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语教师核心素养(基础篇)Psycholinguistics

(2020-09-15 18:20:40)
标签:

英语教师核心素养

语言教师学习素材

心理语言学

分类: 英语教育
英语教师核心素养(基础篇) :Psycholinguistics


英语教师核心素养(基础篇)Psycholinguistics

将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研究人类语言能力及其使用的学科。其研究主题包括:人类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语言能力的获得与发展、语言与认知的关系。对于这些主题,心理语言学在心理行为、神经生物学基础和社会互动等不同层面上进行探讨,它的实证发现和理论成果在语言教学、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心理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语言在人类个体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一直是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两个学科的携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3年在印第安那大学召开了一个有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参加的跨学科语言讨论会,会议的文件汇编定名为《心理语言学:理论与问题概观》(Psycholinguistics: a survey of theory and research problems, 1954)。这是心理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早期的心理语言学研究主要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认为正确的言语行为是习惯性强化的产物。这种观点集中体现在B. 斯金纳(B. F. Skinner,美国,1904~1990)的《言语行为》一书中。A.乔姆斯基(A. N. Chomsky, 美国,1928~)随后发表的评论,给这种语言理论以致命打击。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的提出,促使人们用新的观点重新思考心理语言学问题。由此引发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转换生成规则的心理现实性。研究结果表明,语言学规则不能直接产生关于心理过程的理论,因而必须区分语言知识与语言行为,促使人们将研究重点转向决定语言运用的心理机制,而不是语言学规则本身。二是通过研究婴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揭示语言的生物学基础。E. 伦纳伯格(E. H. Lenneberg,美国)的著作《语言的生物基础》通过对失语症、发展性障碍的研究以及相关的神经生理数据,阐明人的内在因素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为心理语言学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基础。有两个理论的影响尤其深刻:第一是心理模块性假设,认为心理过程以两种不同方式进行:一是不同的信息源以多种方式相互作用;二是心理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相互独立、功能特异的模块。句法加工模块论是这种理论的典型代表。第二是联结主义或者平行分布加工论,把认知系统归结为一个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统计模式系统,排除明显的符号结构操作。以联结主义方法论为基础,产生了一系列语言加工的认知计算模型。

在心理学和语言学发展的共同影响下,心理语言学开拓并形成了很多新的研究方向,如语言理解、语言产生、语言发展、跨语言比较和语言生物学等。语言理解研究的视野从语句扩展到词汇和语篇。W. 金茨(W. Kintsch,法国)提出了语篇理解的建构—整合模型(CI模型)。他的《理解:一种认知范式》一书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而且影响深远的著作,后续引发了持久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潜在语义分析(LSA)等自然语言处理算法的出现。在语言产生领域,V. 弗罗姆金(V. Fromkin)以语误数据库为基础进行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另有研究者采用命名反应时等实验范式,揭示出言语产生由词汇通达、音韵编码和发音计划等过程构成,提出了言语产生理论模型。W. 莱维勒(W. Levelt, 荷兰,1939~)的著作《说话——从意图到发音》是上一世纪90年代以前言语产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在语言获得与发展领域中,发现了婴幼儿惊人的言语知觉能力,引出有关语言性质及其生物学基础问题的讨论。婴儿能够运用韵律线索在词汇和短语层面对语流进行切分。这种结构识别能力在语言获得过程中引导了音系、韵律和词汇系统的发展。

可见,在相当长时期内,心理语言学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研究主要是在心理行为层面上进行,关注人类个体的言语行为及其发生发展规律。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和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促使心理语言学研究拓展到语言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和沟通与交流等社会性行为的研究。

认知神经科学采用脑成像(fMRI)、脑电和脑磁(EEG\MEG)等无创性神经影像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人类意识、心智和行为的神经基础。心理语言学运用这些方法和技术研究语言和语言使用,提出了一系列语言加工的神经结构和功能模型。人类语言加工是否存在特有的机制,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随着对人脑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从关注特定脑区的功能转向脑区之间的协同,对这一问题的认知逐渐趋于统一。认为语言网络可能包括功能特异性的“核心”和领域一般性的“外周”系统。核心系统是指在语言加工中激活的那些脑区;外周是指在某些条件下和语言核心区域一起激活,而在另外一些条件下则和其它系统网络一起激活的那些脑区。这种网络的框架推进了人们对语言神经生物学基础的认识。概念语义在神经系统中是如何表征和提取的?L. 拉尔夫(L. Ralph, 英国)等提出了受控的语义认知框架。认为人的语义认知系统由语义表征和语义控制系统组成,两个系统的交互和协同共同完成概念系统的功能。其中语义表征系统通过对广泛分布在大脑皮层中的感觉、运动、社会和情感等各种信息资源之间高阶关系的学习,编码概念知识。语义控制系统对表征系统的激活进行操控,以生成适应于特定时间和语境的推理和行为。关于语言理解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有多个宏观模型,如P. 哈古特(P. Hagoort,荷兰,1954~)的记忆、整合和控制模型(MUC模型)和A.弗里德里希(A. Freiderrici,德国,1948~)的语言理解的功能和解剖模型。这些模型解释了语言理解的认知过程在神经系统中是如何实现的,拓展了经典的Wernicke-Lichtheim-Geschwind语言模型。证明在左外侧裂语言皮层的连接比经典模型的假设要广泛得多;左外侧裂皮层的功能分布为产生和理解的核心成分建立了共享回路;语言运作要求的网络比经典模型假设要更广泛。此外还有反映言语产生和书写的认知神经过程、儿童词汇和句法发展过程中神经结构变化的理论和模型。这些模型极大丰富了有关语言加工的认知和神经计算机制的知识。

言语行为理论和社会心理学对人类合作行为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心理语言学对人际交流的研究。人际交流是通过互动达成认知和行为协调的过程,这决定了交流语言加工过程和个体自我语言认知过程的不同:交流语言加工以交流者的知识经验、意图期望和交流信念为基础;受到交流情境中多种信息线索的综合影响,如文化背景、社会团体身份特征、非语言媒介(手势、注视、面部等)等。可以用个体之间的协同概念为基础,将对话看作一种涌现的、自组织的、个体间合作的功能系统。话语和动作之间实时的协同,是通过参与者的表征和行动的趋同(校准、卷入、相似性)逐步建立起来的。人际交流作为一种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活动,通过交流达到影响或修正他人心理状态的目的。H. 格赖斯(H. Grice)指出,对人际交流进行分析,应当从人的心理状态出发,包括人的意图、信念、情绪、欲望,以及把人从一种心理状态带入另一种心理状态的认知动力系统。因此,对人际交流过程的分析不能仅限于交流者所产出的词汇和短语的编码、解码,还要以语境为基础,对交流者的交流意图进行推理。这是语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核心问题。理解交流意图是与心理理论能力相关的一种高级认知功能。研究者运用神经影像技术,根据一系列脑区在理解交流意图时的表现,提出了意图加工网络(IPN,Intention Processing Network)模型,包括了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和楔前叶复合区域,以及双侧后额上沟 (pSTS)和临近额顶联合区(TPJ)组成的复合区。IPN只在会话双方在语境中进行互动并加工交流意图时才被激活。而当根据个人意图进行活动时,或两个角色在各自独立的语境中根据各自个人意图独立行事时,激活网络只限于右半球颞顶联合区(TPJ)和楔前叶。

综上所述,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始终受到心理学、语言学以及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深刻影响,同时它又影响和改变着这些学科的面貌。乔姆斯基对行为主义语言观的批判和转换生成语法的提出,推动了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兴起。G. 雷柯夫(G. Lakoff,美国,1941~)对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的批评和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提出,促使心理学哲学方法论的转变。心理语言学围绕语言及其运用所开展的研究,始终处于认知科学的核心地位。

世界许多国家设有心理语言学的专门研究机构,如德国马普心理语言学研究所、马普人类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英国爱丁堡大学言语与认知研究中心、英国语言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等。心理语言学的国际著名刊物有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Brain and Language、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Language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等。

英语教师核心素养(基础篇)Psycholinguistics

参考文献:
M. J. Spivey, K. Mcrae, and M. Joanisse   2012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Psycholinguis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 Kintsch 1998  Comprehension: A Paradigm for Cogn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 Levelt  1989  Speaking: 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杨玉芳    2015  《心理语言学》,科学出版社。

分支学科:心理语言学
分支主编:杨玉芳   副主编:杨小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