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王守仁何锋|谈新编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的理念与变化
(2019-06-04 18:22:35)
标签:
转载 |
分类: 英语教育 |
原创:
本文为《英语学习》专访译林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主编王守仁、何锋,如需阅读更多“教材编者谈教材”系列文章,欢迎点击文末“推荐阅读”或翻阅《英语学习》纸刊。
《英语学习》:两位老师好,感谢两位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天主要想请您二位谈谈正在修订的译林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译林版高中《英语》)。首先,请两位老师谈谈什么是教材。
现在我们定义教材还要上升到更高的高度。教材要体现国家意志,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这一点对中小学教材尤其重要。从实际操作过程来看,《课标》颁布后,虽然各省市的教研员会对其进行介绍和讲解,但仍然有很多一线教师不去看,或者看了也不甚明白,不能准确地理解《课标》的理念,导致《课标》落实效果欠佳。应该说,《课标》是上位的,课堂是下位的,位于二者中间的就是教材。所以,教材是连接《课标》和教师、学生的桥梁,《课标》的理念是要通过教材来传递的。教师可能不看《课标》,学生更不可能看,但他们都会使用教材。对于教师来说,理解《课标》的理念主要还是通过教材。教材涉及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国家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和教材局,省一级也成立了教材处,来紧抓中小学教材建设工作。
《英语学习》:那么教材编写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如何体现中国特色?
第一,思想性。高中英语教材的编写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一点要反复强调。教材的编写理念和设计思路应突出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教材的编写还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内容都要在教材中有所体现。
第二,时代性。教材的编写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要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有时代气息。教材的内容要新颖生动,要能跟上时代,反映经济、社会新变化,避免老生常谈。另外,教材编写的理念也要新。
第三,科学性。教材的编写要遵从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内容上循序渐进。教材编写者不能违反外语教育规律和外语学习规律,这是很重要的。科学性原则中还要包含有关适切性的问题。教材编出来,下面学校要能用得起来。我们国家区域发展不均衡,甚至同一个城市的城区和郊区,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都是不一样的。总体来讲,一线城市教育资源还是很多的,东部地区的教育发展较快,但西部偏远地区就相对弱一些了。因此,教材编写要体现适切性。如何能在外语课时、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满足各地需求,让大家都觉得教材好教、好用,这是进行教材设计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教材编写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考量标准。
教材对中国特色的体现是非常明显的。《课标》强调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培养人这方面,《课标》首先提出的就是中国情怀。现在社会上很重视学英语,但有人认为学了一门语言就成了语言的奴隶,甚至学了英语就不爱国了。这种观念非常狭隘。英语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我们强调中国情怀,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建立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都是教材中需要体现的。
教材的中国特色也体现在契合中国学生学习特点和中国教师教学特点上,这也是多年来教材编写的传统。我们已形成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外语教育优良传统,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我认为不能总觉得今是昨非,总是肯定今天、否定昨天。我们还是要讲求继承发展,即一方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但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守正出新。
《英语学习》:刚才提到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中国教师的教学特点,可以具体讲一下教材编写是如何抓住这些特点的吗?
第一,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材以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全面而协调地发展为编写理念,设计的英语学习活动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整合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确保活动的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坚持思想性和学科育人原则,体现正确、积极的价值取向,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在中外文化比较的基础上培育学生的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通过文化比较,学习、理解和鉴赏世界优秀文化,成长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关注学生语言基础,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高度重视语言技能的融合,设计一系列融听、读、看等理解性技能和说、写等表达性技能为一体的英语学习活动,同步提升多项语言技能,发展语言意识和语感;提高语言练习和活动的思维含量,多层次、多角度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通过设置真实情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兼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聚焦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要有利于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实效。教材编写组在修订译林版高中《英语》时,在广泛征集教材使用反馈意见、深入分析语料库量化评估结果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发扬原有教材的优势和特色,同时针对一线师生的共性诉求,调整、优化原有教材的内部架构、内容选材和活动设计,让教材能够更好地为高中英语教学服务。基于这一修订目标和方向,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例如:增加教材单元数量,减少单元学习容量;对单元内部板块进行调整、优化,增强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学习效果;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在设计活动时注重适切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增加教材中文学性语篇的比例,有意识地增加具有较强文学性的内容选材,如文学名著节选、短篇故事、诗歌、名人演讲等,以满足一线师生对于诵读性语篇的诉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英语语言美的能力,发展其语言意识和语感。
在中国,英语是一门外语,它不是工作语言(working language)。准确地说,英语是一种学习语言(learning language)。学生从小学英语,虽然生活中也会用到,但用得不太多,这也是中国英语教学需要把握的特点。因此,中小学和大学的英语教学都要立足中国国情,不能脱离实际。在制定《课标》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当学生毕业以后到底怎样使用英语的问题。基于大部分人毕业后不接触英语、没有机会使用英语这一现象,有些人提出“英语教育无用论”。因此,我们强调课程的育人价值,而英语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回答了这些人的疑问。英语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必需的,但肯定是不够的。英语教育要是仅仅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那它的价值就被窄化了。如果语言只是一门工具,英语课程可能没必要开设,毕竟很多人毕业以后不用英语。所以我们现在强调,英语不仅仅是工具,它还能用来培育文化意识,发展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外语教育有助于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培育开放胸怀,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通过学习英语掌握的学习方法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方面,英语学科能够作出独特的、不可取代的贡献。
刚才何老师提到的基础是很重要的。《课标》指出具体技能包括听、说、读、看、写。为什么现在加了看?实际上,阅读是获得外部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变了,阅读的对象也已经不局限于纸本上的文字了,还包括看图像等,所以《课标》提出了对看的技能要求。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读英语、写英语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多。互联网缩小了世界,拉近了人们的距离,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和世界各地的人沟通交流。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强调对基本技能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去有一段时间是把重点放在培养听说能力,解决“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问题,但现在我们也要重视培养写的能力。
《英语学习》:现在需要既有中国思想、中国立场,又精通英语口语和写作的人才。
《英语学习》:除了刚才已经提到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课标》还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比如英语学习活动观等,那么译林版高中《英语》是如何落实这些新理念的?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对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的一个超越。我们曾经一度很推崇任务型教学法,后来热度就逐渐下降了,但我认为还是要承认它的必要性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采用“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在修订《课标》时,课标修订组专家意识到任务型教学法存在的不足,提出要超越的设想,由此形成了英语学习活动观。
任务型教学法和英语学习活动观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任务型教学法的关注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能力。那时候我们的教材也鼓励要让学生用英语做事情,比如做一个 Project,做完就完了。而现在我们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的素养,通过设计一系列语言学习活动,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比任务型教学法更丰富,这是《课标》的一个重要特点。
《英语学习》:那《课标》的变化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呢?原来的教材主要是在文本后设计一系列的任务型活动,那么现在教材是怎样呈现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呢?
现在新修订的译林版高中《英语》在继承以往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对单元板块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更好地体现了《课标》精神和要求。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通过英语学习活动整合课程内容,实现单元整体化设计。我们在设计各单元的学习内容时,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一系列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到迁移创新逐层深入的英语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全面而协调地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这些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英语学习活动分布在教材的单元板块中。基于不同板块的功能定位,围绕同一单元的主题语境,在多元视角的语篇中复现语言现象,在不同层次的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主题意义,同步提升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教材是怎么体现这种变化的呢?英语课程总目标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强调思想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非常重要的。译林版《英语》教材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爱国、爱党的精神。在选材方面,过去有这种意识,现在则更加明确。
译林版高中《英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编入了孔子、李白、太极、昆曲、针灸、皮影戏、剪纸、《红楼梦》和《梁祝》的相关内容;在革命文化方面,编入了《黄河钢琴协奏曲》等相关内容;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编入了“一带一路”倡议、高铁、中国探月工程以及“时代楷模”黄大年的相关内容,可见选材方面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
其次,《课标》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像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第一册中用了一篇高中校长寄语
此外还要补充一点,在刚刚提到的文化层面,我们既讲《梁祝》也讲莫扎特,教材一定要讲中国文化,同时也要包含外国优秀文化,体现文明互鉴。
《英语学习》:这也将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融合在一起了。
《英语学习》:译林版高中《英语》还有哪些新的变化?
《英语学习》:教材经历了这些改动,教师可能短时间内难以设计出符合新教材特点和新需求的课来。是否需要打磨出一些示范课作演示,来辅助新教材的推广和一线教师的使用呢?
《英语学习》:教材培训可能比《课标》培训更贴近教师实际。只有通过教材培训,才能让教师真正知道《课标》到底应该怎么用到课堂上。
第一,从2018年秋季到2019年底,我们将完成省、市、县区三级《课标》培训。这些不同层级的培训不仅包含对课程方案和《课标》的宣讲与学习,也有对教材的介绍和解读,更有对教材新增板块的研讨和教学示范课。例如,2018年9月我们全省高中英语教学观摩课的授课内容就选自新编教材 Extended Reading 板块。
第二,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教参编写。新编教参为老师们提供了大量教学案例,其教学设计指向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比较好地体现了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希望这些教学案例为广大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第三,新编教材使用之后,我们将会举办教材培训、专题研讨、教学观摩等一系列活动,并将通过“牛津英语教研网”将这些活动覆盖到所有教师,帮助他们解决教学困难、减轻使用教材的压力。
《英语学习》:译林版高中《英语》有哪些补充的教学材料吗?
《英语学习》:刚才王老师提到了新教材的 Further Study 板块会提供一些拓展类学习网站,那么在当前这个提倡“互联网+”的新时代,编写新教材时还加入了哪些对互联网因素的考虑呢?
《英语学习》:译林版高中《英语》会开发电子教材或者其他更多样化的配套电子资源吗?
《英语学习》:感谢两位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作者简介
王守仁,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译林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主编。
何锋,江苏省教科院机关党委副书记、英语教研员、正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译林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教材主编。
采写:史新蕾 王晓涵