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读刘眘虚的《阕题》
(2011-01-24 07:23:27)
标签:
王维宋体深柳读书堂青溪归隐文化 |
分类: 文化12 |
禅读刘眘虚的《阕题》
但唯独刘眘虚想归隐,却是他真正看破红尘的纷扰,摆脱了名利所束,落得一心清净,想过真正愉悦归隐的生活,他弃官不做,是出于他找到了人生解脱的生活方式而非仕途受阻。他行走在名山大川之间,心与大自然交流,物我两忘,流恋忘返,非我们这些局外人所能领悟,他身心所获得的大自在,也非名利场中的人所能感受!他的这首五言古诗“阕题”,深含着他对归隐的向往,这首诗更有着浓浓的禅味。
何谓禅?禅于佛家,即为开悟,解脱!禅意的境界就是物我浑为一体,两相忘的超然状态,我们现在不妨来细读这首阕题。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这首五言诗开头两句: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道出了诗境的季节和所在处,白云深处就是作者要陈述给我们的所在处,白云不沾尘埃的尽头就是作者的家,那是作者心灵和精神安放的地方,心若白云,清静自在,来去自由,这样的心灵必是摆脱人性被世间的仇恨、妒忌、贪欲所困的魔掌,心在这样的地方安放,就达到了“格物致知”“道法自然”物我两相忘的无为状态!
下来这一句,“春与青溪长”,一个春字,作者交待我们诗境的季节就是春天,是晚春还是早春,还是春意正浓呢?与青溪长,一个“长”字,耐人寻味,不但表明正是山花烂漫,春意正浓,也表明作者对归隐的生活,至使至终是以喜悦的心境对待,认为归隐的生活那是春意盎然,这是多么温暖明媚的诗句,这样的温暖和明媚来自作者春天般的心境!接下来“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春风微拂,时见花落青溪水,花的香味渗透在流动的青溪水中,远远流淌,花的形体做为生命的载体消失了,但花的生命意义,花香永远留在了世间!花落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更多看到是生命的脆弱无常易逝,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伤感,但对作者,花生命的最高价值意义即真谛在于它留下了花香。
一个“香”字,使得我们与作者,离得很远——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感悟,作者的境界超出我们那么高,使得我们不得不仰视他,我们看落花更多是:感时花溅泪,所以我们总是无法超越生命的无常而自悲自喜,这就是我们!但在作者的眼里,花开花落,本是世间生命的轮回常态,本质无有生死,生是一种形态,死是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形态在岁月长河中存在的意义,在于形态精神价值性的东西是否发挥完整,这本无有悲伤!花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在春的短暂季节中,曾把美好留给人间。一个人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春天一样短暂,我们在生命匆忙过程的生死与花开花落又有何异?对于悟透人生的诗人来说,在短暂的人生过程中,最美好的人生价值就是香,人生的香,即就是一个人的品节-德馨,这才是最重要,这种品节的德馨就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再读后两句“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在花开香气弥漫的春天,在山水间,谁与作者与伍?作者的生活主要是什么?“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便回答我们所提出的问题!“闲”字用得何等的妙!何等的巧!一个“闲”字,主人与红尘的烦扰皆断了缘分,一个“闲”字表明作者的住处对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来说,是不常光顾的,“深柳读书堂”才是作者所结缘处,在柳荫从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朗朗读书声,这样的的书一定超越世俗尘嚣的书,是净化心灵,解脱人生终极痛苦的书,要不然何以用“闲”呢?这样的书,是诗人与智者进行的一场心灵对话,哪是红尘中被名利欲望痛苦纠结的我们所解悟?
智者开悟的生活法则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才是解脱开悟的生活,这才是禅意的生活,何等的美好,再读后两句,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白天在清幽中与天地对话交流,感受山川花草心跳脉搏窃窃私语,夜晚与月亮相伴,心灵与道合为一体,这样的境界完全是物我相忘,无忧无虑,无烦无恼的禅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