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菩萨治病大般涅槃经神话 |
分类: 荣晗身边的魔幻及因果案例 |
正如《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一一切大众所问品第五之二
梵行品第八之一中
佛为迦叶解说
“善男子,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习慈心,能生如是无量善根,所谓不净、出息入息、无常生灭、四念处、七方便、三观处、十二因缘、无我等观、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见道、修道、正、勤、如意、诸根、诸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四禅、四无量心、八解脱、八胜处、十一切入、空无相愿无诤三昧、知他心智及诸神通、知本际智、声闻智、缘觉智、菩萨智、佛智。善男子,如是等法,慈为根本。善男子,以是义故,慈是真实,非虚妄也。若有人问:‘谁是一切诸善根本?’当言慈是。以是义故,慈是真实,非虚妄也。
“善男子,能为善根者名实思惟,实思惟者即名为慈。慈即如来,慈即大乘;大乘即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慈即菩提道,菩提道即如来,如来即慈。
“善男子,慈者乃是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不可思议诸佛境界即是慈也,当知慈者即是如来。
“善男子,慈者即是众生佛性。如是佛性久为烦恼之所覆蔽故,令众生不得睹见。佛性即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慈即大空,大空即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慈即虚空,虚空即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慈即是常,常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慈即是乐,乐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慈即是净,净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慈即是我,我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慈即甘露,甘露即慈,慈即佛性,佛性即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慈者即是一切菩萨无上之道,道即是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慈者即是诸佛世尊无量境界,无量境界即是慈也,当知是慈即是如来。
以下摘自《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一一切大众所问品第五之二
梵行品第八之一中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名曰大慈。何以故?善男子,最极恶者,名一阐提。初住菩萨修大慈时,于一阐提心无差别,不见其过故不生瞋。以是义故,得名大慈。善男子,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无所拥护,名为大舍;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是名大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善男子,唯四无量能令菩萨增长具足六波罗蜜,其余诸行不必能尔。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先得世间四无量心,然后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次第方得出世间者。善男子,因世无量,得出世无量,以是义故,名大无量。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真勇猛,无所畏惧。”即为迦叶而说偈言:
“若于一众生,不生瞋恚心,
而愿与彼乐,是名为慈善。
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
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
设使五通仙,悉满此大地,
有大自在天,奉施其所安,
象马种种物,所得福报果,
不及修一慈,十六分中一。
“善男子,夫修慈者,实非妄想,谛是真实。若是声闻、缘觉之慈,是名虚妄。诸佛菩萨真实不虚。云何知耶?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大涅槃者,观土为金、观金为土,地作水相、水作地相,水作火相、火作水相,地作风相、风作地相,随意成就,无有虚妄;观实众生为非众生,观非众生为实众生,悉随意成,无有虚妄。善男子,当知菩萨四无量心,是实思惟,非不真实。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四无量心,能为一切诸善根本。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不得见贫穷众生,无缘生慈;若不生慈,则不能起惠施之心,以施因缘,令诸众生得安隐乐,所谓食饭、车乘、衣服、华香、床卧、舍宅、灯明。如是施时,心无系缚,不生贪著,必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心尔时,无所依止,妄想永断,不为怖畏、名称、利养,不求人天所受快乐,不生憍慢,不望返报,不为诳他故行布施,不求富贵。凡行施时,不见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识此非知识。施时不见是器非器,不择日时、是处非处,亦复不计饥馑丰乐,不见因果、此是众生此非众生、是福非福。虽复不见施者、受者及以财物,乃至不见断及果报,而常行施无有断绝。善男子,菩萨若见持戒、破戒乃至果报,终不能施;若不布施,则不具足檀波罗蜜;若不具足檀波罗蜜,则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都是一段段节选的,建议大家读完全经,能够印此经典作法布施,功德无量无边)
推荐阅读:
上海电视台纪实播出
著名灵异节目告诉你真有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