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电影的文化意义与理论思考

(2014-08-20 09:58:20)
标签:

微电影

艺术形式

电影

文化意义

理论

分类: 学术论文

微电影的文化意义与理论思考

全文见于《新世纪剧坛》2014年第4期

       微电影作为数字化时代新兴的电影形态,它本身折射了时代文化的特质,是一种在快节奏的生活以及越来越个性化的时代中形成的微文化样态。近年来这种新兴电影形态也引起了学界关注。总体而言,学者们关注微电影的内容与商业意义较多,却鲜有对微电影艺术形式本体的深入思考。

……

一、微电影艺术形式的文化意义

在笔者看来,微电影是当代生活中以个体化的艺术制作为重要特征,以个体差异性为认知图式,时间较短、内容集中的一种电影形态。回顾微电影的发生与发展,商业性微电影是其重要源流,也即因此微电影这种和商业的结合,被不少的学者在媒介特性、传播效应等诸多方面加以考量。这些当然是必要的学术研究,但不可忽视的是,越来越多人将微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别,拍摄了大量非商业性微电影,改变了微电影的类型结构。这固然因为微电影免去了传统电影从投资到拍摄中许多客观的限制,不过从微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本身来看,它的多样化不仅仅是微文化本身的表征,还带有一种大众文化的印记。

……

如果说上述内容构成微电影存在的语境的文化基础,那么具体到作为电影艺术发展的新形式,微电影在这个时代出现其意义和价值也首先在于这种形式的意味。这正如克莱夫·贝尔所言:“在每件艺术品中,以某种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和色彩、特定的形式和形式关系激发了我们的审美情感。我把线条和颜色的这些组合关系,以及这些在审美上打动人的形式称作‘有意味的形式’”。[]除此之外,微电影的艺术形式不仅仅具有突出的审美意味,还在媒介意义上革新了既往的电影生产与传播方式。

回顾电影史,电影从最初的一种新技术手段,逐渐发展为一种艺术门类,直至微电影出现之前,“业界人士”/“观众”始终有着较为明晰的区分,因此无论电影所讲的故事所么通俗,它始终是一种精英文化的产物,尤其是电影理论日渐发达使得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也逐渐高度程式化,因此无论是爱情、战争、历史还是名著改编,其实都是由导演、编剧等多部门在导演中心制之下共同制作完成,而观众分享的只是一个制作精良的故事。其实传统电影哪怕表现的是现代、当代人的生活和最新的观念,也终究是一种“现代性”的产物,其媒介语象在于建构一种中心话语向观众辐射,无论观众认同与否,都首先要面对这套话语,在此基础上赞同或者批判这套话语。哪怕是生活化的电影,实际上也反复使用多种复杂的技术手段将生活的故事重新剪辑。微文化时代的到来则是真正意义上个体化时代的到来,微电影的发展已经逐渐趋于并将更加趋于生活化。正因如此,它并不像传统电影可以通过镜头语言以符号化的方式来传达一种隐喻。微电影的文化意义则在于它使观众有了自我表达的媒介手段,正如有论者所言:“微电影则因为播出时间短、制作周期短、投入少等特点成为新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情诉求方式。”[]“观众”不再通过观看电影中别人对生活的一种概括和提炼,而是可以用电影表达自己对生活中种种主题的理解。让每个人能从被代言到自己立言,也是微时代的各种媒介、艺术门类的共同特点。

……

二、微电影艺术的理论建构

       莱辛曾经提出:“对于艺术家来说,我们仿佛觉得表达要比构思难。”[]构思往往侧重于内容与情节,但表达就不可避免地涉及艺术形式。对于电影这种综合性艺术门类来说,除了镜头这一基本语言,声、光、画等都是其艺术形式的重要部分。事实上,经过几年的探索,微电影已经渐渐有了自己独立的艺术手段,但尚缺乏理论建构。在笔者看来,微电影理论建构的基础是:它是电影的一种,其要义在“微”。其艺术形式探索与创新势自然是要从传统电影出发,在这个基础上保留合适的、去掉不宜的,再试图有所创新。

其一是考虑保留基本的技术手段。……

其二是对传统电影形式的精简。……

其三是根据需要有所创造。……

总而言之,在微文化越来越明显地参与时代文化图式建构的今天,微电影的文化与媒介意义已经逐渐显现,随着其艺术实践的发达,艺术形式上的理论探索也亟待推进。上述这些理论思考都是笔者的一己之见,不敢曰必,不过立足于微电影的艺术形式,从文化特质和技术手段两方面建构微电影理论体系对于微电影走向成熟来说是必要的,也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理论话题。

 

注释:



[①] 薛国梅:《微电影美学特征及其价值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21页。

[②](法)贝西埃:《当代小说或世界的问题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13页。

[③]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128.

[④] ()克莱夫·贝尔:《艺术》,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9-30页。

[⑤] 郭峰:《微电影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电影文学》2013年第14期。

[⑥](加)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3页。

[⑦](德)莱辛:《拉奥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65页。

[⑧](匈)豪泽尔:《艺术社会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16页

[⑨] ()戈德罗、(法)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91页。

[⑩] ()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台北:五洲出版社1987年,第156页。

[](俄)C.M.爱森斯坦:《蒙太奇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第69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