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侍坐篇:人生的境界与追求

(2010-03-09 18:40:56)
标签:

境界

《论语》

孔子

知识分子

文化

分类: 文学与人生

在《论语》中有一段孔门师生的谈话曾经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后人一般称之为“侍坐篇”。前几天,无意中打开《论语》,正好翻到“先进”[①]一章,又一次读到侍坐篇,有些新的感受。其实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人在不同的时间产生不同的感受,而不是被单向度的阐释。

读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我读到的是三种不同的人生追求和境界。其实在我看来人生的追求可以有善恶之分,但是能够上升为境界的追求必是善的追求,因而人生的境界没有好坏之别。

一、子路的境界

在侍坐篇里,子路草草的回答遭到了孔子略带讥讽的笑,但是其实从子路身上我看出的是一种境界,一种自信的境界,一种舍我其谁的境界,很多人读《论语》都会说子路像李逵,但是读过《孟子》之后,我觉得孟子在有些方面像子路。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真正形成传统是从春秋战国开始,因而谦虚成为了一种优良品格,被后人推崇。因此很多中国人在年轻的时候会意气风发,但这个社会教会了这些人无论心里怎样觉得我能行,嘴上都要说我不行。但侍坐篇中孔子已经是五十岁之后,而子路也已人过中年,这个年纪的人还能“率尔而对”,真不是盖的。如果说自信是一种境界,那么像子路这样光明磊落、不怕奚落的自信就更加弥足珍贵。当我们读完《论语》会发现论语中最不世故,最为坦荡,最具有赤子之心的就是子路。人生的成长不是为了世故圆滑,而是为了让自己更有能力在复杂的社会中为自己赢得一份简单的生活。

二、冉有、公西华的境界

冉有、公西华其实未必不如子路,但是他们更加务实。虽然我更欣赏子路的境界,但是不得不承认,社会也需要冉有、公西华这样务实的境界。一个社会不能没有那些仰望星空的人,因为他们给这个社会以理想,使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能有前进的目标;但一个社会也需要那些埋头苦干的人,因为他们才真正使那些理想变为现实。孔子认为治国最重要的三件事就是“足食,足兵,民信之矣。”[②]其实,冉有所说的足民和公西华所说的宗庙之事如果都做好的,这三个理想也就实现了。

三、曾皙的境界

对于学生的发言,孔子只有一句感慨“吾与点也”,至于孔子为什么这样说,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争论一直延续至今。一种是宋代的朱熹的解释:“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③]我不知道有些人为什么那么痛恨朱熹,起码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朱熹的学术成果大都是认认真真完成的,而且著述颇丰。这里对曾皙的发言和吾与点也的解读其实多少还是符合孔子的本意的。而另一种解释认为孔子见自己“道不行”所以就产生了消极思想,套用几十年前的一句话叫“革命意志衰退”,这种看法我不认同。

其实在我看来,曾皙的境界是知识分子应该去追求的境界,我们不要仅仅看到曾皙的理想中郊游唱歌,这背后隐藏着三个前提:1、环境允许2、生活保障3、文化繁荣。而知识分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追求的就应该是精神独立,虽不能说像庄子一样“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起码应该是从冗杂的具体事务中走出来,去实现一种真正的心灵的自由。虽然我不承认有些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因为我还是愿意接受“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说法,但是我坚持认为知识分子作为一个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称谓应该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心灵不受束缚、没有羁绊,入世可以洞悉社会,出世可以对话自然。这一生仅仅满足于事业有成的人是会做事的人,而能够从自己的成就中获得精神享受,抽身其外的人是会生活的人。

 

相关阅读:拿什么纪念,你我的孔子

 

附:“侍坐篇”原文[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论语》第十一章

[] 出自《论语·颜渊》

[] 出自朱熹《四书集注》中《论语集注》卷六

[] 标点和分段是我个人意见,与通行版本有所不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