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如花隔云端
( 感谢新浪文化漫谈博论坛推荐收录此文)
方飘鸿/文
今日中秋,下了一天的雨。
成都的雨是伴着秋雾的,可谓风萧萧,雾漫漫,雨霏霏,夜空黯淡……这样的夜晚注定是看不到月亮的,然而,今月不看也罢!心中念想的已然是古时明月!古人之咏月,赏月实是唯美已到极致,今人如何可以堪比?才闻一曲《春江花月夜》,仿佛又见李白月下醉舞,东坡问月,刚吟罢“天涯共此时”又道“千里共婵娟”……
曾几何时,开始不喜欢过节,不喜欢喧闹,不喜欢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开始喜欢下面的几句话:
一曲清音,
一轮明月,
一张素琴。
一卷诗经,
一卷佛经,
一个素心人!
傍晚时分看新闻,看到一个村姑撑着竹筏在溪上放鸭,很美的画面,然而,转眼就是乡村酒店的老板在向过节的游人演示点杀下锅烹制的过程,想象人类一过节,生灵就遭涂炭,不禁心怀不忍!这样过节,实在残忍!还是古人的节过的诗意,纯精神。赶紧转台,所幸看到中央台戏剧频道《空中大戏院》的中秋晚会,总算有了过节的喜悦!
第一折戏又是京剧《长生殿》,不同以往京胡锣鼓伴奏,而换成了古琴,箫,笛,操琴者是当代古琴大师李祥庭,一把千年的唐琴,伴随着唐明皇,杨贵妃一起“携手向花间”的生旦和声,真是美仑美奂!立刻迷醉其中,忘了今昔何夕。
接下来最精彩的段子是《西厢记》,白看不厌,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了。是该剧的两折戏《隔墙酬韵》《月下弹琴》:
只见那张生对着墙外的莺莺小姐怅吟: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
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听罢,不禁赞叹:“好清新之诗,我依韵做一首”: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这真是隔墙花影动,知是玉人来。
自此二人心生情愫,始相思。接下来是月下弹琴:
张生将琴摆过,弹一曲,歌一篇,名曰《凤求凰》:
“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张弦代语兮,欲诉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莺莺听罢,感其词哀,其意切,凄凄如鹤唳天;故不觉泪下……
如此断肠词,真是至绝至美!
李白《长相思》句:“美人如花隔云端”,恰好是王实埔写这两段戏的审美依据所在。“隔”在诗词审美中具有无比曼妙的意境:隔岸观景,雾里看花,隐约朦胧,好比书画艺术的审美:虚实相间,似有若无,又比诗词的“诗眼”之喻!难怪此两出戏为全剧的高潮!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
西方爱情(诗)的胜景在“倾慕”,中国古典诗词的胜景则为“雅怨”!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戏剧美学》一书中说:
“艺术审美是人类最高级的思维活动,而戏剧艺术审美,是最高享受!”
戏曲是集大成的艺术,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演,加上音乐,舞美,是集多样艺术门类而统一的错综复杂的和谐之美于一体,可谓如诗如画,其味绵密,享之不尽!势必产生令精神无比愉悦的审美享受!
于丹在她的《游园惊梦》一书中,以一个观者的视觉,论及戏剧欣赏,其中也不乏引人入胜的评述。下一篇,我将以一个观者的身份,与博友们分享《昆曲.牡丹亭》,分享戏剧审美的感受。
2009年10月3日中秋之夜于浣花溪畔落雨草堂
另注:昨日写此文时,正是细雨霏霏,可是,子夜时分,云开雾散, 皓月当空!
可惜,我发完稿子即睡去,未能一睹“今日明月”!因而丢失几许诗情。
谨致各位博友中秋愉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