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道德观人间佛教的蓝图 |
分类: 般若讲堂 |
文章摘自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蓝图》
道德观(修养之道)
道德,是人类社会应有的修养,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正是因为人有道德的观念。道德是维系国家的纲纪法令使之不乱者,一个国家社会,如果人民失去了道德的规范,则公务人员贪赃枉法,假公济私;工商经营偷斤减两,以假乱真;朋友之间猜疑嫉妒,中伤毁谤;邻里之间挑拨离间,搬是弄非;甚至人群里,到处充斥著愚昧邪见、顽强固执、你争我夺、寡廉鲜耻、自私自利、损人不利己的人。因此,有道德的观念和生活,社会才能和谐,家庭才能安乐,朋友才能守信,人我才能互助。
何谓道德?凡是举心动念,对社会大众有利益的,就是道德;反之,对别人有所侵犯,甚至危害到社会安全的,就是不道德。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佛教的道德标准涵盖世间的理法纲常,例如《法苑珠林》说:「入朝辅王,立志存忠;居家事亲,敬诚孝终。」又说:「力慕善道,可用安身;力慕孝悌,可用荣亲。」
此外,《大宝积经》说:「终不望他众,谁者能令和,给学者所乏,不离别众生。」《无量寿佛经》说:「麤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彼我兼利。」乃至《出曜经》说:「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佛说须赖经》说:「欺为众恶本,自绝善行业,是故致痛聚,妄言何益人。」等等皆是人我之间的修养之道。
佛教以五戒十善做为人本的道德标准,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侵犯别人的身体、钱财、名誉、尊严,彻底改造人心,令人伦纲常有序,导正社会善良的风气。佛教以实践六度做为道德生活的准绳。六度中,持戒、禅定、智能三者,即所谓戒定慧三学,可以对治贪瞋痴三毒,能克制人类自私的念头。如持戒就不会自私,不会自私,贪念就不会生起;如禅定就不会损人,不会损人,瞋恚就不会生起;如修慧就不会无明,不会无明,愚痴就不会存在。贪瞋痴一除,行布施度,则仁慈的悲心油然生起;行忍辱度,则坚毅的精神就可具备;行精进度,则勇猛的力量即能充实一切。
所以,佛教的五戒是做人应遵守的「根本道德」;十善是内心净化、人格升华的「增上道德」;因果业报是世间不变的「善恶道德」;六度则是大乘菩萨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道德基础。
《大戴礼记》云:「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周敦颐说:「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又说:「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佛教和儒家相同的地方,都是重视道德的生活;孔子不言怪力乱神,真正的佛教也不标榜神奇灵异,而重视慈悲道德。佛教的四摄六度、五戒十善,以及正知正见、布施结缘、不念旧恶、惭愧感恩、守护六根、利乐有情、四恩总报、弘法利生、尊重包容、心意柔和、爱语赞歎、守护正念、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抑己从公等,都是有关道德的修行。
《禅林宝训》里,宋朝的明教契嵩禅师曾经举喻说:一个人如果被人比作桀纣幽厉,则要生气;比作伯夷叔齐,则会欢喜。桀纣幽厉,人君也,为何比之则生气?伯夷叔齐,饿夫也,为何比之则高兴?这就是有道德与没有道德的差别。正如《六度集经》说:「吾宁守道,贫贱而死;不为无道,富贵而生。」
宋朝汾阳无德禅师也说:「今之重学,古之重德;德学相扶,堪为轨则。」人生世间,人人都应该负起化导社会的责任,具有道德的人,往往能以身教影响大众。
一般人以为有了财富,人生就有了价值;有了名位,人生就有意义,其实人生的真谛并不在此,有了道德的人生才是最重要、最圆满。佛经中,有关个人道德修养身心的教示,诸如:
「当爱乐人德,欣乐人善,不可嫉之。」(《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密事,不向余说。」(《优婆塞戒经》)
「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麤语悭吝。」(《大宝积经》)
「但修自己行,莫见他邪正,口意不量他,三业自然净。」(《历代法宝记》)
「见人之过,口不得言;己身有恶,则应发露。」(《诸经要集》)
「常省己过,不讼彼短。」(《维摩诘经》)
「见善努力,闻恶莫亲;纵居暗室,如对大宾。」(《缁门警训》)
「常自观察己所行,不见他人所阙失,与众和颜无违诤。」(《月灯三昧经》)
「常说柔软语,远离于恶口。」(《大方广十轮经》)
「莫于他边见过失,勿说他人是与非;不著他家净活命,诸所恶言当弃舍。」(《发觉净心经》)
「见世之过患,身自依法行。」(《五分律》)
「若人打骂不还报,于嫌恨人心不恨;于瞋人中心常静,见人为恶自不作。」(《弥沙塞羯摩本》)
「自受乐时,不轻他人;见他受苦,不生欢喜。」(《优婆塞戒经》)
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通常以「德」服人,人皆能心悦诚服。所以吾人要想在社会上成功立业,最重要的,应该要有道德的修养,要过道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