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门)
临沣寨位于郏县东南12公里处,始建于清同治年间,迄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整个村落被长约1100米、高6米多的寨墙紧紧围着。寨内还有较为完整的清代四合院、三合院20多座,清代民居近400间。
(朱紫贵宅院)
临沣寨既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又有良好的自然景观,进行旅游开发的潜力相当大。这座由朱氏三兄弟中的老二朱振南建于道光11年的宅子,的确值得惊叹。高耸的屋脊,灵巧的窗棂,以及东西厢房的门楣之上悬挂着“迁善”、“补过”的家训,让不少历史信息复活。
(精美砖雕)
朱振南的宅子只是朱家大院的一部分,其他还有老大朱紫贵和老三朱紫峰的宅院。朱紫贵的宅院建于道光15年,是一进三的四合院,占地面积1322平方米。
(朱宅门头)
在朱紫贵宅院的东边,还有一座更大的宅院,这就是号称汝河南岸第一府的朱镇府。高大的门楼,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斑驳的彩画,每隔几步一个拴马桩,仍可想象当年朱镇府的显赫和繁荣。朱紫峰的哥哥朱紫贵是富甲一方的盐商,他的宅院保存得相当完好。朱紫贵一家住在第三进宅院中,朱紫贵夫妇住正屋,长子居东,次子居西,正屋最高。因中国古代子承父业首重嫡长制,长子的身份比次子高,所以东厢房与西厢房相比,窗台高、房檐高、砖的尺寸也相对较大;朱紫贵女儿的闺阁设在正屋的二楼,楼梯口两端都有门有锁。四面用于采光的窗户或用整块大石透雕而成,或用铁条相互铆接作为窗隔。想当年,满身珠光宝气的朱家小姐缠了足后,天天呆在楼上,习练女红,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只能透过窗隔间的空隙望望外面的世界。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对于人性的摧残由此可见一斑。
(朱紫贵四合院)
(朱紫贵次子房)
(厢房)
(客房)
(戏台)
(斑驳的壁墙)
(屋内方砖铺地)
就朱氏兄弟建的宅院来说,多用一进三或一进五的结构,沿着中轴线依次而建,主房位于最高处,宅院高大深邃,气派雄浑,体现了鲜明的古代中原民居的特色。与平民家开门在东南方向不同,他家的大门开在正南方向,并且建起两丈余高的门楼,院内建有精致的卷棚,会客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采用八卦九宫格局修建。
(石凳)
(石碾)
(栓马环)
(迟头)
(鸡笼)
在临沣寨清代盐官朱紫峰的宅院东侧,坐落着一处明代万历年间民居,居今已有430年的历史。这三间正房明代建筑的特征非常明显:前门凹陷;前墙单独垒砌,其他三面墙则相互咬合;柱基与柱身粗细基本一致;屋顶采用重梁寡柱承重等等。历史上有清承明制之说,清代建筑与明代建筑在风格上有很多近似之处,但细微处的差别也不少,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审美观念的差异。
临沣寨的保护与开发工程原定分三期,初步计划用10年的时间。一期首先是疏通保护寨河,修复部分寨墙,加固、维修年久失修且结构有一定损坏的古建筑。在保护区外规划新村,部分村民迁往新村。二期是要按原有格局对朱氏三兄弟的宅院、张氏宅院、茶亭、义塾等建筑进行复原;修复红石板老街道,恢复千亩芦苇荡、百亩竹园。三期是修复恢复朱氏祠堂、城门楼和缺失的文化遗存、民俗文化活动,如补修朱氏宗谱、复制石刻碑记、恢复五虎庙会等。
再来此地,应该是改头换面一番新景象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