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含争议的宋六陵和它的堪舆史意义
标签:
宋六陵《人文中国行》五音姓利朱熹《山陵议状》 |
2019年11月20日,《人文中国行》摄制组一行对位于浙江绍兴市越城区的宋六陵进行了堪舆考证。
平心而论,在常人眼中,陵地周围风水自是不俗:四应、堂局等诸要素俱备,周边山水灵动,秀峰林立;但作为皇家风水显然不足:龙力所限,虽有秀美之气象,却无真龙大结之实质。盆地内实乃出进士、府台之地,而绝无王气,更别说以此作为帝业振兴、光复疆土的堪舆根基。
对于这一典型的“东南地穹,西北地垂”之地,因山为陵,立穴于上,虽好不了多少,但绝不会差到哪去。遗憾的是,陵地却偏偏选在盆地中心的低洼地带,而画地为牢;此陵自孟太后起,六陵全下,始为偏安之局而终至赵宋灭亡。
攒宫宋六陵,本身无可非议;引来激烈论争的,不是陵地选择的条件与背景,而是陵地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可惜的是,因为应战方的缺乏,减弱了这场论争的学术意义。但作为五音堪舆法产生以来又一次的标志性事件,亦可管中窥豹,以见其术与理之一二。
指导赵宋皇陵选址、营建数百年,给后世以重要影响的五音姓利法,自东汉王充、唐初吕才之后,再一次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强烈质疑。其后,随着郭璞堪舆理论的进一步普及、杨筠松风水术的广泛传播及张子微堪舆巨著的横空出世,中国堪舆发展方归于正途。
需要提醒的是:
早已证伪、自宋之后在民间基本绝迹的五音姓利说,因诸多原因,在现代又见端倪。任其滥觞,一则误人于术之末,二则给本就艰难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堪舆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因素。
此对致力于人文堪舆之途的诸位同仁,可谓正道沧桑,任重而远……
学习传统文化,从你我做起——
版权所有,更多桐源文化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