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孩子,得先教育家长

(2017-02-20 09:06:43)
标签:

教育

教育孩子,得先教育家长

 

目前社会,由于缺失了传统的家庭教育,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家长普遍反映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打骂父母,动不动离家出走的越来越多,这已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已普遍化。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喊救救孩子,一方面批评现行社会的教育体制有问题,一方面批评教师重术不重道,但却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家长的教育。

有一位教育大师说过: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英国一家教育机构通过四十多年的追踪调查,发现一个孩子成年之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 ,与父母的追求和生活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而学校的教育,只是他们做人生存的一个手段。可见,一个孩子好的性格优秀的品质,主要是来自父母,形成于家庭,而学校的教育只是解决孩子成年后生存的一个手段而已!

这十多年来,传统文化在民间的回归及复兴,使得一些仁人志士想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道德的极剧滑坡问题,于是他们把眼光放在了孩子上身,想用传统文化的人文道德塑造孩子的品格。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可贵的,于是因运而生了许多的民间民办传统文化读经班私熟幼儿园及小学,但后来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且不能持久,问题在于他们没抓住问题的根源。

究其原因,以我浅陋的学识分析主要有这么几个重要的原因。

首先办学者的教育理念有相当一部分:不是育人,而是变向地换一种手法来生财,对圣贤的解读似是而非,在形式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本质上深刻体悟:儒家文化格物致知,方可明明德,只有正己才能真正化人!由此感召的教师,本身不足以为人师表。所谓教育者先受教育,办教育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如果办教育的人,没有民族的忧患意识,没有古圣先贤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胸怀,只凭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搞教育,不是小孩子玩游戏,是不能拿孩子做试验的。有些搞传统文化学校的,发心就想借这样的一股传统文化热,想发财,可以说对外披着古圣先贤的衣,下面裹着一颗贪嗔痴的心。所谓:人以类举,物以群分。由此感召的教师队伍,素质是大有问题。没有好的教师,如何能教出好的学生?许多传统文化学校的口号:培养圣贤,是问校长是圣贤吗?教师是不是安贫乐道的君子?老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那么老师只有半桶水,却想着教出有一满桶水的学生,能做到吗?

古人办学,家长首先能做到尊师重道。现在的家长,多数对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尊师重道。仅凭着对传统文化的盲目热情就把孩子放进去了,而且许多孩子本身就是品质很有问题,在普通学校学习不好,素质低下,这些问题都出在家长身上,而家长意识不到他们本身的问题,却想寻求外力解决来自他们本身的问题。这样的话,有些小孩子进入传统文化学校后,品质没改变多少,家长就认为是传统文化有问题。当代办传统文化学校,如果重点仅放在孩子身上而忽视对原件父母的教育,从根本上拔不掉孩子身上的习气毛病,也无法激发孩子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由认知、尊重、到认同、喜爱、学习。一棵树,当叶子的枝杆发生病变时,首先要从根上找问题,这才是找到问题实质的唯一有效解决方法。

现在仅从家长身上找问题,从源头上已经来不及了,只有一个折衷的办法:孩子和家长一块共同学习成长,这是目前办学者必须要走的。要不然,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孩子的教育,也只是流于形式,就不会有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而上述这些失败的办学者,完全隔离孩子与家长的接触,对孩子进行封闭性的军事化训练,有些孩子经过一年这样的培训,家长反映:孩子出来后变得呆滞胆小而性格抑郁,放到普通学校,已无法正常上学。

其三,设计的课程呆板教条,,不能站在孩子成长的基础上,对抗现代教育,全盘否定现代教育,不能与时俱进,食古不化,不能被社会认同!目前学校的教育,重在知识技术的传授,这样的教育并不是不好而是我们的孩子如何去学,假如每一个孩子都以学知识学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为目的,孩子学的知识和技术就是他们成长的必要手段,而我们目前教育最缺失的就是孩子品质的塑造,落后于知识和技术传授同步进行。因为知识不能让黑暗的心发光,也不能使盲人看到光,而传统文化的格物致知,能使孩子做到孔子所谓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而单纯的知识和技术的传授是无法使孩子心灵得以成长的。只注重传统文化德行的培养,抵触现代教育,孩子将来在社会就无法真正立足,解决生存问题。所以我们的办学者,要与时俱进,是把传统文化融进现代教育当中去,而不是对立起来。

其四,我们的办学者,稍有成就,就大做广告,大力宣传,期待鲜花掌声,唯恐天下人不知,与政府对抗,结局就是一条:走不下去,让更多的人对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误解反感诽谤。我们的办学者,办传统文化学校,是为解决目前社会家庭教育的难题,给政府一个样板,是为了把传统文化很好的融进现代教育,而不是与政府对抗,成为麻烦制造者。最终的目的,实现与政府的对接。

在办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有仁人志士抓到了问题的本质,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如福建三明的一位刘老师,她办周末儿童读经班四年,在前三年里,只注重读经,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孩子的各方面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去年九月她开始尝试办周末家长教育,对家长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授,到今年九月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不好的生活习惯毛病,因为父母 的转变而发生转变,学习成绩也提高很快。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程度高以前好多,,主要是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孩子学传统文化才有积极性主动性.。许多家长以前家庭不和,夫妻感情不好,婆媳关系也很差,通过一年多的周末家长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这些问题都得到很好的解决。许多家长在周末和孩子一块在读经教育中心来劳动,打扫卫生,做饭。由于这一可喜的成果,当地的妇联与她合作,把她的这个教学地方作为家长教育基地。

福建惠安明德小学的郑校长,他放弃大学职务,深刻解读传统文化儒家:格物致知在于明明德,正人先正己,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圣贤胸怀,以君子安贫乐道的吃苦精神,在自己的老家惠安一所废弃的小学,开办民办明德小学,以起初的二十几个学生到九年以来从幼儿部到小学共一千多名学生,从起初的他自己校长兼教师和两位教师到现在的教师人员三个研究生与七个本科生,所谓:德不孤,必有邻。他办学至今九年,他的成功:正是他做到了以身作则,无私奉献教育。在办学中,在周末进行定时给家长和村民传统文化的教育,晚上与教师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在办学中,把传统文化引进现代教育,在取得一定成果时,不张扬,不自夸,而是更加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的道德智慧上,以面临新的挑战,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智慧融合,也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当地政府和家长的理解支持。他成功的经验,正是他正确解读传统文化,他能办下去,是因为他抓住了根本,教育孩子得先教育家长,设置课程,适合孩子身心成长。愿我们办学者,都要向他和刘老师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真要以人为本
后一篇:春天里的禅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