于引导我们,会觉得此人可教。学人因得闻教诲而受益。毕竟前者是过来人,对经历过的事有一番真知灼见,这是后者要学习并加以实践的。经其教诲,后贤也能明白修学一生之过程。人因修而贵,因学而益,故自己的前程必将充满光明而有信心。

而身为前者其道品人格就在和蔼的口吻心态中流露,以此提携后贤。君子五德:温、良、恭、俭、让,其中温、恭、让皆在和蔼之中。人因和而化,因蔼而悦,是以苦口良言对方也就听得进而受启发,从而能收到己立立人之效。对方受此熏陶感化,也就能逐渐立志仿效、成器,并生感恩心。而悟天恩师德无限,感受到前贤、长上的期待,当然就会发奋,从而鼓起勇气,力克时艰,一心向道,建功立德。

谦恭和蔼皆需平日练就心静之功。这样遇人遇事才可审时度事于理而为,不致造成盲目而失去规矩。没有谦恭则难和蔼;没有和蔼即是无明。人因无明常有火气;火气生发不堪忍辱则会愤怒嗔恨,从而身心热恼失去理智。所谓一把无明火,烧尽功德林。使原本明明净净的灵性变的黯然失色,所以守此谦恭和蔼是修道者最重要的助道品。道学道务道场皆以和谐谦恭为贵。未到西方极乐,先进人间天堂。谦恭和蔼旨在忍辱度嗔恚,人生总要担起天付大任。是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后的不嗔恚是真忍辱。没有这番忍辱功夫,谦恭和蔼还是顺境中的事,未来应该还有一段心路旅程要走。故于当下就要从谦恭入手,以和蔼待人。渐成习惯,心量也会扩大,忍辱能力增强。能忍辱即生和气,有和气即得祥福、平安、宁静,使本性回归明朗、清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做好中國人
后一篇:八 勿弃圣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